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国内外大豆品种比较的中国大豆品种改良路径探索

    郭勇姜思琦于莉莉徐江源...
    395-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的大豆生产落后于世界大豆主产国,从品种角度看,存在着单产水平低、油分含量低等问题。本文对主产国大豆品种研发应用情况以及美国大豆品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明确了美国在大豆种质的资源研究、育种技术研发、品种特性鉴定以及环境因素研究等方面对于大豆品种研发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美大豆品种特性的全面比较分析,明确我国大豆品种在单产、含油量、种植密度等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快速提升我国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路径,即通过对高油大豆资源进行表型精准鉴定,研发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等高效育种技术,聚合产量和其他优异性状,创制优异大豆种质,设计培育高油高产突破性品种,以期为中国大豆品种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大豆品种改良高油高产路径

    协办单位

    401页

    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及其衍生品种(系)的特点与遗传分析

    张旭娟陈强赵田湉刘书林...
    402-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冀豆12 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蛋白大豆品种,其蛋白含量高、高产、高抗病。该品种于2001 年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农作物优异种质,是目前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高蛋白品种。为了明确冀豆12 的主要表型特征和遗传特性,本研究采用系谱图法结合重测序技术对冀豆12 及衍生品种和创新种质进行总结分析,根据多年的生产试验提炼出了冀豆12 与其衍生品种和种质的优良特性,并进行重要功能位点在后代品种或品系中的传递情况分析。作为黄淮海地区首个高蛋白品种,冀豆12 被作为核心亲本广泛利用。迄今为止已培育出了 23 个衍生品种,分别在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安徽和湖北等地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并创新出了 15 个高蛋白特异种质。表型鉴定结果表明,冀豆12 的衍生品种在产量相关性状、蛋白含量等品质和花叶病毒抗性上存在较大的变异,生育期、株高的变异范围相对较小。冀豆12 与其衍生品种和种质在遗传上主要分为 3 个亚群。通过热图追踪分析功能位点显示,冀豆12 中优异功能位点传递率较高,另有抗蚜虫等不利位点在后代中得到互补改良。衍生品种中蛋白含量变异较大,有两个品种蛋白含量超过冀豆12;冀豆12 背景高蛋白含量相关位点个数与衍生品种(或品系)的蛋白含量呈正相关趋势。在利用冀豆12 为核心种质进行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应注重蛋白含量、花叶病毒抗性等的选择,其次是生育期和株高。同时,在选择亲本时还需要关注蚜虫抗性和耐盐基因的互补。

    冀豆12衍生品种创新种质重测序遗传关系

    根瘤菌TtsI突变对大豆根瘤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及转录组分析

    于燕雨马胜男辛大伟陈庆山...
    413-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瘤菌与大豆建立的共生模式为大豆提供了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氮素,在共生建立时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是影响结瘤发生的重要信号分子之一。为了解析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在结瘤中的作用,进行TtsI突变根瘤菌HH103(Sinorhizobium fredii HH103)结瘤鉴定以及根瘤转录组分析,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TtsI突变可以降低绥农14 根瘤的固氮酶活性,但不影响野生豆ZYD00006 的根瘤固氮酶活性。TtsI突变根瘤菌HH103(HH103ΩTtsI)使绥农14 根瘤内部分编码氮转运的相关基因以及 NLP7 下调表达,并且接种 HH103ΩTtsI 与接种 HH103 相比,Glyma。11G235200 和NLP7 在ZYD00006 的根瘤中的相对表达没有显著差异。通过GO富集、KEGG富集以及GSEA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信号传导以及代谢进程等,差异基因主要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以及MAPK信号通路上富集。研究结果为后续Ⅲ型效应因子的功能和机制的解析以及大豆高效固氮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氮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可为进一步选育高结瘤、高固氮效率以及高氮利用率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支撑。

    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frediiHH103Ⅲ型效应因子TtsI固氮酶活性RNA-Seq

    模拟干旱胁迫下大豆耐旱突变体的生理和转录组分析

    曹颖竹龙鸣邓平陈紫芸...
    42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大豆苗期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基因,解析其耐旱机制,本研究以浙春 3 号及其突变体Gm-lpa-ZC-2(ZC-2)为材料,利用20%PEG6000 胁迫处理其幼苗后,对比两品种表型差异并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再利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ZC-2 的耐旱性强于浙春3 号,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突变体ZC-2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亲本浙春 3 号,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浙春3 号。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PEG6000 胁迫后,浙春3 号和ZC-2 之间共存在7 879 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4 208 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3 671 个;胁迫处理2 和4d共同表达的差异基因为571 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这571 个基因主要富集在84 条代谢途径,包括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半乳糖代谢、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通路。进一步筛选到光合作用和糖代谢相关通路基因以及可能与干旱胁迫相关的基因,包括TIFY10A、ZAT10、RD22、PM19L和XTH6 等。研究结果可为挖掘大豆苗期耐旱候选基因和解析大豆耐旱机制提供一定基础。

