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SSR标记筛选及优异种质鉴定

    张海平陈妍闫凯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抗胞囊线虫的表型鉴定工作量较大,鉴定结果易受环境影响,是抗源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的限制因素之一.不受时间、环境限制的分子标记鉴定为抗病鉴定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准确简单的鉴定方法.为筛选可用于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分子标记引物,本研究采用基因型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193份大豆资源的大豆胞囊线豆抗性.以部分高抗大豆资源和高感资源为材料,对1 000对SSR引物进行初筛,用初筛获得的引物扩增193份抗、感大豆资源,筛选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SCN 4) SSR标记引物,用于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结果 表明:筛选出4个与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相关的SSR标记,分别为Satt400、Satt680、Satt533和Satt504.Satt400、Satt680、Satt533和Satt504对感病资源的检出率均为100%,对抗病资源的检出率分别为70.58%、63.15%、92.3%和57.14%.结合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4个标记组合鉴定可提高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选择效率,达100%.经人工接种鉴定,从193份资源中筛选出12份抗病资源,其中10份资源为高抗,2份资源为中抗.这12份抗源的4个SSR标记带型均为抗病带型,其余感病和高感资源的4个SSR标记带型则至少有一个为感病带型.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评价抗感特性的标准为被1个或1个以上的感病带型检出的资源为感病资源,当4个标记均为抗病带型,该资源为抗病资源.利用该引物组合对山西省种质库提供的100份资源进行鉴定.筛选出4份抗源,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黑豆、小颗黑和晋1265(茶)3份资源抗性级别为高抗,大黑豆抗性级别为中抗.因此,该引物组合可有效辅助鉴定大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大豆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SSR标记抗病鉴定

    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杨瑾汪孝璊叶文武郑小波...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鉴定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改进的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方法,利用8个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对2017和2018年从黄淮海地区各育种单位收集的381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 显示:22个品种(系)对超强毒力菌株PsJS2表现抗性,超过90%的品种(系)对弱毒力菌株Ps1、Ps3和Ps5均表现抗性.所有大豆品种(系)对8个菌株共产生36种反应型.将待鉴定品种(系)与鉴别寄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反应型进行比较,其中有63个品种(系)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b,36个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3a,15个可能含有Rps1d;255个品种(系)的32种反应型与任何已知鉴别寄主的反应型均不一致,表明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抗病基因的组合.本研究通过室内快速抗性鉴定,发现河南、河北、北京、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均含有丰富的大豆抗病种质资源,且具有丰富的抗性多样性.其中,河南、山东等地含有丰富的含有抗病基因Rps1b的抗性资源,河北、北京等地含有丰富的含有抗病基因Rps3a的抗病资源,为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大豆种质利用及抗病基因挖掘提供了重要参考.

    根腐病大豆疫霉大豆种质资源抗性鉴定抗病基因黄淮海地区

    抗病毒转基因大豆事件外源T-DNA序列分析及定性检测

    刘东波邢国杰赵倩倩杨静...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基因作物的T-DNA插入及其与宿主基因组的连接序列构成的侧翼区域,是转基因事件检测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转基因作物开发、评估和监管所必需的.前期研究得到2个携带大豆花叶病毒P3(soybean mosaic virus P3)基因干扰片段的转基因大豆事件,即L13和L104,可显著提高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坏死病毒和西瓜花叶病毒的抗性,具有较强的光谱性.为了便于对该转基因事件进行监管以及建立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Illumina Xten平台,对L13和L104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PCR技术,对转基因事件L13和L104的旁侧序列进行了分析.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每一个事件获得了超过12.13 Gb的原始数据,测序深度为11×,与大豆参考基因组(Wm82.a2.v1)和转化载体序列做比较,初步识别出这两个转化事件T-DNA的边界及其旁侧序列.转化事件L13和L104的T-DNA分别位于Chr04和Chr1 1染色体上.进一步的PCR检测和序列测定表明转基因事件L13的T-DNA为单位点双拷贝整合到大豆基因组Chr04:46747946位点;转基因事件L104的T-DNA为单拷贝插入,整合位点为Chr1 1:30461895位点.结果 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在识别转基因作物T-DNA插入和旁侧序列区域方面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此外,插入位点的鉴定和事件特异性检测的建立将有助于广谱抗病毒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应用和发展.

