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化工
当代化工

王雪丽

月刊

1671-0460

ddhg88@sina.com

024-86389066

110043

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40-1号4门

当代化工/Journal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化工报》专家指导,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沈阳化学化工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化工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报导国内外石油和化工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细菌-真菌复合菌群构建及石油烃降解条件优化

    鲁钧豪孙先锋徐文龙吴蔓莉...
    2067-2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可高效降解石油烃的细菌-真菌复合菌群,首先通过比较单菌株的降解率,初步筛选出降解能力最高的2株细菌和2株真菌,进一步利用复配和正交等方法构建出具有最佳石油烃降解能力的复合菌群.通过16S rRNA和ITS序列分析对目标细菌和真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开展单因素实验对复合菌群的降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目标细菌和真菌对石油烃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其降解率分布在17.19%~52.01%;而复合菌群S9(由B2、F4和F5菌株组成)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在第7 d可达到60.34%,比单一菌株在相同时间内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1.03%、17.94%、8.33%.经鉴定,B2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F4为波氏假阿利什霉菌(Pseudallescheria boydii)、F5为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经培养条件优化后,S9接种量为7.0%(B2占2.0%,F4占2.5%、F5占2.5%)、初始石油质量分数为1%、温度为30℃、pH为7、转速为140 r·min-1的条件下,第7 d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可达84.37%,相比优化前提高了24.03%,降解能力提高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

    复合菌群构建生物降解石油烃降解率条件优化

    延长油田低渗透致密岩性储层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研究

    薛小宝房葛王志坤屈文强...
    2073-2077,2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拟了在不同盐质量浓度下将低盐度水注入储层,以探究原油开采过程中采收率的变化.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此外,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估了致密岩岩心样品在盐质量浓度为1500~4000 mg·L-1和温度为25~100℃时,进行低盐度水注入时的地层损伤.低盐度水注入条件下,岩心渗透率降低到初始值的83%左右.预测了低盐度水注入时的地层伤害,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R2大于0.97.此外,还分析了在使用DTPMP(二乙三胺五亚甲基磷酸)和纳米颗粒(TiO2、SiO2、Al2O3)的条件下低盐度水注入期间的采收率.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阻垢剂可以使采收率增加8%以上.同时,0.05%(质量分数)的SiO2纳米颗粒存在时,可达最高的采收率.与TiO2和Al2O3相比,SiO2纳米颗粒在多孔介质中对原油的驱替效果更好.在使用DTPMP的条件下,SiO2、TiO2和Al2O3的采收率分别为72.2%、62.4%和59.8%.在研究的纳米颗粒中,使用SiO2时观察到最低的原油黏度和油水界面张力.

    注水工艺提高采收率纳米粒子界面张力

    煤直接液化残渣催化热解过程中官能团演变特性研究

    王思琼王云飞郑志磊任耀楠...
    2078-2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原位红外催化反应装置,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以CaCl2·6H2O、FeCl3·6H2O和Cs2SO4为催化剂,对比分析了添加3种不同催化剂以及不同含量的Fe3+在煤直接液化残渣(DCLR)催化热解过程中官能团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DCLR的缩聚反应;对于以FeCl3·6H2O为催化剂的样品,当热解温度为500℃左右时苯骨架结构峰位由1546 cm-1向1600 cm-1偏移,表明DCLR内的缩聚反应大于分解反应,其芳香骨架结构缩聚程度提高,稠环体系变大;对比不同浓度FeCl3·6H2O在升温过程中对脂肪侧链甲基和亚甲基在热解过程中的催化效果,发现Fe3+在DCLR热解过程中对脂肪族甲基的脱除起到了抑制作用,且随着样品中Fe3+含量的增加(在质量分数为1%~10%时),其抑制作用越强.

    煤直接液化残渣催化热解官能团演变

    g-C3N4/TiO2(B)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四环素性能研究

    姚海倩何秋英陈传祥
    2084-2088,2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温和的一步溶剂法将二维TiO2(B)纳米片(NSs)原位生长到2D g-C3N4 NSs表面,制备出g-C3N4/TiO2(B)二元异质结光催化剂.在氙灯照射下,g-C3N4/TiO2(B)纳米复合材料显示出比纯g-C3N4和TiO2(B)纳米片更高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最高为82.17%.根据能带结构和XPS结果可知,在g-C3N4/TiO2(B)的界面上电子从TiO2(B)转移到g-C3N4形成一个内建电场.同时,g-C3N4导带(CB)上的光生电子和TiO2(B)价带(VB)上的空穴被保留,这有助于激活氧分子和羟基产生活性自由基.提高的四环素降解活性可以归因于超薄的2D/2D纳米片结构和构建的S型异质结.

