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

郑红

双月刊

1009-5322

ddcb@xjdaily.com

0991-5593946,5593316

830051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当代传播/Journal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当代传播》主要展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理论,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进规律,揭示各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内涵,推进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环球视野、传媒产业、传媒观察、新媒体、新闻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传媒研究机构等从事新闻理论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和在校师生等。 《当代传播》连续五届入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自2008年起入选CSSCI来源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500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第一、二届新疆优秀社科期刊等称号。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连续六届荣获新疆期刊奖。其刊用的论文被其他知名刊物采用、转载、摘登的比率居全国新闻理论期刊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闻策展时代要注重原创新闻策划

    董天策
    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国媒体深度融合新命题——动态的专业边界调和与新闻资源配置

    蔡雯汪惠怡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主流媒体的新闻资源配置与职业边界调和,本研究沿着新闻产品创新、资源配置方案、新闻观念的逻辑线索,总括了中国媒体融合的进展与新任务.主流媒体发展出"小切口、轻量化、易转化"的新闻产品决策标准,逐渐形成了突破媒体边界、多元行动者间协同的资源配置方案.在新闻观念上重视媒体的政治职能,与社会各领域产生全面深度连接并产出服务型产品.以新闻创新为引领的媒体融合新阶段,需要对内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外加强实际传播效果的建设,并对新闻边界变动保持危机意识.

    媒体融合主流媒体专业边界资源配置新质生产力

    从准社会关系到人机关系:基于原真性与互动性的双维度归类模型

    牟怡吴宇恒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对传播学与媒介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文献的梳理,从用户感知视角与媒介可供性视角对智能传播时代下的人机关系形成机制与类型进行了论述.首先,基于准社交关系发展机制,本文提出了基于用户感知视角下的人机社交关系形成过程概念模式;其次,通过对信源原真性与媒介互动性概念的讨论,从媒介技术可供性视角对比了面对面人际互动、智能人机互动、准社交互动与传统人机互动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原真性与互动性的双维度社交关系归类模型.研究发现智能传播时代人机互动所形成的社交关系既不同于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也不同于大众传播情景下的准社交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超社交关系".

    人机关系准社交关系超社交关系原真性互动性归类模型

    "屏幕世代"的观看:继承、剥离与视觉的再训练

    刘纯懿胡泳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末以来,数字技术爆炸式发展构成了媒介演进史进程中一个主要阈值事件.移动终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普及带来了一场屏幕碎裂革命,曾经具有整体性和集体性的大屏幕碎裂为不同尺寸、随处可见的私人小屏幕.屏幕的爆炸和增殖改写了媒介的定义和样貌,使得今日之"媒介"越来越等同于"媒介屏幕",同时也使得人机交互的界面主要围绕屏幕而展开.当屏幕成为今日人类的视觉假体,观看模式、观看行为和观看经验也在技术创生的影响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屏幕在对旧视觉文化的继承中同时完成着与旧视觉媒介的剥离,在设备、界面与机制的三重坐标下,屏幕正在构建其作为今日新主流视觉媒介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内涵.在以屏幕为核心的新媒介生态中,"观看"作为生物性和技术性交融的结果,再一次在身体、技术、文化、社会等多重力量的作用和训练下进行了一场世代意义上的进化和革新,以及对观看历史的呼应和返回.

    数字影像屏幕媒介观看行为视觉文化后电影理论

    平台与劳动的二律背反:数字文化工业的反思性研究

    张艾晨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经济变革了现代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并由此催生出以"文化工业"面貌运作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内嵌于数字文化工业的工具理性背后是资本与技术联手塑造的抽象平台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语境下,这一权力的再生产深刻根植于市场经济规则下诞生的平台流量合理化原则之中.数字文化工业的流量逻辑演绎着数字化生产方式下的当代工具理性规范,平台权力裹挟流量逻辑,依托传播新科技实现对平台用户之数字劳动的实质吸纳,而这一异化的数字劳动进一步带来数字媒介实践的全面颠倒.数字文化工业的主导观念——效率与合理性——正不断深化着技术进步掩盖的工具理性意识形态,这一趋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数字文化工业平台权力工具理性实质吸纳社会批判理论

