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池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池州学院学报
池州学院学报

何根海

双月刊

1674-1102

xbbjb2001@yahoo.com.cn;xbbjb@czu.edu.cn

0566-2748603

247000

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

池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池州学院学报》前身《池州师专学报》,1987年1月创刊。本刊为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池州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发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历史与社会学、语言文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文化、艺术、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欢迎校内外作者投稿,尤其欢迎傩文化、九华山佛教文化、皖江文化、生态经济、非金属材料科学等方面具地域性与学术性的特色论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家族文化对姚鼐书法艺术的影响

    尹忠俊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教笃学、藏书富夥、诗文薪传、著书立说等这些要素构筑了姚氏家族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奠定了其文化、仕宦望族之名,而奇特的地理空间对家族文化的建构具有一定的陶染作用.受尚德重操守的家族文化影响的姚鼐崇尚和践行君子品质,姚鼐的文学修养和君子品性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其书法艺术、诗文格调和人生品味.姚鼐书法具有平和简净、灵秀超出的浓郁的书卷气息,此书卷气又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它排斥俗尚,追求超逸幽远、古质雅韵之境和趣味.

    家族文化君子人格书法艺术书卷气

    晚清桐城派海外游记中的博览会书写

    郑素燕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嵩焘、周学熙等晚清桐城派学人在海外亲历了 1878年的法国巴黎博览会和1903年的日本大阪博览会,他们对博览会的初印象是炫奇与娱乐,对中国参展的物品表示不满,对日本馆则评价颇高.他们认识到博览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积极提倡举办国内博览会,以振兴工商,使中国富强.

    郭嵩焘周学熙张謇海外游记博览会

    繁昌窑青白瓷器物的传播研究

    胡小兵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繁昌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是南方专烧青白瓷的窑场和早期青白瓷的生产中心.繁昌独特的地理位置既方便繁昌窑吸收外来文化营养,亦利于其青白瓷对外传播,对其他窑口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基于此,通过文献梳理和器物类型对比之方法,研究繁昌窑青白瓷对外传播,对其内蕴的身份塑造的文化认同与媒介书写进行挖掘,探析繁昌窑青白瓷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繁昌窑青白瓷对外传播设计交流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

    张志琴刘博文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主体.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现状进行剖析,采选出供给模式中存在的现实困境.研究分析认为:不论以政府为主体,还是以社会或市场为主体,供给模式各有所长,但服务供给仅靠一元化模式是无法有效满足社区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多元化的公共需求;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多元合作供给机制、扩大有效供给空间;在赋权还利中,不断推动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形成;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服务供给的数字智能化.以此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方能有效释解一元化供给所面临的掣肘和困境.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优化路径

    新媒体时代池州傩面具艺术文化再生产探析

    马晨晨谈家胜张春蕾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池州傩面具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产物,不仅做工精湛,而且具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将池州傩面具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分析池州傩面具艺术元素符号,复原并创新傩面具形式,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媒体技术力量,拓展各种传播维度,建立数字化保护体系,从而推进傩面具艺术文化的传承教育以及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创新.池州傩面具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再生产方式,不仅有利于传统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同时为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研究提供可参考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新媒体傩面具艺术文化再生产

    从传承视角看徽州版画艺术形式的变迁

    董秀锦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版画是徽州地方经济环境、意识形态、民俗文化所形成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从辉煌到衰落,围绕徽州版画的创作题材、构图空间、线条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徽州版画艺术形式的变迁.为实现徽州版画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应结合当下新媒体技术发展,利用数字化、产业化、媒体交互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徽州版画艺术停滞不前的历史状态,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徽州版画艺术形式新媒体技术传承创新

    非遗保护视角下皖北高粱秸秆编织工艺与传承路径研究

    杨寅秋王磊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北地区高粱秸秆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皖北地区高粱编织工艺研究现状、高粱秸秆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在皖北地区的种植历史.归纳常见的皖北地区高粱秸秆编织技法和制品,探讨其艺术特点和造物思想.进一步探索了皖北地区高粱秸秆编织工艺的发展和传承路径.研究表明,皖北地区高粱秸秆编织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搜集保存、传授教习、宣传展示和产业带动来实现传承和发展.

    高粱秸秆编织工艺历史文化内涵传承路径探索

    文本生成图像技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汪睿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生成图像技术可以通过文本输入生成目标图像,具有生成方式简单、生成速度快、图像输出精良的特点.本文将视觉设计实践与文本生成图像技术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选用文本生成图像工具进行视觉图像生成,通过建立生成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图像生成效果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探究文本生成图像技术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成效.研究成果可以为视觉设计创作实践通过应用文本生成图像技术优化设计流程,提高出图效率,拓展创意思维提供可行性思路.

    视觉设计设计实践文本生成图像实证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困境与转向

    陈德洋汪盛玉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尤其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主体疏离、要素失衡、环境芜杂、载体滞后、外部生态支撑不足等.为了消解"非生态"问题的负面影响,培育时代新人,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路径必须转向主体"同行"、要素"同向"、环体与载体"同进"、行塑渠道"同力"等,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论析

    丁尧王小婷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以人为本、三全育人和全面发展的理念,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阐述高校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意义和当务之急,从建章立制、协同育人和加强实践等方面提出了高校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基本措施和实施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高校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