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层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层学杂志
地层学杂志

陈旭 沙金庚

季刊

0253-4959

dicengxue@263.net

025-83282149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内

地层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Strati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地层学及与其相关的地质学、沉积学、古地里学、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研究的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与上述学科有关的专门性论文,学术动态、报道、讨论、书刊和论文的评价,综述及译文,以及国内外工作方法交流和经验介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柴达木盆地北缘元古宙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评述

    吴承羲孙云鹏欧阳晴李光金...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欧龙布鲁克微板块发育了一套元古宙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以往被称为全吉群,不整合覆于变质结晶基底之上,伏于寒武系之下.这套地层在全吉山、石灰沟及欧龙布鲁克山等地区的多个剖面出露良好,但在石灰沟、欧龙布鲁克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全吉山地区保存的沉积序列相对最为完整.前人对于全吉群的划分、对比及其沉积时代长期存在不同认识.在《中国地层表(2014)》中,全吉群包括麻黄沟组至皱节山组,其中麻黄沟组、枯柏木组和石英梁组属南华系,而红藻山组、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属震旦系.近年来,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方面的证据表明,红藻山组及其下伏地层沉积于古元古代晚期到中元古代早期(距今约17~16亿年),代表了该时期的一套裂谷盆地沉积物,而上覆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则沉积于新元古代中晚期(晚于距今7.5亿年).考虑到这两套地层之间存在着8~9亿年的沉积间断,本文支持将全吉群进行重新定义,厘定后的全吉群仅包含麻黄沟组、枯柏木组、石英梁组和红藻山组,上覆新元古代地层(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则不做群一级别的划分.

    柴达木盆地欧龙布鲁克微板块全吉群元古宙埃迪卡拉化石

    塔里木克拉通埃迪卡拉纪地层层序与沉积演化

    陈永权杨果田浩男陈波...
    1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克拉通内埃迪卡拉系分布广泛,对埃迪卡拉系开展地层、层序与沉积演化研究对于探讨前寒武纪古克拉通演化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克拉通盆地周缘露头与内部的钻孔样品分析及地震资料解释开展了埃迪卡拉纪同位素地层研究、地层空间分布地震追踪、沉积层序、层序构型研究与沉积演化研究,取得3点认识:(1)建立了埃迪卡拉系3个露头区各岩石地层单元的年代框架方案,阐明了埃迪卡拉系在塔里木克拉通的分布.奇格布拉克组仅相当于水泉组顶部碳酸盐岩,年龄下限为551 Ma;汉格尔乔克组晚于奇格布拉克组,是埃迪卡拉纪最晚期沉积层序.塔里木克拉通内塔北隆起、北部坳陷普遍发育埃迪卡拉系,东南隆起、塔中隆起及巴楚隆起东部埃迪卡拉系被削蚀尖灭,巴楚西部—柯坪地区残留埃迪卡拉系中上部沉积序列.(2)建立埃迪卡拉系三分层序方案,应用地震资料阐明下统为填平补齐的超覆沉积、上统为海退进积层序结构.(3)塔里木克拉通埃迪卡拉系下统发育从陆相到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上统发育由混积体系演化到缓坡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体系,并于最上部发育汉格尔桥组冰水沉积体系,在满加尔地区形成大规模的含冰碛砾泥岩.

    塔里木克拉通埃迪卡拉系地层框架层序结构沉积演化沉积相

    华夏地块西北缘南华系泗洲山组杂砾岩层成因、物源及区域对比

    宋芳牛志军何垚砚杨文强...
    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夏地块西北缘与扬子地块东南缘南华纪地层对比影响到对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本文以华夏地块西北缘湘东南地区南华系泗洲山组下部含砾板岩层位为突破口,开展宏观及微观沉积结构、构造和碎屑物源研究,讨论该组含砾层位成因及物源特征并进行区域对比.结果表明,泗洲山组下部含砾板岩的宏观、微观沉积特征均指示其形成与冰川活动相关,最大沉积年龄为730-740 Ma,其成因和沉积年龄均与扬子地块东南缘长安组一致.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标志层位,华夏地块西北缘与扬子地块东南缘南华系可以很好地对比.碎屑锆石物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剖面泗洲山组底部石英砂岩物源为亲扬子型,而含砾层位物源有亲华夏型的混入.结合区域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从南华纪至早古生代,亲华夏型物源在华南有一个持续向北西推进的过程.湘东南地区可以作为研究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南华纪地层对比的桥梁,为华南板块南华纪大地构造格局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华夏地块南华纪泗洲山组沉积物源冰川作用

    中国上泥盆统阳朔阶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

    常君滢韩淑朋覃斌贤郭文...
    5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朔阶最早由殷保安于2008年提出,命名源自桂林市阳朔县,用以指代上泥盆统锡矿山阶与邵东阶之间的一个地方阶,大致相当于国际年代地层单位法门阶上部.阳朔阶底界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rugosa trachytera的首次出现为定义,顶界则以有孔虫Eoendothyra regularis的首现为标志.阳朔阶典型剖面为广西桂林市铁山剖面,自下而上包括"五指山组"和融县组,形成于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以浅水相的内碎屑、鲕粒泥粒灰岩、粒泥灰岩和颗粒灰岩为特征,局部夹有少量黑色钙质泥岩.在桂林铁山剖面和邻近的小龙门剖面中共采集牙形样品149件,其中94件样品产丰富的牙形类分子,该牙形动物群以Palmatolepis、Neopolygnathus、Polygnathus、Pseudopolygnathus、Bispathodus、Icriodus、Rhodalepis、Mehlina和Branmehla属分子为特征,自下而上可识别出6个牙形类生物带,包括Pa.marginifera marginifera带、Pa.rugosa trachytera带、Pa.perlobata postera带、Pa.gracilis expansa带、Bi.costatus带和Bi.ultimus ultimus带,为环古特提斯洋地区法门阶地层对比提供了高精度的生物地层格架.基于详细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和沉积相分析,在铁山剖面Pa.rugosa trachytera带上部和Pa.gracilis expansa带顶部浅水相碳酸盐岩序列中识别出两次黑色富有机质沉积事件,对应于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和海洋贫氧,可能是法门期全球性Annulata和Dasberg事件在华南边缘海区的沉积响应.