    插入位点旁侧序列全基因组测序抗病毒转基因大豆时间特异性检测

    大豆GmMAD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任秋燕盖钧镒李凯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大豆MADS-box编码基因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调控作用,以SMV抗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从大豆中克隆GmMADS基因Glyma.02g121500,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点分析,同时检测不同逆境胁迫下GmMADS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GmMADS基因完整ORF长度为735 bp,编码244个氨基酸,pI 6.68,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kD.抗感品种间基因CDS序列存在1个SNP差异,氨基酸序列无差异.启动子序列包含防卫和胁迫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应答元件、光应答元件等许多顺式作用元件.GmMADS与木豆、花生、豇豆、羽扇豆等物种中的同源基因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mMADS在细胞核上表达.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GmMADS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接种大豆花叶病毒后,抗病品种科丰1号GmMADS在2h表达最高且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南农1138-2;低温胁迫时,GmMADS表达在2h上调;盐胁迫时,GmMADS表达在1h下调;干旱胁迫时,GmMADS表达在2h下调.本研究对下一步分析该基因功能、阐明该基因在调控大豆抗病和耐逆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GmMADS顺式作用元件亚细胞定位大豆花叶病毒(SMV)非生物胁迫

    高脂肪高产大豆品种东生79的选育及系谱分析

    宗春美任海祥潘相文王燕平...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脂肪含量在高脂肪高产大豆品种东生79系谱中的传递规律,本研究分析东生79选育过程及系谱,追溯其祖先亲本对东生79细胞质及细胞核基因的贡献值.结果 表明:东生79的细胞质由四粒黄提供,贡献率100%.传递过程是: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克5501-3-绥农3号—黑农33-哈04-1824-东生79.核基因由祖先亲本Clark63、克山四粒黄等25个农家品种和育成品种提供,细胞核贡献值为0.1%~12.5%.脂肪含量是通过受体亲本哈04-1824的母性超亲遗传实现的.哈04-1824的脂肪含量来源于黑农33和黑农44的杂交组合,而黑农33和黑农44的脂肪含量又分别可追溯到绥农3和黑农37的组合,依此类推追溯到祖先亲本.高脂肪生态性状的遗传改良能发挥高脂肪受体亲本(母本)超亲遗传特性,选择脂肪含量高、缺点少的受体亲本(母本)与多个早熟高产供体亲本杂交,或用受体亲本作轮回亲本进行1~3次回交是其有效的途径.

    大豆东生79祖先亲本系谱分析遗传改良

    大豆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与产量关系研究

    王田王志杰张云鹤叶岩...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大豆豆血红蛋白与产量的关系,以12个吉林省审定推广的吉农系列大豆品种为材料,在盛花期(R2)、结荚期(R4)、鼓粒期(R6)和成熟期(R8)测定根结瘤特性和根瘤中豆血红蛋白的含量测量产量,并分析不同品种根瘤数量、干重和豆血红蛋白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吉农51、吉农39和吉农41产量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吉农38、吉农43和吉农45,并且在R6和R8期吉农51、吉农41和吉农39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比其它品种高12.4% ~95.7%和14.6% ~88.1%.R6和R8期根瘤豆血红蛋白的含量与根瘤数量和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且R6期相关性更大.R6和R8期根瘤干重和根瘤数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大豆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 说明豆血红蛋白与产量的关系密切,豆血红蛋白含量可以作为筛选高固氮结瘤能力大豆品种的指标.