    国家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应对"危机启动"——以新闻框架建构的递阶模型为分析视角

    张志安杨巨声曹可晨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将解释结构模型概念(ISM)引入新闻框架理论,依照建构的新闻框架递阶模型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涉疫报道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电视媒介如何应对危机启动这一核心问题.基于社会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多维尺度、高频凝聚子群分析等技术手段的机器分词和人工编码的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电视台的电视新闻在传输价值统领议题选取、议题选取统领话语排布、话语排布统领修辞方式的危机应对逻辑下,递阶式建立了四种新闻框架,包括辩证研判与贴合响应的价值框架、疏离分布与合拢衔接的议题框架、统辖聚合与镜像构置的话语框架、情绪传播与精神补偿的修辞框架.在框架建构过程中,国家电视台努力促使政民关系由共意转向共生,在危机启动阶段形成"由单向宣扬到多向共情"转变的应对模式.

    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危机启动新闻框架递阶模型

    族群性或公民性:时政新闻接触如何影响中国国家认同?

    吕尚彬黄泽文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时政新闻接触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时政新闻接触增强了公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影响了国家认同,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时政新闻接触越频繁,国家认同感越强.公民身份认同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存在中介效应.另外,中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来自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而非一种族群性的认同,属于现代国家认同.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可能总体上呈减弱的趋势,但我国媒体的建构功能会有效减缓这种趋势.

    时政新闻接触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族群身份认同

    新闻物质性的理论脉络、内在逻辑及其反思——一项知识系谱学考察

    申爽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近年来媒介物质性研究风潮,"新闻物质性"尚未进入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视野.本文尝试由福柯式的知识系谱学视野,检视"新闻物质性"与"新闻对象物"(objects of journalism)研究的生成与流变,并探讨新闻物质性与媒介物质性可能的理论关联.研究发现,"新闻物质性转向"是北美学术界在数字新闻时代尝试对"技术"展开反思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探索,初期以科学技术研究(STS)接入新闻研究为起点,随后拓展至对文化研究等理论资源的吸收与转化,试图打破技术乐观主义与去历史化倾向对新闻研究的主导影响.与"万物皆媒"的媒介物质性研究旨趣不同的是,新闻物质性研究将数字新闻业的破局之道寄希望于对新闻生产过程中"对象物"(objects)的系谱学考察,呼吁建立社会、历史、文化和情感维度的新闻技术与权力批评.

    物质性新闻理论数字新闻系谱学

    隐蔽式并发与选择性煽动:西方对华计算宣传的生成逻辑与运作机制

    徐明华晏栗群魏子瑶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宣传已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对华舆论战,但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单一技术要素,缺乏对其所包含的多种技术手段和操纵策略的深入挖掘.本研究以推特平台上"中国新冠肺炎疫苗"议题为例,深入分析西方国家部署计算宣传的具体模式与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国际平台上的涉华计算宣传呈现"隐藏式并发"与"选择性煽动"双重特点.一方面,自动化账号表现出低活跃度和高隐蔽性,通过模仿人类发文习惯巧妙融入人类社交网络;另一方面,部分自动化账号和人类"大V"账号协同配合,选择性地煽动议题政治化和负面化.以上运作机制揭示出计算宣传的复杂性与难以控制的特性,多元主体参与和深度协同联动使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需构建涉华负面信息扩散的快速反应机制与追踪模式.

    计算宣传涉华舆论舆论操纵自动化账号算法

    认知战的基本原理及致效机制研究

    何飞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战正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竞争的"大脑争夺战",关系着国家安全.如何有效防御认知战、防止社会理性的坍塌成为社会治理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以认知科学理论为基础,分析认为认知战主要是通过强化认知争夺、诱发认知压力、利用认知偏差等基本原理展开运作.研究发现,制造信息迷雾、实施不对称叙事和开展反射控制是认知战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机制.

    认知战国家安全信息迷雾不对称叙事反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