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

郑红

双月刊

1009-5322

ddcb@xjdaily.com

0991-5593946,5593316

830051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当代传播/Journal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当代传播》主要展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理论,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进规律,揭示各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内涵,推进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环球视野、传媒产业、传媒观察、新媒体、新闻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传媒研究机构等从事新闻理论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和在校师生等。 《当代传播》连续五届入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自2008年起入选CSSCI来源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500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第一、二届新疆优秀社科期刊等称号。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连续六届荣获新疆期刊奖。其刊用的论文被其他知名刊物采用、转载、摘登的比率居全国新闻理论期刊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实践新闻学与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王润泽
    1页

    中国互联网30年:研究轨迹和学术记忆——基于CSSCI论文(2000-2023年)的研究

    丁柏铨白云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CSSCI论文,对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后的研究轨迹和学术记忆进行阐述.数据及数据分析部分的内容包括:各年度发文量、各学科发文量、排位靠前的机构发文量、刊物发文数据、排位靠前的研究者个人发文情况、论文被引情况(含作者论文被引总数和单篇论文被引数).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研究中涉及新闻传播学的影响较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互联网30年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见解.

    中国互联网研究轨迹学术记忆CSSCI论文

    论平台世界的崛起

    胡翼青方婕妤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社会学提出社会世界这一概念,就有学者高度关注媒介在社会世界型构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在人工智能媒介兴盛的今天,学者们再次关注平台媒介带来的社会的深度媒介化,并专门研究平台社会的运作规律.本文认为,在算力和机器认识论的作用下,平台不再仅是现代社会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是已经自成为一个新世界.平台世界的诞生意味着一切既有的人类价值都需要重估.与其说今天人类的存在状态是深度媒介化,不如说是媒介的世界化.

    平台世界社会世界型构人工智能机器认识论

    技术赋能的出海之路:虚拟偶像的准社会交往研究

    杨名宜董佳宜喻国明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虚拟数字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及其影响力地不断提升,虚拟偶像逐渐打开海外市场并赢得海外受众的关注.本研究从技术可供性理论出发,以虚拟偶像鹿鸣的YouTube账号为例,用内容分析法探析虚拟偶像与海外受众建立准社会关系的技术路径,探讨中国虚拟偶像与海外受众文化互通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以媒介形式为虚拟偶像与海外受众建立准社会关系提供重要支撑,技术主导下的作品叙事逻辑及其效果性能使虚拟偶像更具审美价值,受众基于技术呈现所形成的集体想象能够推动传播壁垒的消解.此外,传受双方有关技术改进的良性互动加深情感连接,提供实现文化互通的可能.本研究以期为虚拟偶像的国际传播赋能.

    技术可供性准社会交往虚拟偶像国际传播赋能传播壁垒消解文化互通

    作品选

    25,50,80,92页

    作为实践主张的流量逻辑——数字经济的阐释视角

    王建磊张延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量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环境的显性特征,亦是衡量数字经济具体业态发展的核心指标.本文通过对流量生产和流动过程的考察,揭示"平台-机构-个体"在流量逻辑支配下展开的不同行动和结果,客观呈现流量对互联网新经济和新舆论场带来的结构性影响.研究指出,正是经由各类主体的创作实践、制度实践、技术实践等,庞大的虚拟象征符号才得以转化为可变现的数字资本,推动全球化文化交融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流量的实践主张与流动机能,使其在资源配置、要素整合、模式创新方面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最终作为一种新型社会资本融入和构建数字经济的底色.

    数字经济流量流动实践平台

    如何治理虚假信息?——基于社会技术共构理论的探究

    陈梦刘可郭卓
    32-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社会技术共构理论为框架,将虚假信息的特征概括为多样性、社会性和演化性等.虚假信息治理技术的建构呈现出技术律令与社会需求的双重影响,即技术遵循自身的演化逻辑,如追求更高的召回率等量化指标,同时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也持续塑造着技术标准.研究结果揭示了虚假信息治理的复杂性,强调了技术、平台和社会现实三重空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该多维治理框架凸显了技术与社会的共生关系,为深入理解虚假信息治理提供了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虚假信息技术性治理社会技术共构理论虚假信息治理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参与革命的媒介实践研究

    李欢邓绍根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报刊高潮根植于建设"群众性政党"的组织转型历程."走向农民"的政党意志通过报刊凝结成阶级性的、有组织的、革命的"新农"话语,并通过机关报与政党组织的勾连互动,建构了具有政治性和实践性的动员路径.遵循新闻史研究的实践转型路径,对这一过程的探索不仅能够厘清该阶段政党动员农民的媒介实践,也是透视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动员能力和机制的一个窗口.

    中国共产党媒介动员群众性政党大革命时期

    重访涂尔干:作为道德秩序的新闻

    刘大为曾文静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涂尔干将道德视为社会事实,致力于用实证科学方法研究道德,由此创建了"道德科学".面对小群体社会向分工社会转型的现实,他提出了分工作为"道德根源"的经典命题.时代的车轮来到了数字新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已很大程度上被数智化,深度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方式使得新闻成为道德秩序的中介化建构机制,并可细分为新闻的基本共识生产、集体情感凝聚和社会道义调节等范畴.从涂尔干的方法论出发,数字新闻作为数智化社会人类意义世界的生产机制,可经由道德秩序的生产来构成社会团结.

    涂尔干新闻舆论道德秩序社会建构

    "数字情感资本":一种网络社区的联结价值

    曲飞帆付志惠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尝试在数字交往论的视域下反思并发展情感资本理论.互联网出现后,情感资本积累所需要的交往场景产生了虚拟与现实的分化,本文将人们借助数字具身积累的情感资本命名为"数字情感资本".为了探究人们能否通过网络社区积累数字情感资本,本文以内容众筹型微博"社畜茶水间"为研究案例,对其中的18714篇帖文和1694423条评论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人们能否通过网络社区积累数字情感资本取决于他们的表达类型.积极情感表达有助于社区成员建立互利共生的互惠关系,从而更好地积累数字情感资本.因此,数字情感资本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网络社区的联结价值,这一结论突破了传统社会学理论将情感资本视为一种阶层再生产机制的认知局限.

    情感资本数字交往网络社区联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