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气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黄荣辉

双月刊

1006-9895

dqkx@mail.iap.ac.cn;dqkx@post.iap.ac.cn

010-82995051,82995052

100029

北京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北京9804信箱)

大气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7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为黄荣辉院士。《大气科学》报道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研究简报、专题评述、会议报道、书刊评介等。具体报道范围涉及全球变化、气候变化模拟与预测、大气环流和大气动力学、中小尺度气象学、大气物理、大气遥感和人工影响天气、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以及高新技术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应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频雷达遥感云参数能力的模拟与初步分析

    霍娟段民征韩瑽琤毕永恒...
    2004-2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波雷达在观测云内粒子微物理属性方面具有优势,是探测全球水循环重要环节——云的强有力探测工具.本文简要回顾了云雷达探测的理论基础,从雷达探测基本原理出发,借助小粒子电磁波散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套多波长雷达观测正演(前向)模型(Radar Simulation Package,简称RSP),并利用RSP对当前主流的三种典型波长X波段(9.5 GHz、3 cm)、Ka波段(35 GHz、8 mm)和W波段(94 GHz、3 mm)短波雷达的遥感探测能力开展了模拟分析.通过与瑞利法计算结果相比较,证实RSP法的计算精度可靠准确.基于RSP法模拟结果,建立了液水含量(LWC)与雷达反射率因子(Ze)、有效粒子半径(re)与Ze之间幂指数形式的反演关系;建立了利用不同云层高度处两波长的反射率因子差值,反演云层平均LWC的反演关系等.本文工作对如何利用雷达探测参数提取液态云滴的微物理参数方法进行了探讨,一方面为多波长雷达探测云特征获得更准确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为云微物理参数的反演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雷达毫米波微物理反演模拟

    基于雨滴谱参数反演的C波段双偏振雷达降水类型分类方法

    毛赢寇蕾蕾王芷璇陈垚...
    2015-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水类型分类对分析区域降水微物理特征、多源降水融合误差模型的构建以及雷达定量测量降水估计等都很重要.本文基于 2015~201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C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和南京地区滴谱仪观测资料,提出一种适用于南京地区的雷达降水类型分类方法,并对降水类型分类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首先,基于滴谱仪降雨率时序数据、地基雷达反射率因子平面位置显示数据和地基雷达反射率因子时间—高度显示数据,筛选出 36次典型层状和对流降水过程.随后,统计 3个滴谱仪站点典型层状(对流)降水的雨滴谱(DSD)参数,拟合得到适用于南京地区的降水类型分类线.将基于滴谱数据统计拟合的分类线应用于基于变分法反演的地基雷达DSD参数,进行地基雷达降水类型分类.根据典型层状(对流)过程降水类型分离指数的时间—高度分布,并对比星载双频测雨雷达(DPR)降水分类产品,对分类效果进行验证.最后,将分类结果应用于雷达分类定量降水估计,进一步说明降水分类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南京地区 3个滴谱仪站点的拟合分类线非常一致,3个站点的典型层状(对流)过程均能够很好地分离在分类线两侧;与DPR降水分类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南京地区分类线的分类效果相对于其他典型降水分类方法,对层状和对流降水的识别率整体最高,分别为 84.56%和 72.64%;基于降水分类的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测雨精度均优于未分类的测雨公式,且基于差分传播相移率的测雨公式[R(KDP)]在四种分类测雨公式中整体性能最优,基于水平反射率因子的测雨公式[R(ZH)]在层状云降水反演中性能最优,基于差分传播相移率的测雨公式[R(KDP)]在对流云降水反演中性能最优,基于水平反射率因子和差分反射率的测雨公式[R(ZH,ZDR)]对原有总体测雨公式降水精度的提升最为明显.

    降水类型分类雨滴谱反演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

    北半球夏季热带和副热带昼间云粒子有效半径廓线特征的分析

    吴振豪傅云飞
    2031-2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粒子有效半径是云微物理中的重要参数,准确获取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分布特征对分析云形成、降水及灾害性天气预报、地气辐射收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 1998~2012年 6~8月(夏季)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 Measuring Mission,简称TRMM)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扫描仪(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er,简称VIRS)的探测资料,分析了夏季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云粒子有效半径的空间分布和廓线特征.结果表明云粒子有效半径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粒子尺度分布在 5~30µm之间,局部尺度可达 30µm以上,并且洋面的云粒子有效半径相比陆面的云粒子有效半径更大;标准差多分布在 2~10µm之间,但局部可达 10µm以上.不同区域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垂直廓线分布表明,随着亮温的降低,云粒子有效半径先增后减;对于小的云粒子有效半径,洋面比陆面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廓线大,且北半球副热带比南半球副热带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廓线大;对于大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各区域间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廓线差异较小;云粒子有效半径标准差廓线分析表明,小粒子、适中粒子和大粒子的标准差大值分别位于冰云、混合云和水云区.本研究结果为模式模拟热带和副热带区域云中粒子有效半径分布特征提供了观测依据.