    大豆根瘤豆血红蛋白产量

    黑龙江省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分布特征及与产量的关系

    周行龚屾郑殿峰冯乃杰...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系的分布特征以及大豆根系与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合丰55和嫩丰18为材料,采用水平分层和垂直分段两种不同的栽培装置,对两个大豆品种的根表面积、根干物质、根比表面积、根系伤流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 表明:大豆根系的80.6%存在于垂直0~20 cm土层内,55.6%存在于水平0~~ 5cm土层内.大豆的根系伤流重量分布范围是0.5~6.4 g,比表面积分布范围是17.6~67.9 m2· kg-1.合丰55和嫩丰8的单株荚数与其单株产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0.710*)和极显著正相关(0.908**).在R5期,大豆在垂直0~20 cm和20 ~ 40 cm土层内的根表面积分别与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0.794*)和显著正相关(0.837*),在垂直120~ 140 cm土层内的根干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904**).大豆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株荚数的增加来实现;提高R5期垂直20~ 40 cm土层内的根表面积和垂直120~140 cm土层内的根干重、降低R5期垂直0~20 cm土层内的根表面积,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根表面积根干物质比表面积产量

    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索荣臻王明玖王娜赵天启...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草产量、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品系15在通辽产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品系15的栽培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行距(A)和株距(B)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 表明: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时,草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株高较高,分枝较多,主茎较粗,单株地上生物量较大.主茎粗和单株地上生物量与鲜草产量及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的单株粒重及籽粒产量最大.若品系15作为牧草应用,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若品系15作为籽实饲料或繁殖种子,行距×株距为60 cm×3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

    饲用大豆种植密度产量农艺性状

    不同中耕措施对土壤水分与大豆产量的影响

    黄炳林王孟雪金喜军张春宇...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不同中耕措施对土壤水分与大豆产量的影响,综合考虑中耕的深松深度,深松与培土时间、深松和培土次数,设置提前培土、提前深松、常规深松和常规培土4种不同中耕措施处理,研究不同中耕措施对土壤状况、水分含量及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深松较培土降低了土壤容重,降幅为3.1% ~6.4%.深松提高了水分入渗率,进而提高了土壤的含水量与贮水量,提前深松、常规深松处理均显著高于常规培土处理的含水量,在苗期0~~5 cm土层中较常规培土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0.8%和19.1%,结荚期与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依旧显著高于常规培土处理.提前深松和常规深松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培土处理,在结荚期差异最大,分别较常规培土处理显著提高21.5%和16.3%.提前中耕或者深松均提高了叶面积指数,结荚期的提前培土、提前深松和常规深松处理较常规培土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8.5%、32.2%和22.7%.大豆前中期的株高表现为提前深松较常规培土处理显著提高,而后期差异不大.提前深松通过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含水量与贮水量,促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增加,使得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更高,进而提高了大豆产量,最终提前深松的产量较常规培土处理提高8.7%.研究结果表明提前深松有助于该地区大豆产量的提高.

    中耕培土深松土壤含水量产量

    基于表型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大豆萌芽期耐盐性鉴定

    李照君田汝美宫永超蒲艳艳...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在大豆种植初期以表型和抗氧化酶活性评价和筛选耐盐大豆资源,缓解山东省土壤盐渍化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9份主推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其萌芽期进行4个梯度NaCl胁迫处理,测定其表型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耐盐性,并分析各指标与品种耐盐性的相关性,探究综合评价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型和抗氧化酶指标.结果 表明:NaCl胁迫浓度高于1%可显著降低大豆发芽率、胚根长和须根数;随着盐浓度不断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且与对照抗氧化酶活性差异显著;品种耐盐性分级与盐胁迫浓度相关,耐盐品种菏豆28、齐黄34在不同NaCl胁迫条件下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的抗氧化酶活性;SOD活性是大豆萌芽期耐盐性鉴定评价的重要指标,胚根长、须根数及CAT、POD活性是高浓度NaCl胁迫(1% NaCl)下,大豆耐盐性评价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为大豆耐盐性的快捷鉴定评价提供选择指标和数据支撑,能够促进耐盐大豆种质创新及优良亲本筛选.

    大豆耐盐性鉴定表型抗氧化酶活性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