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档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档案
档案

宛志亮

双月刊

1004-2733

dana@chinajqurnal.net.cn

0931-8516901

730010

甘肃省兰州市雁滩路3680号档案杂志编辑部

档案/Journal Archive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档案》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启迪思想、指导工作”。本刊锐意创新,传递档案信息,扶持学术新秀,广纳百家直言,博采众说之长,开展学术探讨,反映工作动态,努力成为档案工作者的知音,文秘工作者的益友,史料研究者的助手。本刊长期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的办刊风格,突出学术性、史料性、文化性、可读性,视角新颖独特,内容雅俗共赏,既面向档案学人、文档工作者,更面向社会大众,国际、国内公开发行,欢迎订阅并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肃省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牟邦
    3页

    甘肃省档案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会议召开

    马宝明
    3页

    刍议元宇宙技术与档案馆服务创新

    王云庆谢宜林
    4-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阐述了学术界对于元宇宙内涵和实质的界定,将元宇宙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汇总展示,并进一步揭示了元宇宙的独特特点.对元宇宙视域下档案馆创新服务的四种场景和形式:沉浸式服务、智能化服务、交互式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进行了探讨,对各类服务展开描述,以期勾画出未来档案馆服务的崭新面貌,为实践中档案馆的服务创新提供参考.

    元宇宙元宇宙技术档案馆服务创新

    档案馆参与金石档案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与未来

    郑慧谢静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石档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档案馆对金石档案的保护主要以拓片和照片保管以及技术保护居多;对金石档案的开发主要以数字化建设和线上展览为主.鉴于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的金石档案相关政策支持、数字化-数据化-数智化技术赋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文提出档案馆未来应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多种客体共建共享、多态产品共研同创等措施共同推进金石档案的保护与开发.

    金石档案档案保护档案开发

    人工智能视域下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吉雯璇曹航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档案是中华非遗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为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提供方法体系和创新思维.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入手,剖析人工智能应用于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价值体现,阐释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知识组织、内容生产和智慧展演等层面的具体应用场景,最终提出人工智能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的可行策略:联合多元主体、构建知识系统、促进特色开发、创设文化场景.

    人工智能非遗档案档案资源开发

    早秦档案:青铜器铭文考述

    汪受宽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嬴秦族人从商后期迁西垂(今甘肃礼县),直到秦武公元年(前697年)将都城迁往关中平阳(今陕西宝鸡境),在陇右390余年.本文探究了宋以来出土的早秦有铭青铜器,如昭和钟、秦公簋、不其簋等秦人有意保存的金文档案,揭示了早期秦人历史和思想发展的脉络,证实了秦人在陇西时已经确立统一天下的愿景,制定了相关策略,采取了有效措施,终于崛起于西方,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统一多民族专制皇朝奠定了基础.

    早期秦人青铜器铭文研究

    甘肃省博物馆藏文物档案"王孝锡绝命词"探析

    葛雅莉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孝锡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在陇原大地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也是陇原大地青年革命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为陕甘两省早期的革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名为"王孝锡绝命词"的文物档案,是王孝锡烈士光辉而短暂的革命人生的真实写照,是富有才情的王孝锡修齐治平人生理想的生动展现,对档案形成的时间、基本内容和有关信息进行探析,有助于对王孝锡生平事迹的进一步了解,深化对王孝锡烈士的研究.

    王孝锡《遂五遗书》甘肃省博物馆文物档案

    谈乌江流域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

    张士伟
    35-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江流域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工匠们通过手工制作,使得每一件传统手工艺品具有自己的唯一性与独特艺术魅力.乌江流域的手工工匠们在漫长的历史创业生涯中,形成的一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其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工匠们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中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其根本,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是其核心,诚信经营的自律精神是其要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其灵魂.他们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使其产品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人文内涵,也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乌江流域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

    抗战时期"七一"纪念文本与党的形象塑造

    赵宇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的风雷历练中,以"七一"纪念为契机,通过撰写纪念文本的方式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内塑品格、外塑形象的宣传与动员工作.历史证明,这些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推动全党全军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达到空前团结统一,更在不断探索发展中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为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共御外侮开辟了广阔空间.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七一"纪念形象塑造

    2019-2023年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

    苏阳韩树伟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甘肃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简作为中国简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发掘以来,便以其详尽丰富的史料信息和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敦煌悬泉置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出版和相关讯息的陆续公布,学术界对悬泉汉简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成果斐然.文章承续前人研究,着重对2019-2023年间敦煌悬泉汉简相关研究情况作一回顾和梳理,旨在为学界同仁提供学术上的便利.

    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