    云粒子有效半径垂直廓线热带测雨卫星(TRMM)可见光/红外扫描仪(VIRS)云参数

    青海高原生长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对气候暖湿化响应的年代际变化

    历正豪王慧杨访问李栋梁...
    2045-2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 1982~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先进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观测得到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近地面气温和地面降水率驱动数据集(CMFD),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偏相关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海高原生长季(5~9月)地表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暖湿化响应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1982~2018年,青海高原生长季地表植被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气候倾向率达 0.01(10 a)-1,但在空间上呈两极化发展,在青海高原东部和西南部植被显著变好(面积占 57.3%)的同时,青海高原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地表植被表现为退化态势(面积占 14.8%).(2)1982~2018年青海高原气候整体呈暖湿化特征,但在 19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显著的趋势变化,不同时段气候暖湿化的区域和强度存在差异,P1时段(1982~1998年)的增温强于P2(1998~2018年)时段,而P2时段的变湿强于P1时段;青海高原生长季地表植被在 1998年之前为波动上升,趋势不显著,但从 1998年开始出现显著增加趋势(p<0.05),这与青海高原地面降水率的变化相一致.(3)在青海高原气候暖湿化不同阶段,地表植被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在P1时段,水分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地表植被对热量因子(气温)以负反馈为主,增温不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长,特别是在黄河源区北部和青海湖附近;而在P2时段,在水分条件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地表植被对水分和热量因子均以正反馈为主,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青海高原生长季地表植被出现了大范围好转.

    青海高原植被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气候暖湿化气候响应年代际变化

    一次干下击暴流的云微物理过程及移动和传播机制研究

    李彦辉张飞民杨凯王澄海...
    2059-2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使用风廓线雷达、跑道自动观测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对 2020年 5月 14日半干旱地区兰州的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的干下击暴流(简称"5.14")过程的发生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该次过程的形成、移动及辐散出流区上空的水凝物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探讨了"5.14"过程外流传播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5.14"过程的生命期约为 30 min,云顶高度在 9km以上.在云体移向后侧 3~6 km高度,同时出现突发性干冷空气急流侵入,云体断裂,云顶崩塌,动量下传和中低空 1~4 km高度辐散出流急流,是下击暴流外流发生的可能原因.雪晶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合并,形成了下沉及外流区域的云中霰粒子均快速增长,模拟的霰粒子混合比在下击暴流暴发时增大了 105 倍;下沉区霰粒子加速了云中冷池的形成,是激发强下沉气流的原因之一.随着云体的移动,强下沉气流在地面上产生辐散出流,和相邻的辐散出流间交汇引起气流间的辐合上升运动,在云体移动方向前沿的下沉气流两侧形成两个气流上升区;随着干冷入流急流的深入,在云体移动方向激发出两个垂直环流,垂直环流由一支云内上升气流与一支紧邻的湿下沉气流相伴而成.垂直环流中的湿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冷池扩散促使了下击暴流的暴发,激发阵风锋.阵风锋向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外流方向扩散,阵风锋前的暖湿上升气流有利于新生单体合并进原风暴,风暴发展加强,随着阵风锋推进切断了暖湿上升气流导致重冷云顶下沉,云顶的不断上冲和崩溃形成了下击暴流的外流传播过程.阵风锋前的上升气流输送的雨滴粒子在 0℃温度层附近冻结,冻结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导致外流传播过程中 0℃温度层不断升高,云中下沉的霰粒子融化层升高,融化后形成的雨滴粒子在下落过程中的蒸发层增大,霰粒子融化吸热及雨水在下降过程中蒸发吸热使得近地面冷池不断增强导致地面风速在辐散传播过程中加大,是下击暴流外流传播中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上升气流通过凝结作用加热大气加强上升运动.下沉气流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对流特征环流及冷池.下击暴流形成后,在云体移动方向上不断形成的垂直闭合环流是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移动机制,由于地面冷池外流的辐合抬升作用,移动方向的上升气流区范围不断增大,垂直闭合环流受到上升气流区阻挡无法新生,同时由于云体东移,维持下击暴流垂直闭合环流结构中水凝物的循环减弱使垂直闭合环流结构消散,导致下击暴流辐散中心减弱消亡.与以往研究相比较,本次干下击暴流发生时也出现了云体后侧入流急流、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核下降、动量下传、霰粒子含水量大及水凝物融化蒸发过程吸热形成冷池等特征,但此次干下击暴流辐散中心有明显的垂直闭合环流,是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启动和维持机制,同时下击暴流辐散中心与阵风锋的形成密切相关,而阵风锋过程是造成此次干下击暴流的外流传播形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

    下击暴流WRF模式云微物理特征移动和外流传播机制

    1991~2020年中国地面气象辐射气候值数据集研制

    许永芳廖捷赵煜飞
    2080-2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中国气象辐射基本要素数据集(V2.0),研制了 1991~2020年中国地面气象辐射气候值数据集.数据集研制期间,对 1991年以来的地面辐射台站观测数据集元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质量检查和核实订正.依据观测站址迁移信息,同时结合辐射观测沿革文件,统计了人工观测调整为自动观测的时间节点,建立气候值统计所需的分段信息,提供了一套统一为自动观测方式、代表性更好的辐射气候背景场.基于中国气象辐射基本要素数据集(V2.0)的小时值辐射数据统计得到了中国地面气象辐射小时尺度的累年气候值,与 1981~2010年的中国地面气象辐射气候值相比,提供了更高时间分辨率的辐射气候值统计,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最终建立的 1991~2020 年中国地面气候值数据集提供了中国约 103个站点的总辐射、净全辐射、散射辐射、垂直面直接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及反射辐射的小时(日、候、旬、月、年)曝辐量等气候值统计项目(含平均值、累计值、极值及出现日期等)的气候背景信息,为天气气候业务提供了数据支撑.

    地面观测气象辐射统计标准气候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