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米二氧化钛对浮萍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刘爽郭雪莲郑荣波范峰华...
    234-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纳米二氧化钛(TiO2-NPs)对水生植物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选取浮萍为受试物种,输入锐钛矿型、金红石型和P25混合型(m(锐钛矿)∶m(金红石)=4∶1)3种晶型的TiO2-NPs,测定不同浓度(CK:0 mg·L-1,T25:25 mg·L-1,T50:50 mg·L-1,T75:75 mg·L-1,T100:100 mg·L-1)对浮萍叶片数、叶面积、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锐钛矿处理中,不同浓度处理均抑制浮萍生长,T25和T50处理对叶绿素a含量产生抑制作用,T75和T100处理对叶绿素a含量产生促进作用;不同浓度处理对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产生抑制作用,对SOD和POD活性产生促进作用;T25和T75处理对CAT活性产生促进作用,T50和T100处理对CAT活性产生抑制作用.(2)金红石处理中,不同浓度处理促进浮萍生长;对叶绿素a含量产生促进作用;对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产生抑制作用,T25、T50和T100处理对SOD活性产生促进作用,T75处理对SOD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处理对POD活性产生促进作用;T25、T75和T100处理对CAT活性产生抑制作用,T50处理对CAT活性产生促进作用.(3)P25处理中,不同浓度处理促进浮萍生长,对叶绿素a含量产生促进作用,对叶绿素b含量产生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T25、T50和T100处理对总叶绿素含量产生促进作用,T75处理对总叶绿素含量产生抑制作用;对SOD和POD活性均产生促进作用,T25、T50和T100处理对CAT活性产生抑制作用,T75处理对CAT活性产生促进作用.锐钛矿型TiO2-NPs会抑制浮萍生长,金红石型和P25混合型TiO2-NPs会促进浮萍生长.

    纳米二氧化钛浮萍生长抑制酶活性

    天然有机质对TiO2纳米颗粒与PCB-77藻类毒性影响及致毒机理

    李青张帅王济
    24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对纳米二氧化钛(TiO2)与3,3',4,4'-四氯联苯(3,3',4,4'-tetrachlorobiphe-nyl,PCB-77)藻类毒性影响及致毒机理,以小球藻为实验受试生物,测定了纳米TiO2与PCB-77单独及复合暴露在NOM存在与不存在条件下对小球藻生长、细胞形态、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暴露组均对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团聚沉降实验结果说明,纳米TiO2在水环境中易团聚,PCB-77和NOM通过影响纳米TiO2团聚进而影响小球藻的生长,这些团聚体附着在藻细胞表面,导致细胞间相互遮蔽,影响藻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进而影响藻细胞生长,与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的结果一致.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发现,纳米TiO2单独暴露与PCB-77复合暴露在NOM存在与不存在条件下,藻细胞周围附着纳米TiO2,有一部分进入藻细胞内部,使细胞膜破损、质壁分离、细胞器结构不清晰以及出现电子致密体和空泡结构,小球藻细胞形态遭到损坏,这是直接接触造成的物理损伤.通过测定藻细胞内ROS和MDA含量可知,暴露在纳米TiO2中产生ROS含量最高,所受的氧化损伤最大,氧化胁迫是纳米TiO2致毒机理之一.因此,NOM对纳米TiO2与PCB-77藻类致毒机理的影响归纳为吸附团聚作用所造成的遮蔽效应、直接接触的物理损伤和产生大量ROS造成的氧化损伤.

    纳米TiO2天然有机质PCB-77小球藻毒性效应致毒机理

    稀土元素La(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卢桂蓉王应军范子奇
    25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在营养元素氮、磷限制环境下稀土元素镧(La)对贫营养水体中铜绿微囊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实验室模拟培养下,研究稀土元素镧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测定缺素胁迫和正常情况不同La3+浓度对藻的生长量、叶绿素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磷胁迫下,低浓度La3+(0.10~020 mg·L-1)能刺激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藻类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膜质过氧化程度加重.与正常情况的培养相比,在缺磷胁迫下,铜绿微囊藻对La3+的耐受力明显降低;而在缺氮情况下,La3+不能维持微囊藻的正常生长代谢.因此,一定浓度范围的稀土元素镧对缺磷及正常情况下的铜绿微囊藻生长有促进作用,是引起贫营养水体中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的诱因之一.