    泥盆系生物地层桂林牙形类Annulata事件Dasberg事件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海洋氧化:来自华南垌村剖面碳酸盐岩Ce异常证据

    吕苗鞠东澍王姝蘅周义涵...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以下简称F-F)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以来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这次灭绝一般认为与全球海洋缺氧有关.华南广西桂林是我国F-F地层最为发育、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碳酸盐岩Ce异常指标,对桂林地区垌村剖面F-F期间的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F-F期间碳同位素的正漂移对应着表层海洋的氧化而非先前广泛认为的缺氧.将这一发现与先前同一地区的地球化学和古生物数据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气候快速波动在F-F期间生物与环境巨变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气候变冷使得海水氧溶解量增加和赤道—极地之间海水温度梯度变大,海洋表层环流和垂直翻转变得更加活跃,导致深水营养物质向海洋表层的输送量增多,有效促进表层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埋藏通量升高,进而引起全球海水碳同位素值的提高.因此,本研究支持全球气候快速变冷而非海洋缺氧导致了F-F大灭绝事件.

    F-F事件气候变冷海洋氧化碳同位素稀土元素Ce异常

    滇西昌宁—孟连带"中—上泥盆统"和"二叠系拉巴组"中的石炭系南段组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郑建彬金小赤宗普闫振...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西昌宁—孟连带是探索古特提斯地质演化的热点地区之一.识别和梳理带内不同岩石地层单元所包含的内容,追索其分布情况,是深入、准确地了解这一地区地质演化的一个重要前提.石炭系密西西比亚系南段组分布于昌宁—孟连带东带,是一套厚度大、成熟度较高的被动陆缘浅海沉积.笔者近期在昌宁—孟连带西带的"中—上泥盆统"和"二叠系拉巴组"中识别出了一套碎屑岩地层,其化石面貌及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特征反映其为南段组沉积.它们与不同时代的硅质岩、碎屑岩、灰岩等混杂分布.前期的研究显示南段组为冈瓦纳大陆被动大陆边缘的"原位沉积",而西带不同时代的硅质岩、碎屑岩、灰岩和玄武岩等则为源于古特提斯的"外来岩片".在古特提斯闭合过程中,这些"外来岩片"就位于冈瓦纳大陆被动陆缘的"原位沉积"(南段组)之上.构造挤压和褶皱变形,以及后期的剥蚀,使得在"原位沉积"(南段组)与"外来岩片"的接触部位出现南段组与时代不同、沉积构造背景迥异的岩片穿插、混杂分布的现象.

    昌宁—孟连带石炭系南段组"外来岩片"古特提斯

    石炭纪有孔虫Globivalvulina moderata的生物地层意义

    盛青怡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炭系巴什基尔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于1996年被确立在美国内华达州的Arrow Canyon剖面,是以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的首现为标志.该金钉子确立后,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D.noduliferus的演化谱系存在争议,作为浅水相对比标志的有孔虫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在层型剖面的D.noduliferus首现层位之上约2.5 m出现的有孔虫Globivalvulina moderata能否作为石炭系中间界线的辅助生物标志?另外,Arrow Canyon剖面还存在沉积间断.本文通过研究华南安徽凤凰山剖面和贵州店子上剖面的双列虫和球瓣虫化石材料,梳理了有孔虫Biseriella parva、Globivalvulina moderata和Globivalvulina bulloides的分类学定义,并尝试探讨了Globivalvulina moderata的生物地层学意义.结果表明在密西西比亚纪晚期,G.moderata在古特提斯地区和北美的极地地区就已经出现,之后在宾夕法尼亚亚纪早期该种出现在北美其他地区,因而Globivalvulina moderata的首现是穿时的,不宜作为石炭系中间界线的辅助生物标志.

    石炭系有孔虫谢尔普霍夫-巴什基尔阶界线Globivalvulinamoderata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油藏新认识

    王群林聪王科朋高志伟...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油藏埋藏浅、产量高、剩余出油气井点多,具有高效油藏滚动扩边的潜力.前期由于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导致该区评价工作停滞不前.本研究通过重新梳理本区断裂及构造特征,结合重点出油气井测录井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深入剖析了不同井之间油气水关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红山嘴地区油藏受多期砂体叠置及断裂耦合共同控制,形成超覆背景下的断层-地层油气藏,具有"一期一藏、断裂分块"的特征.通过综合研究建立本区"断裂垂向疏导、侧向遮挡分块、地层尖灭控藏"成藏新模式,本文在新模式下明确了H67井区多期超覆尖灭带是最为有利的成藏区带.以上研究成果对该区清水河组油藏储量探明升级及高效建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超覆油藏类型成藏模式红山嘴地区下白垩统

    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