    光催化剂TiO2(B)降解性能S型异质结

    低渗砂岩油藏注水井缓速酸深部酸化技术研究

    白耀文温佳霖王顺华王雷...
    2089-2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低渗砂岩油藏使用原位生成的氢氟酸(HF)进行砂岩酸化,酸性前体(氟化铵NH4F)与氧化剂(溴酸钠NaBrO3)发生放热反应.制备新型自生酸混合物与纯石英样品反应,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技术分析反应产物以确定硅离子.使用砂岩心进行岩心侵入实验.在处理前后对岩心样品进行划痕测试和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表明,新型自生酸混合物可以溶解石英样品,并使其质量减少80 mg.溶解的硅离子质量浓度超过90 mg·L-1,证明了化学混合物生成HF的能力.在流速为2 cm3·min-1的条件下测得初始岩心渗透率为33 mD.在酸预冲洗阶段后,岩心渗透率降至31 mD.第一次处理循环后,岩心渗透率立即增加并达到41 mD,结果显示砂岩心渗透率提高了近40%.溶液的ICP分析显示螯合的硅离子总量为10.5 mg.除了井口附近产生的高温,由于放热反应产生的氮气导致压力增加,达到约4.14 MPa.划痕测试显示样品的单轴抗压强度增加了约12.4 MPa.动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分别增加了约9.83 MPa和0.02.通过应用这种新型自生酸可以实现砂岩储层的深部酸化,最小化井筒腐蚀,并避免处理HF等危险化学品.

    自生酸酸化提高渗透率

    化学沉积法制备镍基双涂层及其耐蚀性能的研究

    白雪白瑞白小慧王金玺...
    2094-2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化学沉积法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以Ni-P为底涂层、Ni-W-P为外涂层的Ni-P/Ni-W-P双涂层钢体,分别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双涂层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涂层具有非晶结构和少量微晶结构,孔隙率仅为1.94%,表面致密性优于Ni-P单涂层.未浸泡的双涂层钢体的腐蚀电流密度为8.58×10-7 A·cm-2,比45#钢基体低了2个数量级.双涂层钢体的腐蚀速率仅为0.050 g·(cm2·a)-1,低于45#钢基体.在质量分数3.5%氯化钠溶液中浸泡10 d后,双涂层钢体的腐蚀程度非常轻,腐蚀电流密度增加非常缓慢,说明双涂层耐腐蚀性优于单涂层,可以为45#钢基体提供更好的保护.

    Ni-P/Ni-W-P双涂层Ni-P单涂层化学沉积法耐蚀性

    表面活性剂辅助智能水分层注水对采油率的影响

    何洪雨
    209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盐度(LS)注水可提高石油采收率,在注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增加毛细管数量来提高采收率.用醇丙氧基硫酸盐与丙烯烃磺酸盐混合比较中低界面张力下的低盐度表面活性剂(LSS)驱油工艺与超低界面张力下的最佳盐度表面活性剂(OSS)注入工艺的采收率.以辽河油田砂岩岩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注入方案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LSS驱的采收率比超低界面张力下表面活性剂驱的采收率低2个数量级.此外,LSS驱的采收率比LS高出约60%.在此基础上,在超低IFT下,LSS工艺比OSS注入工艺更经济有效.

    提高采收率注水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

    稠油油藏大段塞调驱后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及应用

    侯力嘉郭斐郭丽娜张艳娟...
    2104-2108,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H1块为普通稠油区块,开展多轮次调驱后,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但随着大段塞调驱剂注入,后期压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含水率持续上升,同时注入井吸水能力下降,油井产液能力下降,产量递减加大,亟需有效开发接替技术.为进一步改善开发现状,室内设计了在大段塞调驱段塞后,注入降黏剂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室内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出了具有良好降黏性以及界面活性降黏剂JN-1,当质量分数达到0.2%时,降黏率可达82.0%,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4.72×10-3 mN·m-1.室内物模实验表明,在注入0.3 PV调驱段塞后,继续注入0.2%降黏剂段塞0.3 PV,可充分启动残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6.8%.现场开展降黏驱4井组先导实验,设计注入质量分数0.2%、0.14 PV降黏剂,注入后平均单井日增油0.8 t,综合含水率下降6%.

    普通稠油油藏调驱降黏提高采收率

    CO2在模拟油田采出井环境中对P11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万家瑰范振忠
    2109-2112,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拟油田CO2采出井腐蚀环境,对油井套管钢P110钢进行了高温高压腐蚀实验,采用失重法测定了腐蚀速率,采用SEM、EDS和XRD观察分析了腐蚀产物的表面形貌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气相环境中,P110钢的腐蚀速率随温度和CO2分压的升高而增大;液相环境中,P110钢的腐蚀速率在80℃时最大,可达3.7182 mm·a-1,温度高于90℃,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CO2分压小于1 MPa,P110钢的腐蚀速率随分压升高迅速增大,CO2分压大于1 MPa腐蚀速率则缓慢增大.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是FeCO3及少量的铁锈,在高温时腐蚀产物膜对金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P110钢CO2腐蚀温度分压腐蚀速率

    创新方法在提高化工行业生产效率方面的应用

    赵辉张学梅
    2113-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设计一套基于微通道反应器的连续流系统,进行特定化学合成反应的实验研究,优化了温度控制和流体动力学设计,以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研究发现,随温度提升反应效率从70%增至80%,随压力增加产物选择性从75%提升至85%,反映了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对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对比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能效,显示能源消耗量降低35%,热效率提高近15个百分点,单位产物能耗节省37.5%.环境影响评估表明,通过过程优化,废物总量降低30%,CO2排放量减少37.5%,资源回收率提高100%,减轻了化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新型催化材料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催化活性和产品选择性,同时降低了反应时间和能耗.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至95%,产品质量至98%,同时降低了20%的能源消耗,设备故障率由5%降至2%,维护成本节省了25%.研究成果不仅为化工行业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技术优化方案,还为其他工业领域的生产过程优化提供了参考.

    创新方法化工工程效率能源消耗热效率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