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左良

双月刊

1008-3758

xbsk@mail.neu.edu.cn

024-83687253

110004

沈阳 南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刊载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主要刊登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法典化目标下税法总则的功能定位与立法逻辑

    张旭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税法典编纂应坚持汇编型法典与体系型法典之间的综合方案,以提升立法质量、回应征管实践需求为核心.创制税法总则,确保必要程度的抽象性和引领效用;汇编单行法作为分则,尽可能维持既有立法成果和规范体系.税法总则应秉持回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品格,前瞻性地考虑征纳活动的疑难问题,规定对税收征管影响重大的税法基础概念、基本原则、基础制度等,以向法律适用者提供可资援引或参考的判断依据为其创制思路,加强其在分则规则回应不足情况下的规范补充角色;同时,保持一定的体系开放性,赋予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法律续造的空间,探索从税务执法和司法活动汲取总则制定和修订思路的创新路径,将其中可反复实践的一般性规则转化为税法总则的条款,实现税法典法律规范的更新迭代,提升税法典的包容度和回应力.

    税法总则税法典实践品格体系开放性税收征管

    我国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制度完善的困境及其出路

    马文博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强化反洗钱监管的国际共识背景下,如何弥补我国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的规制短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非典型的制度移植,取形于国际共识标准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制度构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排斥反应,既难以与金融监管导向的既有反洗钱架构相匹配,也未能消弭与特定行业基本职业伦理之间的冲突,还缺乏来自信息保护一般行为规则的体系支撑.为此有必要在缓和制度移植的排斥反应过程中,揭示宏观政策聚焦和治理模式转型如何从双向视角为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制度创新提供激励机制.进而基于以功能和场景为依托、以风险为方法的具体思路,构建以情报为中心的协作机制、重塑以场景为标准的信息处理规范并助推以风险为指引的合规体系,从而实现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基于实践约束条件的本土化调适.

    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特定非金融机构制度移植合规

    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涵与实践理路

    任鹏刘丹丹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带领人民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史,历经了"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四个阶段.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每一个阶段一方面被扬弃在后来的阶段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的内在环节,另一方面又把之前的若干环节包括在自身内部,从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的全体.由此,这些不同阶段的幸福观念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其中"独立自主"是人民幸福的前提条件;"艰苦奋斗"是实现路径;"共同富裕"是物质基础;"美好生活"是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全体人民在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共同富裕美好生活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确证"的批判性超越

    高爽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确证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确证等同于自我异化的扬弃的抽象逻辑,指出自我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力量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而确证自身的存在.进而马克思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第三者"相结合,提出了"第三存在物"是主体与对象相互确证的中介,超越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绝对对立,从而突破了黑格尔自我确证的封闭圆圈,为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现实依据.

    自我确证辩证法对象性第三存在物

    面向高校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自评量表的适用性研究

    彭雨晨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用能力评价是促进语用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环节,但现有评价工具还不够丰富.为此,积极探索自评量表作为语用能力评价工具的适用性是十分必要的.面向483名涵盖从专科生到研究生的不同高等教育学生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和测试,获取到439份有效数据,并采用Rasch模型,从效度验证和项目功能偏差两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结果表明语用能力自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区分度,其28条描述语在语言水平方面并未呈现显著的偏差效应,但是在性别和专业方面各有数条描述语项目功能偏差效应较为显著.因此,语用能力自评量表的使用应该注重个别项目的偏差效应,从而保证量表评价功能的公平性.

    语用能力自评量表适用性效度项目功能差异

    论《喧哗与骚动》中声音书写的叙事功能

    黄晓燕张哲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喧哗与骚动》中,声音成为福克纳糅合南方文学传统与现代主义审美旨趣的艺术手段,或具象化演绎不同情节或场景,或抽象化建构主题及文化意蕴,以多元形式作用于人物设定、故事架构与主题表达,具有独特的叙事表意功能.话语声音的内在音色与外界声音的心理导向为塑造人物的个性特质、意识情绪与认知特征提供行之有效的感知路径.特定声音信号与意象在情节演变过程中发挥预示功能,重构故事时序、影响叙事节奏,协同宏观叙事声音创设时空美学.福克纳采用"个人型声音"言说时代变迁中特殊群体的精神生态与生存境遇,以人文关怀的情感立场书写生存与发展母题,彰显其明晰的南方身份印记及对历史、宗教与社会文化问题的批判与思考.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声音书写叙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