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

郑红

双月刊

1009-5322

ddcb@xjdaily.com

0991-5593946,5593316

830051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当代传播/Journal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当代传播》主要展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理论,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进规律,揭示各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内涵,推进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环球视野、传媒产业、传媒观察、新媒体、新闻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传媒研究机构等从事新闻理论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和在校师生等。 《当代传播》连续五届入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自2008年起入选CSSCI来源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500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第一、二届新疆优秀社科期刊等称号。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连续六届荣获新疆期刊奖。其刊用的论文被其他知名刊物采用、转载、摘登的比率居全国新闻理论期刊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媒介技术的解放:新移动范式下青年数字游民生活实践——基于安吉数字游民公社的线索民族志研究

    严功军李晓轩
    57-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实混融空间内技术具身与地理流动的结合,重构了人类的传播模式与行为实践.基于此,本研究应用线索民族志研究方法,以浙江安吉数字游民公社为研究对象,探讨新移动范式背景下青年数字游民的生活实践.研究发现,媒介技术是数字游民实现数字游牧的生存基础.数字游民通过多种策略驯化媒介技术以实现自我价值,数字游牧实践充分体现了技术解放逻辑与新部落主义的生活哲学,折射出媒介技术与人类关系边界不断重构的现实.

    流动社会媒介技术解放数字游民数字游牧新部落主义线索民族志

    "饭圈"现象中网络与现实舆论场的表达对比研究

    朱润萍李宛蓉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饭圈"文化是粉丝文化的新样态.本研究基于对356名青年学生的问卷调查和10名青年学生的深度访谈,对比"饭圈"现象中网络和现实舆论场的表达差异.研究发现,相较于现实舆论场,网络舆论场中的表达自由度和真实度更高;表达自由度和真实度会对"饭圈"现象产生影响;自我印象管理在表达真实度影响"饭圈"现象普遍程度的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在国内"饭圈"文化研究大多采用质化方法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弥补了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区别于以往的研究结果("饭圈"主体行为主要受到"饭圈"中其他人的影响),该研究证实了自我印象管理在表达真实度与"饭圈"现象普遍程度之间的调节效应,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自我呈现"饭圈"文化印象管理网络舆论场现实舆论场

    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研究论纲

    丁晓蔚王青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先进信息技术及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以下简称相关重要论述)进行学理研究.相关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表现为: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在网络强国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引领依法治网管网以维护网络安全,为发展先进信息技术和维护网络安全提供根本遵循.相关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在于两个重大判断含义深刻.相关重要论述的要义包括——风险与风险意识:最大的风险是有风险却不识风险;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互联网与国家安全:前者在意识形态领域构成严峻挑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安全与发展同步推进;网络安全与媒体融合:传统主流媒体提升维护网络安全的功能;维护网络安全与发展核心技术:后者关涉"最大的命门";数字化创造辉煌与数据带来安全威胁:头脑清醒、趋利避害;全球网络治理与网络命运共同体:在共同体理念下进行全球治理.相关重要论述形成系统性体系结构,包括科学论断、辩证认知、系统思考、揭示风险、直击本质、指明方略等重要内容.

    习近平国家安全信息技术重要论述研究论纲

    说服中的AI与人类:个性化与产品类型在不同主体下的表现对比

    潘文静郑可意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在说服场景中,人工智能与人类作为说服主体对用户满意度与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客服相较人工智能客服,在提升用户满意度和购买意愿方面表现更为显著.同时,在说服策略中比较,个性化策略优于非个性化策略,无论是在说服主体还是产品类型上均表现出更高的有效性.此外研究还发现,个性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工智能客服在用户满意度方面的不足.

    智能传播人工智能说服策略满意度

    共情·共意·共创:虚拟空间中的具身在场与互动叙事

    周茂君延怡冉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互动叙事的视角,从空间共情、内容共意、互动共创三个方面,阐释虚拟叙事空间中的具身在场、虚拟叙事的社会意义生产、具身交互的互动叙事模式.研究发现,虚拟空间中身体占据主体性地位,虚拟空间中的叙事具有多重交互特征,共情、共意、共创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叙事结构,并据此提出未来虚拟空间中具身传播与互动叙事的实践图景——用技术加强虚拟空间中的具身体验感,通过叙事建构起虚拟的"异托邦",交互式扩张虚拟空间中的社会关系.

    虚拟空间技术哲学身体传播数字叙事

    社交媒体中基于UGC结构的公共叙事机制研究——以网红城市的话题讨论为例

    朱雅婧曹锐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年来的热点社会事件,网红城市不仅是社交媒体平台中异军突起的文化现象,而且也表征了短视频时代公众参与路径和公共叙事机制的转变.本文运用机器学习的分析法和对应分析研究法发现,短视频时代基于UGC结构的公共叙事转向正在推动公众的情绪感知在社会认知生成中成为关键因素,同时经由"体验"建构的"故事世界"成为社会公众参与网络热点话题讨论进而生成社会认知的重要路径.

    网红城市城市形象公共叙事聚类分析对应分析

    作为隐喻的"新闻荒漠":数字时代地方新闻业的重新想象

    王雅妮白红义金璐瑶
    93-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全球各地的地方新闻业持续衰落.许多地区没有新闻报道,居民获取可信、全面的本地新闻和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成为所谓的"新闻荒漠".作为一个隐喻,它形象地描绘出地方性新闻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新闻荒漠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成为新闻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英文文献的基础上,着重考察新闻荒漠的影响、争议以及应对措施,探讨新闻荒漠现象对中国新闻业的启示.

    新闻荒漠地方媒体社区地方感新闻学研究

    信息盲区与"三网融合"农村政策传播整体网的结构性分析

    王依乔刘千才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政策网络理论,分析了农村政策传播中的信息盲区和结构洞问题.通过考察政府、媒体和村干部在组织、媒介和人际网络中的角色,揭示了网络主体差异、信息传递时序差异及目标诉求差异导致的传播不协调,引起的"结构洞"现象的产生,影响了政策的有效传达与实施.对此,本文提出"三网融合"方案,利用新媒体构建政府、媒体和民众间的互动关系,勾连三大网络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结构洞"和"盲区",提高政策传播效能.

    政策网络农村政策传播结构洞三网融合

    如何从文化误读走向文化共情?——基于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田维钢郎玉茁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作为呈现真实自然、描绘生物百态的影像载体,是传承历史、对话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YouTube平台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海外用户评论进行研究发现,存在文化误读现象.为此,本文从媒介真实、文化隔阂以及文化殖民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试图从文化特质、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对话的角度,对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如何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从文化误读走向文化共情提供有益借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文化误读文化共情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智能化影像传播研究

    李明文梁雯蕊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智能化影像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基于智能化影像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揭示其如何打破时空界限,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探究智能化影像技术如何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能化影像传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