    稀土元素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

    珠三角电子垃圾拆解区积尘中重金属的赋存特征、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

    高梓旭林必桂韩雅静李昇昇...
    268-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电子垃圾拆解区周边积尘中重金属的赋存特征及基于生物可给性的健康风险,对珠三角某电子垃圾拆解区6个点位及对照区3个点位室外积尘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分析,并研究基于地累积指数的赋存特征,解析重金属的来源,评估经口摄入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暴露区8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1.45倍以上,其中Cd和Cu的污染程度较高,与电子垃圾拆解行为相关.此外,重金属在胃模拟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略高于胃肠模拟阶段2%.最后,综合分析8种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发现,成人与儿童中Cr的致癌风险指数均>10-6,属于不可接受水平.

    室外积尘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健康风险

    纳米银消费品中银的总迁移量分析

    刘迎春王振国王卓
    279-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银(AgNPs)因具有优异的抗菌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品中.这些消费产品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增加人类和环境暴露于银的风险,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评价这些纳米银消费品中银的迁移行为,对国内11种市售纳米银消费品及银母粒材料中银的总含量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这些产品在不同模拟液中的银总迁移量.11种纳米银消费品中的总银含量范围为0.1~19.8 μg·g-1.银母粒作为前体材料,银含量达23.3 μg·g-1.11种消费品除2种内衣外均在浸泡液中检测到银.这些消费品中的银总迁移量和浸泡时间呈正相关.所选的口罩、袜子的银总迁移量在4种汗液模拟液中不同.保鲜盒在水性和酸性模拟液中并未检测到银的迁出,在油性食物模拟液中的最大总迁移量为2μg·mL-1.奶瓶、奶袋在用奶粉溶液浸泡后也检测到银的迁移.在经过30 d的浸泡后,产生银迁移的9种产品中有5种最大迁移率不到10%,其他4种产品中的最大迁移率达70%,表明长时间的浸泡对消费品中银的总迁移量的影响差别较大,不同消费品银的迁出量不同.本研究成果可为研究纳米银消费品中银的迁移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

    纳米银食品包装纺织品总迁移量

    氮营养形态和Ni2+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的影响

    杨航常粟淮程薛霖黄旭光...
    28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海海水中的氮营养元素和镍(Ni)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均有较大的影响,但它们对浮游植物的共同影响却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研究了在不同氮源下(硝态氮、尿素),不同Ni2+浓度处理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叶绿素a(Chl a)、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种氮源下,低浓度(10μg·L-1)Ni2+处理对三角褐指藻Chl a含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且尿素氮源高于硝酸盐氮源(P<0.05).但是,当Ni2+浓度>1 mg·L-1后,均抑制三角褐指藻Chl a含量,且抑制程度呈现递增趋势(P<0.05).应用Graphpad Prism8.0计算Ni2+对三角褐指藻不同胁迫时间的Chl a、Fv/Fm和rETRmax 半抑制浓度(EC50).硝酸钠为氮源时,不同时间的Chl aEC50值均低于尿素氮源.以上结果表明,随着近岸海区尿素浓度增加,三角褐指藻生长能显著被低浓度的Ni2+所促进,对高浓度Ni2+的耐受性增强,进而可能影响近海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Ni2+尿素硝酸钠三角褐指藻半有效抑制浓度(EC5)耐受性

    离子液体[C14 mim]BF4对大鼠的肝脏毒性

    苑华飞田杏杏许峰葛月月...
    296-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离子液体四氟硼酸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盐([C14 mim]BF4)对大鼠的肝脏毒性.实验设立3个染毒组(12.5、25和50 mg·kg-1)、1个染毒恢复组(50 mg·kg-1)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经口染毒90 d后,分别考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脏体指数、组织形态学变化、肝功能指标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C14 mim]BF4(12.5、25和50 mg·kg-1)染毒后,大鼠的体质量增长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肝组织受损并发生病变,肝脏/体质量系数增大;其血清和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显著增加;肝脏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明显上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则明显下降.[C14mim]BF4亚慢性染毒,可引起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且其毒性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离子液体四氟硼酸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盐大鼠肝脏毒性

