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滁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滁州学院学报
滁州学院学报

许志才

双月刊

1673-1794

czxyxb@126.com

0550-3510742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

滁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野文人遭遇浙西词派——从吴敬梓看雍乾时期浙西词的下层进路

    顾琢成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雍乾时期在现行清词史叙述中被忽略,成为"被遮蔽的词史段落".考察这一时期浙西词派在下层文人群体中的影响有助于补充词史,勾勒更立体的词派流播与影响路径.吴敬梓活跃于清中期浙西词派重镇扬州地区,在与当地皖籍词人江昱、马曰琯兄弟等的交游中接受了浙西词派的词学主张和词风宗尚.他以姜夔为学词模范,大量创作咏物词,推崇浙西宗主朱彝尊标举的推尊词体理念.吴敬梓自觉建构"姜夔、张炎—朱彝尊—江昱、吴敬梓"的浙西词派传承统序并获得时人认可,可以确证其为浙西词派一员.从浙西词下层进路的角度观照雍乾在野文人的词学主张和创作是充实雍乾文人思想谱系和理解浙西词派影响力的可能路径.

    浙西词派吴敬梓《文木山房集》词雍乾时期在野文人

    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彭祥成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东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充分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还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然而,由于公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加之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传承策略,致使许多音乐类非遗项目濒临消失.因此,本文通过对皖东地区音乐类非遗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音乐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助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皖东地区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

    史湘云双性同体的美学意蕴

    周广清王辉
    14-1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红楼梦》中史湘云双性同体的美学意蕴进行深入阐释.从史湘云双性同体女性形象的理论层面和生存环境两个角度进行探源,进而阐述湘云两方面的具体表现,即戏笑酒肉真性情和喜男装有英豪气,最终解读湘云双性同体形象的双重美学意蕴,即超越中流露真情和反思中回归本真.

    史湘云双性同体美学

    《儒林外史》叙事的认知转喻研究

    周韦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事件表征、人物塑造和背景描写三个方面论述《儒林外史》小说叙事中的转喻运作机制及其在小说叙事建构和解读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转喻是选择叙事内容、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转喻在《儒林外史》小说叙事中具有以下功能:(1)选择优势细节以利设定叙事焦点;(2)创造叙事空白,确保留白的可及性;(3)提升讽刺小说语言的视觉冲击力和讽刺力度.

    《儒林外史》转喻叙事

    跨越百年的浪漫星火:济慈之于菲茨杰拉德的影响研究——基于乔纳森·贝特《明亮的星和绿光》的视角

    彭筱箐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诸多研究都揭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对20世纪重要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影响.济慈的身影与风格频频现于菲茨杰拉德的书信和作品中,两人共同书写了英语文学史上的美丽篇章.乔纳森·贝特所著的《明亮的星和绿光:济慈与菲茨杰拉德的美丽作品和悲惨人生》一书,融传记的平行书写与文学的影响研究为一体,生动展现了济慈和菲茨杰拉德在生活上的悲惨境遇和在美学上的灵魂共振,揭示了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层联系,为读者描绘了两个浪漫主义者横跨百年时空的人生轨迹和思想传承.

    济慈菲茨杰拉德文学传记浪漫主义乔纳森·贝特

    共生视域下毗邻型景区与城市融合发展研究——以琅琊山景区与滁州市为例

    王钦安
    28-3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城融合发展是区域合理分工与共生协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文旅产业发展及目的地建设的基本趋势.基于共生理论框架,阐释了景区和城市融合共生的单元、条件和模式,分析了景城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再以琅琊山景区与滁州城为例,阐述了其在融合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并以此提出了一体化构建大琅琊山旅游目的地、建设大琅琊山旅游功能区、打造大琅琊山文旅要素体系、塑造大琅琊山文旅品牌形象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更多区域的景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共生理论城市毗邻型景区融合发展琅琊山景区与滁州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爱军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文献特征、研究热点和演进进程,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1)研究数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的趋势,研究成果的质量较高;(2)科研机构、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但中心度不高;(3)研究热点、演进进程在不同时期不断深化,紧扣国家发展大局和时代主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数字乡村建设、共同富裕、衔接程度的量化等方面做了研究展望.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CiteSpace研究热点趋势展望

    安徽省公办高校财会监督体系的优化研究

    甘梦溪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公办高校如何落实财会监督责任、履行财会监督义务,成为了新形势下平衡高校发展与财会安全两者关系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国家财会监督大背景,聚集安徽省公办高校"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机制、监督结果"四大维度,分析"谁来监督、监督什么、怎样监督、如何最大化监督成效"问题,提出强化主体意识、完善监督内容、构建联动机制、充分运用结果等建议,助力安徽省公办高校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财会监督运行体系.

    安徽省公办高校财会监督运行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普工作的历史考察——基于科普政策文本的分析

    刘新芳吴文婷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文化事业.科普政策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科普思想的重要载体.运用ROSTCM软件对科普政策文本进行分析,运用拉斯韦尔5 W传播理论进行研究,以科普内容的变化为线索,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普工作的历史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科普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相适应,经历了从科技知识普及为主到科技知识与科学思想并重,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主到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嬗变.

    科普政策历史逻辑科普思想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向

    杨满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压舵石",为乡村振兴筑牢政治根基、奠定组织基础、夯实社会基础、引领发展航向.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组织力、发展力和凝聚力方面的现实困境.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壮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

    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现实困境实践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