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档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档案
档案

宛志亮

双月刊

1004-2733

dana@chinajqurnal.net.cn

0931-8516901

730010

甘肃省兰州市雁滩路3680号档案杂志编辑部

档案/Journal Archive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档案》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启迪思想、指导工作”。本刊锐意创新,传递档案信息,扶持学术新秀,广纳百家直言,博采众说之长,开展学术探讨,反映工作动态,努力成为档案工作者的知音,文秘工作者的益友,史料研究者的助手。本刊长期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的办刊风格,突出学术性、史料性、文化性、可读性,视角新颖独特,内容雅俗共赏,既面向档案学人、文档工作者,更面向社会大众,国际、国内公开发行,欢迎订阅并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肃省委办公厅(档案局)印发《2024年全省档案工作要点》

    李荣忠
    3页

    甘肃省档案馆召开馆务(扩大)会议安排部署党纪学习教育

    赵丹
    3页

    证据法视阈下电子档案鉴真的挑战与应对

    于利梅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档案信息化迅速发展与电子档案在司法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子档案鉴真迅速成为司法实践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证据法视阈下电子档案鉴真,是有效实现电子档案凭证价值、维护电子档案证据效力的必然要求,但也面临鉴真方式单一、鉴真技术不成熟、鉴真规则不健全等挑战.丰富电子档案鉴真方式,提升电子档案鉴真技术,优化电子档案鉴真规则,能够有效推进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司法高质量发展.

    电子档案鉴真档案凭证诉讼证据

    档案服务外包监管制度的实践检思:机构设置、职能模式与效能建设——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视域

    欧阳爱辉刘婉婷
    11-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档案服务外包监管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目前我国相关监管制度在实践中并不如人意.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视域出发,认为应设置独立的档案监管机构,进行监管职能模式革新建立双向可追溯的监管职能模式,并不断实现档案服务外包监管的效能建设拓进.

    档案服务外包实践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基于3E理论的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中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梁轩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及其效益评价体系.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效益方面的研究,构建了基于"3E"理论的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效益评价体系,包括经济效益指标、效率效益指标、效果效益指标和成长效益指标,并详细阐述了各指标的具体内容以及采用原因.创新点在于将"3E"效益评价理论应用于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档案管理领域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更好地应用区块链技术,促进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发展.

    档案管理区块链技术效益评价体系"3E"理论

    谈国民党在贵州围堵红军的碉堡政策

    张士伟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军长征到贵州后,蒋介石把遍地筑堡作为"三大要政"之一,下令贵州各地政府和军队在交通要道、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构筑了大量碉堡,对红军进行围堵.1935年4月24日,红军从贵州进入云南,终于跳出了国民党重兵云集的贵州,标志着蒋介石碉堡政策的彻底破产.究其原因,首先得益于我军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士英勇作战;其次,碉堡政策引起民愤,失道寡助;第三,我军在贵州大量扩充红军,非常熟悉沿途的地形地貌,能够了解敌军的军力部署,避实击虚,成功躲开敌人的坚固堡垒;第四,我军执行了正确的政策和战略战术;第五,国民党的军队之间矛盾重重,勾心斗角;最后,由于贵州地势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复杂多变.以上原因使得红军成功跳出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圈.

    红军国民党贵州碉堡政策

    教育养成与科考经历:硃卷"师承关系"的史料价值——以会宁进士苏耀泉会试硃卷为例

    童世峰陈尚敏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硃卷作为史料来利用,始于二十世纪30年代.基于研究者学术兴趣和关怀的不同,在硃卷利用时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取舍.硃卷的履历包括卷主的个人简介、家族谱系和师承关系三个部分."望族"或"科举家族"以及科举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研究利用的主要是硃卷履历中的"家族谱系"所提供的家世背景;探讨科举职官中的"官年"现象以及订补一些著名人物的籍贯和生平利用的主要是硃卷履历中的"个人简介".但硃卷履历中的"师承关系"至今鲜有关注.对硃卷"师承关系"部分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发覆探微,可以重建卷主的教育养成和科考经历两方面的史实.这不仅有助于补足和丰富卷主的传记内容,同时还有助于了解清代教育的基本情况.

    教育养成科考经历师承关系会试硃卷苏耀泉

    战争、灾荒与人口迁徙:清同治年间甘民迁陕问题研究

    陶正桐
    38-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同治元年至八年间,甘肃东部地区民众分三路陆续进入与之毗连的陕西省境内,形成规模浩大的甘民迁陕潮,仅同治六年至八年间就有约15万民众加入其中.甘民迁陕潮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战争重塑了陇东地区的粮食分配体系,广大士绅和小农备受压榨,在当地已无法生存.同治七年发生的春夏连旱则是重要的促发因素.与此同时,在左宗棠"先秦后陇"策略的指导下,陕西官府对高潮期迁入民众采取了积极应对举措,成功化解危局,近万人最终在陕定居.应对过程中形成的军事垦殖方式,成为战后促进西北社会恢复时官府惯常采取的手段.甘民迁陕也拉开了近代省外人口移居陕西的序幕,是区域移民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

    西北战争甘肃饥荒人口迁徙左宗棠陕府应对

    五至八世纪吐鲁番地区氾氏家族考论

    张国庆马振颖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鲁番地区的汜氏源出敦煌,约在西凉灭亡之际西迁,迟至沮渠无讳西据鄯善前已活动于高昌.麹氏高昌国时期,汜氏成长为本地大族:在仕宦上,汜氏人物所任最高官职一度仅次于地位最高的麴、张两族;在婚姻上,除与敦煌张氏的长期地域性婚姻外,还逐步将张掖和氏纳入到婚姻圈层中.然而,随着后期统治集团的分化,氾氏逐渐退出权力核心.唐西州时期,汜氏家族门阀优势丧失,汜氏诸人在西州府县仅担任低等级的文武官职,军功成为其上升的重要通道,原大族汜氏已然沦为平民家族.

    氾氏吐鲁番婚宦地位变化

    国家与其边缘视域下的丝路城市史研究——《现代国家与其边缘:近代兰州城市发展研究(1872-1949)》评介

    侯培和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国家与其边缘:近代兰州城市发展研究(1872-1949)》是邵彦涛副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从现代国家与其边缘的互动关系出发,以近代兰州城市的发展演变为中心,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从地理政治、空间格局、经济发展、市政建设、社会心态等方面对1872-1949年的兰州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探讨了边缘社会在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部兰州城市史研究的力作.

    近代兰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