    水杨酸对刚毛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熊珍珍毕永红
    304-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刚毛藻快速增殖与泛滥成灾对养殖水体和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探究快速处理方法,选取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为受试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0、0.2、025、03、0.35和0.4 g·L-1)进行处理,测定了叶绿素a(Chl a)含量、光合系统Ⅱ(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并观察了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杨酸能抑制刚毛藻生长,随水杨酸浓度升高,刚毛藻Chl a含量逐渐降低,呈现明显剂量效应关系;暴露96 h后,0.4 g·L-1水杨酸对刚毛藻生长抑制率可高达73.64%,96 h半数效应浓度(96 h-EC50)为0262 g·L-1.02~0.4 g·L-1水杨酸处理后,藻细胞Fv/Fm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POD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水杨酸处理后藻细胞颜色逐渐变黄发白,蛋白核数量减少.上述结果表明,水杨酸是通过影响细胞叶绿素含量和降低藻细胞PS Ⅱ的光合活性,导致藻体同化产物减少;同时使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受抑制,最终表现为对刚毛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鉴于此,水杨酸具有被开发成刚毛藻快速增殖抑制剂的潜力.

    水杨酸刚毛藻急性毒性生长抑制杀藻剂

    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评估

    曾兆华汤保华林涛林岭虹...
    313-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氟磺草胺是当前我国稻田用量较大的一种除草剂.为明确其施用后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环境风险,寻找较适合南方稻区农药生态毒理学检测的指示生物,为稻田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了 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受试农药,比较其对模式生物大型溞和南方常见物种发头裸腹溞的急性活动抑制试验和繁殖试验结果.急性活动抑制试验结果表明,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型溞、发头裸腹溞的48 h-EC50(95%置信限)分别为0.81 mg a.i.·L-1(0.54~1.18 mg a.i.·L-1)、0.52 mg a.i.·L-1(033~0.85 mg a.i.·L-1),其毒性均为高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25 g·L-1 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型溞的21 d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122×10-3 mg a.i.·L-1;对发头裸腹溞的14 d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7.66×10-4 mg a.i.·L1;采用TOP-RICE暴露模型进行初级评估发现,25 g·L-1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型溞的急性风险可接受,但对发头裸腹溞的急性、无脊椎动物(慢性)风险不可接受;进一步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法进行高级评估,发现五氟磺草胺对无脊椎动物的急性风险可接受,但对无脊椎动物的慢性风险不可接受.本研究结果表明,五氟磺草胺对南方溞种发头裸腹溞有潜在生态风险,建议该除草剂在稻田使用中,应重视其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风险,不可盲目加大用量;同时基于物种分布和风险考虑,建议采用更敏感的发头裸腹溞作为南方稻田农药生态毒理学检测的指示生物.

    五氟磺草胺大型溞发头裸腹溞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繁殖风险评估

    吡唑醚菌酯和克菌丹在苹果上的残留特性及风险评估

    刘霞罗灵芝吴燕杨静...
    327-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吡唑醚菌酯和克菌丹在苹果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于2018年在宁夏、辽宁、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新疆和天津9地进行吡唑醚菌酯和克菌丹的田间残留试验.基于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和克菌丹在苹果中的色谱检测方法;在0.010~1.0 mg·kg-1的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和克菌丹在苹果空白基质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0%~110%和80%~110%,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分别为1.5%~13.3%和5.9%~6.5%,定量限均为0.010 mg·kg-1.消解动态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较克菌丹在苹果中消解较慢,消解周期较长.最终残留结果表明,9个试验地苹果中吡唑醚菌酯和克菌丹的最终残留量最大值分别为0.16 mg·kg-1和028 mg·kg-1,均未超出最大残留限量(MRL)值.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普通人群吡唑醚菌酯和克菌丹的每日摄入量(NEDI)分别是1.162 mg和2.075 mg,分别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1.5%和32.9%,均<100%,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吡唑醚菌酯克菌丹苹果残留动态膳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