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张胜广

季刊

2095-2910

CSZX@chinajournal.net.cn

0317-2159849

061001

河北省沧州市学院西路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发自然、社科等各个学科的学术研究论文。本学报一贯坚持注重稿件质量,有较高的转载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临河吟咏:明清以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人文积淀

    于秀萍童广俊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是当地士人进行诗文创作的对象.他们以诗文吟咏大运河,诗文中既有对大运河区域繁华的赞美,也有对战乱历史的记述,同时饱含着怀古情结与现实关怀.当他们笔下的繁华与衰败"时过境迁"之后,这些诗文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怀念大运河的媒介.这些诗文承载着历史,反映了时代和地方社会的变迁,是大运河发展史上重要的人文积淀.

    临河吟咏明清以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人文积淀

    权近《奉使录》所载京津冀运河风物考述

    胡梦飞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奉使录》是权近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出使明朝时的见闻记录,收录了其沿途所作的诗文,是研究明初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中朝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权近在前往南京途中,从通州沿大运河南下至扬州,由此渡江到达南京.在其《奉使录》中,留下了众多有关京津冀运河风物的记载和描述.这些记载可与地方志等史料相互印证,弥补其缺憾和不足,对于我们研究元末明初京津冀运河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权近《奉使录》明代京津冀运河

    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路径

    赵振岗李杰
    12-1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党支部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文化引领、团结凝聚师生共识、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面对新任务、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教师党支部还面临着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不够、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创新载体空间等路径予以优化.

    高校党支部党建思想政治

    Citespace视角下新时代区域化党建研究

    蒋旭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区域化党建是一种在复合治理空间结构中,以基层空间资源整合带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强化基层党建职能为手段的一种治理创新.其突破了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制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的价值,体现了中国独有的制度优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新时代以来Cnki中"区域化党建"为主题的论文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区域范围过于局限,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缺乏合作意识,研究成果共享性不强等问题.新时代区域化党建应该深入理论研究,提升研究机构以及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

    新时代区域化党建Citespace分析

    "党团"能否促"班":组织性质分异情境中的建设联动

    潘庆
    22-2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的持续开展,带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的繁荣.其中借助党支部建设成果引领的团支部、班委会建设成为了高校党建工作当中的研究重点之一.但是在关于党支部、团支部以及班委会的建设工作中,三者组织形式本身的差异以及最终服务对象的不同所形成的组织性质分异,导致三者之间的相互协同联动存在一定的隔阂和不足.现阶段党团建促进班建的工作中尚存在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缺少联动协同机制、工作方式与工作范围缺少创新性等问题.基于此,实现组织性质分异情境中的党团班联动建设,首先要在高校内部确立"育人"的共同目标;其次在顶层设计层面强化一体设计,分阶段实行三个组织间的建设联动;再次需要实现组织与人员的交流与对接,工作平台与学习机制的共享;最后创新工作方式,扩展工作范围,实现组织间的高效联动.

    党团班建设班团一体化组织性质分异组织建设联动

    《玉篇》残卷引《释名》校订

    谢俊涛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本《玉篇》是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隋唐时与《说文》并重,但原书已亡逸,仅存的《玉篇》残卷是汉语学界的瑰宝.由于《玉篇》残卷的内容撰写时代早,引述态度严谨,学者常用它来校订群书.《释名》是中国第一部语源学辞典,后世辞书对其多有称引,但其流传久、讹误多,亟需校订.利用《玉篇》残卷的征引材料可以对今本《释名》的一些错讹之处进行校订.

    《玉篇》残卷《释名》校订

    清代巴县档案俗语词考释四则

    张锦雨杨小平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县档案中保留了较多俗语词,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俗语词的口语性较强,又存在字面普通而义别的现象,阅读巴县档案时容易出现误解,现对巴县档案中的"耳色""赶""透""否"等俗语词进行考释.其中,"耳色"有"耳饰"义;"赶"可释为"派人邀请、催促前往某地";"透"即"用不正当的手段弄走";"否"有"竟然;不料"之义.考释俗语词不仅有利于了解词语的演变过程,也能为巴县档案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巴县档案俗语词考释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戴小华《忽如归》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郭伏良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小华是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曾荣获第16届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她的长篇纪实文学《忽如归》叙述了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家庭的真实故事.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体现在:引用修辞,表现崇高悲壮;运用象征手法,体现坚毅勇敢;语言朴实、真诚,讲究韵律和谐.

    戴小华《忽如归》语言艺术特色

    地缘文化视阈中的孙犁小说研究

    李振刚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作家孙犁的创作在散发浓郁乡土气息的同时,具有鲜明的地缘文化色彩.自幼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孙犁,身心浸染着厚重的燕赵文化,其创作更是充分体现了燕赵文化中行侠仗义、慷慨悲壮的特征,而忍辱负重、保家卫国的传统农耕文化则在另一个层面浸润并影响着他,使其创作呈现出豪放与细腻、阴柔与阳刚之美.燕赵文化在孙犁小说的地缘文化景观呈现、地缘人物性格塑造、地缘艺术风格形成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孙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燕赵文化特色,彰显了地缘文化的独特价值.

    孙犁地缘文化燕赵

    印度女性的现代哀歌——以《两次暗杀之间》中的女性形象为中心

    张锦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迪加在其小说《两次暗杀之间》中关注到了当代印度女性的生存状况.传统社会中的印度女性本就饱受欺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印度女性的处境更是进一步恶化而非好转.同时,阿迪加还敏锐地观察到当代印度女性的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一间自己的屋子"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印度女性都能享受到的,而更可悲的是这间屋子又根基不稳.印度女性在同现代性的"谈判"中缺乏有力的议价筹码,因而只能在不平等的性别秩序中压抑自我.

    阿拉文德·阿迪加《两次暗杀之间》印度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