    大豆干旱胁迫PEG苗期生理指标转录组

    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耐盐性鉴定

    李阳阳董岭超王英男赵洪琨...
    43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耐盐特性,为大豆耐盐性品种选育提供优异亲本,本研究以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的 348 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恒温培养箱进行发芽试验,并选用150 mmol·L-1 NaCl溶液进行中度盐胁迫处理,测定发芽势、发芽率、芽长和根长,根据发芽率计算相对盐害率,确定耐盐等级并进行耐盐性评价,将筛选出的89 份高耐材料使用210 mmol·L-1 NaCl 溶液进行重度盐胁迫处理,以筛选出萌发期耐盐性稳定材料。结果发现:盐胁迫下各指标测量值与对照相比均明显下降,且各指标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根据相对盐害率进行耐盐性评价,低盐胁迫下筛选到 89 份高耐材料,高盐胁迫下筛选到33 份耐盐材料。本研究筛选出的33 份大豆材料可为耐盐大豆品种培育及大豆耐盐机制解析提供重要基础材料。

    大豆东北地区萌发期NaCl胁迫耐盐性鉴定

    不同夜间温度条件下外源水杨酸对大豆产量的调控作用

    张仲法宋雯雯徐彩龙陈新蕾...
    439-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夜间高温成为大豆高产的不利因素之一。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外源喷施SA可提升植物应对高温干旱等逆境的能力。为探究夜间高温危害的应对措施,选用2 种生育期相近的大豆品种中黄39 和中黄76,设置3 个夜间温度(T1:18℃;T2:23℃;T3:28℃),每个夜间温度下设置 3 个SA浓度处理(SA0:CK;SA1:0。1 mmol·L-1 SA;SA2:0。5 mmol·L-1 SA)。探讨外源SA对鼓粒期夜间温度升高环境下大豆产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T1+CK处理相比,夜间温度升高,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和收获指数均下降,中黄39 和中黄76 产量分别降低6。34%~27。13%和14。99%~45。66%。夜间温度升高,喷施SA可显著提高大豆净光合速率、地上部干物质、单株荚数和粒数,降低呼吸强度,使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提升,中黄 39和中黄76 表现一致。其中,28℃夜间温度条件下,喷施SA处理大豆产量增幅达45。69%~48。55%。研究结果表明,外施S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夜间高温造成的大豆产量损失,提高收获指数。

    大豆夜间温度水杨酸产量收获指数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御旱基因型大豆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闫春娟王文斌王昌陵陈艳秋...
    450-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御旱基因型大豆应答干旱胁迫生理和产量的响应机制,以御旱型辽豆14 和干旱敏感型辽豆21 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及抗性品种间的变化规律。2021 和 2022 年连续两年分析水分胁迫对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器官生物量、器官含水量、根冠比等生理特性,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植株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各器官生物量逐渐累积,整体表现为:鼓粒期>结荚期>开花期>营养生长期。各个时期控水土壤干旱胁迫使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株高、各器官含水量降低,但使植株的根冠比提高。相同水分条件下,叶绿素含量整体表现为辽豆21>辽豆14。植株各器官含水量表现为辽豆 14>辽豆 21。2021年结荚期和鼓粒期控水时,辽豆14 的叶面积指数和株高高于辽豆 21。同一时期控水,土壤水分提高使大豆根、茎、叶、叶柄、荚皮的干重提高,2020 年结荚期和鼓粒期控水时,御旱基因型辽豆14 的叶柄干重均显著高于干旱敏感型辽豆21。适宜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两个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较高。各个时期控水,品种差异均显著影响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同一时期相同水分条件下,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表现为:辽豆14>辽豆21;而百粒重则表现为:辽豆21>辽豆14。本研究揭示了御旱基因型大豆应答干旱胁迫的生理特征,对指导我国大豆抗旱生产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水分胁迫大豆御旱基因型产量生理特性

    不同化控剂处理对杂交大豆制种催熟效果的影响

    王鹏年刘大壮闫昊张井勇...
    463-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杂交大豆种子商业化生产过程中,母本持绿,无法机械化收获、种子皱缩,品质较差的问题,从而推进杂交大豆产业化的进程,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化控剂及处理方法对杂交大豆制种过程中母本催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 种不同类型化控剂均可加速茎叶脱水,促进植株成熟,催熟速率排序为:乙烯利<草甘膦<敌草快,化控剂浓度越大,催熟效率越高;R6 期喷施草甘膦和敌草快导致籽粒无法正常发育,若晚于R7 期喷施,各化控剂催熟效果均不理想,R6+7 d为最佳喷施时期,可解决不育系茎叶持绿、籽粒皱缩、百粒重过大等问题。草甘膦为内息传导型催熟药剂,喷施草甘膦会严重降低种子芽率,无法应用于种子生产,乙烯利、敌草快无此负面作用。综合考量催熟效果、环境安全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敌草快在R6+7d时期处理可有效促进植株成熟,加速茎叶脱水落叶,降低百粒重,保证种子品质,符合机械化收获要求。

    化控剂杂交大豆百粒重发芽率催熟

    大豆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张金波王永斌谭巍巍刘昭军...
    47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际微生物组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在大豆根系土壤营养元素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即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豆的生长健康、营养物质吸收及病害防治等,大豆的生长也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来关于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概述,主要包括不同的大豆种质、耕作栽培方式、生长时期、根际分泌物以及外界处理等条件下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大豆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病害的关系,同时对未来关于大豆根际微生物的相关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展望。

    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