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季正矩

双月刊

1005-6505

ddsj@vip.sina.com

010-66509501/3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单西斜街36号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ournal Contemporary World &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刻理解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内涵和实现路径

    陈理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和历史依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大背景下,深刻理解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内涵和实现路径,对于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一带一路

    在改革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姜淑萍吕春阳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靠改革;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依靠改革.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完善发展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

    齐卫平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因受到干扰没有成功完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邓小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领导党中央续写"第二次结合"的新篇章.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内容.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改革开放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启者、奠基者、定调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与中国实践

    陈曙光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是不确定的,不存在单一固定的模板.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态,是中国独到的、独有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形态.社会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实现形态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如何全面地、完整地、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没有终结.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创新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实现形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辩证思考

    汪青松佘超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两者存在统一性、层次性、互动性的辩证关系.在统一性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以及共同致力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在层次性上,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与完成脱贫攻坚"底线任务"高低两分、立破有别;在互动性上,为切实巩固与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在平衡性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协调性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可持续性上确保脱贫后不返贫,进而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与决战脱贫攻坚一起部署一起推进,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大特色与亮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民族复兴

    新时代中国推进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原则和实践创新初探

    刘凯鹏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发展援助的经验表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援助模式由于其固有的弊端,不但难以帮助受援国真正形成发展能力,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造成"援助困境".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发展援助向发展合作转型升级,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援助理念和范式,拓展了发展援助领域所涉范畴,深刻影响着这一领域的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援助理念上,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坚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不干涉受援国内政.援助范式上,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全球化潮流下最广泛的国际发展合作平台.同时,积极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大力提升国际发展合作议程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为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发展不均衡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外援助发展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议程

    列宁早期对俄国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

    陈红姜波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各政治派别就资本主义在俄国能不能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争论不休,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为回答俄国的资本主义命运之问,列宁同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完美论"、党内"经济派"的"机会主义"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斗争,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解答了关于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列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当时俄国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批判,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也对我国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坚持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列宁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正义思想

    魏传光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正义思想建构的基本范式.在马克思看来,传统的正义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脱离了原初的对象和轨道,所以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重新考察正义具体的历史形态.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发现作为资本主义正义观念基本概念的劳动所有权实际已经转化为资本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所有、劳动与正义之间呈现的不是和谐统一,而是内在冲突.马克思同时还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出经济范畴具有历史特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历史暂时性的思想,揭开了资本主义正义原则具有所谓超历史性的自然性和永恒性的意识形态迷雾.

    马克思正义思想政治经济学批判劳动所有权历史性

    苏共的反特权斗争及其历史教训

    彭正德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苏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地位转变,苏共反特权的对象也从阶级特权变成了党内特权.苏共执政后的反特权斗争主要经历了列宁、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担任领导人的四个阶段.这些斗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即苏共没有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没有实现对政治权力的有效制约,没有保持反特权斗争的连续性,最终消解了反特权举措的威慑力,消耗了人民群众的耐心和信心.

    特权现象特权阶层反特权斗争

    迪亚斯-卡内尔执政以来的古巴"模式更新"

    杨建民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4月召开的古共八大标志着古巴最高权力从"历史一代"向"新一代"有序交接的最终完成.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当选国家主席和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实现了党、政两方面的全面接班,成为古巴政坛的核心人物.卡内尔的执政理念和基础决定着古巴"模式更新"的前景和方向.在治国理政方面,卡内尔主张建立基于科学和创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借鉴中国经验推动"模式更新"进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古巴提出经济进入"新常态".古共八大在确立卡内尔党内最高领导地位的同时,也明确禁止私有化、禁止改变外贸经营权的国有垄断等改革方向,为卡内尔的执政划定了底线,同时提醒不要过度迷恋新技术,要防止美国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意识形态颠覆等.卡内尔对古巴经济模式的表述仍然是"考虑市场的计划经济",认为市场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调控手段,希望直接用科学和创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发展经济.

    迪亚斯-卡内尔执政理念模式更新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