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左良

双月刊

1008-3758

xbsk@mail.neu.edu.cn

024-83687253

110004

沈阳 南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刊载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主要刊登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的过时性:安德斯物化批判思想的核心议题

    朱春艳田文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过时性"是安德斯物化批判思想的核心议题.安德斯的物化批判思想在他从"普罗米修斯的羞愧"到"技术拜物教"的批判历程中出场并逐渐走向成熟.依照各项技术对人的肉体和灵魂进行物化的逻辑进路,透析机器技术对人肢体的物化、大众传媒对人眼睛和耳朵的物化、核技术对人情感和意识的物化、"人体工程学"对人类本质的物化,能在历时性上展现安德斯物化批判思想的演进脉络.安德斯的物化批判思想带有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惯有的悲观底色,却也凭借对受众劳动的发掘照亮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盲点".

    京特·安德斯《过时的人》物化批判"普罗米修斯的羞愧"

    数学形而上学的"纯粹理性"技术筹划

    李宏伟钟旭娟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不仅仅是数学工具方法,而且从一开始就参与了"物"之物性的规定.数学形而上学不是狭义的数学学科或者方法,而是强调"数学的东西"面对世界的先验"筹划".数学之所以能够对"物之物性"进行形而上学"先验"规定,得益于数学超脱经验事物的"纯粹理性"形式.不论数学纯粹理性的抽象形式多么超越现实,其根源还是要到人类生存的技术实践活动中找寻.数学超脱抽象形式之下透射出其揭示、构造外在世界的技术筹划本质,这也是"非自然"的数学何以能够有效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层原因.

    数学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技术本质技术实践

    人工智能体的负责困境及其关系式出路新解

    王乐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体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责任鸿沟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建构复合责任实体对智能体行为负责.实体是由多成员构成的,分布式的代理意味着分布式的责任,智能体能否像其他成员一样负责变得至关重要.按照传统的责任范式,人工智能体不具备责任主体的属性.关系主义提供了新的责任范式,在人机交互的关系模式中,受动者可以根据智能体的行动表现赋予其准责任归属主体的地位;但负责的关键不仅在于智能体的主观体验,更在于实际的权责平衡,"虚拟惩罚"不足以使智能体获得准责任承担主体的地位.必须超越虚拟惩罚,通过"补偿受动者"等方式使智能体真实地承担责任.

    复合责任实体准责任主体负责困境能动性补偿能力

    分道而行:技术时代人类命运的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想象

    苏晨生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关于自我的理解,但传统人文主义与新兴技术的碰撞与交融诞生的各种形式的超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及其复杂关系又成为人类理解自我的重要障碍.一种清晰区分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新人类主义哲学谱系可以以人类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被建构.其中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文超人类主义、悲观技术后人类主义和技术超人类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存在人文后人类主义和人文—技术后人类主义两种立场;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表现为乐观技术后人类主义.三种立场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存在内在关联,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为深入思考技术将人类带往何方的问题提供基本的概念框架.

    技术时代超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新人类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初创企业创新性如何激活——基于47个国家的fsQCA分析

    闫佳祺连粤丰贾建锋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创新性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初创企业创新性的成因.基于"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的47个国家样本,采用fsQCA技术探讨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微观资源因素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国家政策的创业支持、社会文化的创业支持三个宏观制度因素对初创企业创新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创企业创新性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资源—制度组态驱动模式,即政策支持资源驱动型、政策支持文化导向型和经济支持能力驱动型.研究结论能够启发创业者如何利用资源开展创业活动,同时对于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创业政策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创业机会创新个体资源制度理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房地产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的高阶矩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齐锡晶翟宇星翟嘉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房地产业转型逐步提速,房地产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程度逐渐加深,科学衡量两个市场间风险溢出效应变得尤为重要.基于GARCHSK模型和DY溢出指数模型,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溢出机制及各阶矩风险溢出,聚焦高阶矩风险溢出.研究结果表明,两市场间存在具有显著时变特征的双向风险溢出;多数情况下,房地产市场是风险的净传递方,且对不同绿色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情况有所不同.根据研究结果,围绕市场监管者、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绿色金融投资者三个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房地产市场绿色金融高阶矩风险溢出效应

    走向统纳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新思路——基于"结构—功能—过程"分析框架

    张冉张瑞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务导向的社会组织党建实践缺乏针对高质量的图景识别,一定程度导致对有形而非有效的关注.破解社会组织党建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困局亟待回应"何为高质量党建的应然样态".为此,跳出传统宏中观的分析定式,在"嵌入"与"统合"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统纳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新模式.同时,纳入"过程"维度以调和结构功能主义的静态逻辑,构建起"结构—功能—过程"的理论框架,继而从系统结构关系、功能维度呈现、动态周期过程三维度微观呈现了统纳式党建的应然图景."统纳式"党建应体现结构上的系统性、关系上的柔性化、流程上的动态性,具体可通过"结构"维度的组织群域关系、"功能"维度的多维要素呈现以及"过程"维度的不同生命周期得以阐释.

    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统纳式"党建"结构—功能—过程"

    迈向数字法治政府:开放政府视角下的公民法治满意度

    王翔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法治政府"不仅是依法治国建设的战略延伸,亦是我国政府在数字时代自我革新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不仅关乎数字法治政府的建设成效,也影响着公民对政府法治化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从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政府信息公开之于公民法治满意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政府信息公开对公民法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公民因政府信息公开而对政府法治水平的评价,会因地方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系统性的差异;权利保障度在政府信息公开和法治满意度的关系链条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

    开放政府法治满意度权利保障度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强制性减排政策、注意力调整与环境治理效率——基于断点回归设计

    谢文栋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注意力分配视角,以2003-2020年地级市层面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精确断点回归设计实证考察了"十一五"规划中的强制性减排政策对地方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强制性减排政策对地方环境治理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均得出一致结论;强制性减排政策提升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注意力和降低了经济增长注意力,通过"一升一降"优化了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进而提高了环境治理效率;地方官员晋升激励越强和公众参与程度越高,强制性减排政策对地方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越明显.研究结论可为新时期政府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乃至完善国家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强制性减排政府注意力环境治理效率断点回归

    演进韧性视角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基于湖南省G村的考察

    陈智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处于冲刺时期,"演进韧性"视角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有效衔接"的解释框架及作用机理.以"有效性"视角提炼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学理意涵,嵌入与之合意的"演进韧性"新型范式,并以其"适应性循环"系统中的"开发""保护""释放""更新"四个阶段和"潜力""连通度""恢复力"三维指标,考察湖南省G村的脱贫与振兴衔接历程,同时厘清其演进循环中的不同作用机理等.研究发现,"有效衔接"内含一套非线性、情境化、循环式的"演进韧性"逻辑机理,乡村经历了自然周期性"循环"和情境联动式"逆循环",从而构建可持续演进的复杂适应性"交叉循环"系统.通过"演进韧性"解构"有效衔接"的内在学理和发展机理,为长效减贫工作提供系统思路及创新路径.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演进韧性适应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