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

郑红

双月刊

1009-5322

ddcb@xjdaily.com

0991-5593946,5593316

830051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当代传播/Journal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当代传播》主要展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理论,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进规律,揭示各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内涵,推进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环球视野、传媒产业、传媒观察、新媒体、新闻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传媒研究机构等从事新闻理论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和在校师生等。 《当代传播》连续五届入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自2008年起入选CSSCI来源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500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第一、二届新疆优秀社科期刊等称号。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连续六届荣获新疆期刊奖。其刊用的论文被其他知名刊物采用、转载、摘登的比率居全国新闻理论期刊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和追求

    童兵
    1页

    202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陈力丹许红玲
    4-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意在追寻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鲜话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创新性的研究并不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几篇深化研究的文章,尚有话可说,又确实重要,故列为第一个话题."被记忆权"的文章是我国学界(不是本学科)今年这方面唯一的论文,先声夺人,故列为第二个话题.后面的话题,与以往的研究比对,有某方面的新意.这些话题各有自身"新"的理由,但作为本学科的新鲜话题,话题间的相关性较弱,明显缺少学科的总体规划.笔者建议本学科的学术机构把精力回归到学科规划上,并切实领导起来,少开一些形式主义的规模化学术研讨会.笔者声明,文中大多数引证不是原文,而是大大压缩了的,因为原文用大幅不同的词句表述,重复的是同一个意思.

    新闻传播学研究新鲜话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被记忆权事实核查ChatGPT"茧房"隐喻谷歌效应×新闻健康码西藏邸报驿壁

    2023年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分析

    何静余梦珑沈阳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2023年新媒体发展态势,本文从冲突博弈的新时代、智能汇聚的新科技、主流媒体的数智转型、网络媒体的稳健成长、多源整合的新未来五个维度绘制了新媒体发展版图.研究发现,在全球化信息挑战与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我国互联网和新媒体正处于快速发展与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及技术变革推动了舆论战略资源化的新趋势;AIGC、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加速和深化了主流媒体现有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中国新媒体海外应用TikTok、ReelShort、Temu等在全球范围内大放异彩,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输出与对外贸易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自动内容生产、高级人机交互体验及综合安全防护策略对于未来媒体形态和功能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

    新媒体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数智赋能媒体融合

    2023年国际传播研究的新动向:基于三组关系的主题分析

    史安斌朱泓宇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的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世界之窗"的学术想象力,围绕全球与本土、历史与边界、方法与议题等三组关系深度聚焦七类热点议题:全球与本土意义上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蓬勃涌现的"国际传播意识"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传播研究的"南方转向";历史与边界层面,对国际传播史论的重访与再书写、跨学科边界拓展意义上数字化公共外交研究的多维度展开;方法与议题层面,多元方法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对全球数字平台的审视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听取向,以及发展与技术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研究.

    国际传播全球南方公共外交"一带一路"倡议跨文化传播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概念"的来源

    杨保军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细胞,自主概念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自主概念,主要是指由当代中国新闻学知识共同体提出的具有原初界定权、解释权的原创性概念.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前提是构建起自主的新闻学概念体系.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概念(体系)有自身的来源渠道:在知识生产主体上,它主要是由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体提出的;在客观对象上,它主要是对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方式、实践观念的反映和呈现.除此之外,自主概念也来源于对世界各种类型新闻学概念的反思批判、吸收借鉴与改造转化,来源于对其他学科概念的迁移、转换与运用.这些来源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源源不断、与时俱进的自主概念创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也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与更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概念(体系)概念来源自主知识体系

    交叉分析模式与中国新媒体情境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曹晋王黔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交叉分析模式(Intersectionality Model)与中国新媒体情境中的社会性别研究.通过梳理交叉分析模式的理论脉络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全球实践,分析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及传播新科技壁垒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学说如何因为对社会权力分配、不平等与压迫性的共同关注而加速交叉融合.本文以美容院的女性美容师和医院的男性护工等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交叉分析模式所诉求的社会性别平权和社会正义怎样落实到在地经验的分析场域,力图进一步拓展汇聚中国多种权力关系矩阵的批判传播研究.

    交叉分析模式中国新媒体社会性别女性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

    技术失控与文化风险:数字媒体生态的三重悖论

    常江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技术文化共生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媒体生态做出批判性考察.研究认为,当下的数字媒体生态在三重悖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有序的"非人化"演进,其弥散网络、可计算性和自动化技术构型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文化多元和信息民主,反而导致了控制的专门化、区隔的精细化和消极精神的常态化等异化后果.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及其社会效应作出总体评估:一方面,数字媒体生态异化的本质是缺少人文精神制衡的科技乌托邦主义诱发的技术失控所产生的文化风险,这种意识形态在当下具有广泛合法性和超本地性;另一方面,上述异化状况的解决之道存在于内化并改造了主导性数字媒介逻辑的专业性实践之中,这些实践的行动者应在其与数字媒体生态的互动之中张扬人的主体性,并致力于构建公共价值取向的信息文明.

    数字媒体数字新闻媒体生态异化悖论

    "在线骚扰":一个理解新闻业-公众关系的新面向

    白红义陈炜漫
    45-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受众的角色在新闻实践中日益突出,新闻研究领域出现了鲜明的"受众转向".其中,在线骚扰是新闻学界针对数字空间中部分公众对新闻业展开骚扰或攻击现象而形成的一项术语.本文将在线骚扰研究视为新闻研究"受众转向"的特定面向,在系统梳理相关英文文献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在线骚扰在现实实践和学术研究两个维度的发展脉络,以及现有的主要议题、理论与方法,最终提出在中国语境下进行在线骚扰研究的方向和路径.

    受众转向在线骚扰公众媒介批评新闻研究

    超越"运输"隐喻:生成式人工智能语下的叙互型再造

    李鲤石琪隆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输"作为隐喻嵌入叙事研究久已,却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语境下面临着难以施展的局限.通过对库利的运输观进行理论溯源,阐明了"运输何以在叙事中成为隐喻",并提出构建"叙事互型"的方式,以弥补前者在深度媒介化环境中解释力匮乏的问题.具体而言,在生成式技术介导下的叙事将作为一种共同的活动方式,复归用户能动性的同时允许人-机的差异性共存,并在以时间、空间和数据为主要维度的实践逻辑上涌现出动态的关系性、过程性和中介化表征.

    叙事运输生成式人工智能叙事互型

    大语言模型和新闻学实证研究:议程、理论与方法

    徐敬宏张如坤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语言模型受到新闻学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者在感慨大语言模型强大功能的同时,对于如何研究大语言模型缺乏思路.本文从传播者、内容生产、分发、受众、传播效果五个维度出发,梳理大语言模型在新闻学领域最为突出的研究问题,并指出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基于此在每个维度下分别介绍了相关理论和测量方法.本文有助于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更全面地了解大语言模型对新闻领域的影响.

    大语言模型新闻学实证研究人工智能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