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季正矩

双月刊

1005-6505

ddsj@vip.sina.com

010-66509501/3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单西斜街36号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ournal Contemporary World &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霸权治理到合作治理:百年变局下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进程与方向

    张贵洪杨理伟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后,主要大国确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成为维系战后秩序和开展全球治理的基石.美苏主宰世界及权力集中于少数大国的霸权治理成为这一时期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特征.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权力转移和扩散,全球治理体系发生变革与转型,即由实力决定的权力型全球治理体系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型全球治理体系转变.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转型的主要特征是霸权治理的衰落和合作治理的兴起.这种变革与转型主要表现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去中心化"倾向、联合国推动和主导的全球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大量新兴治理组织和机制兴起等.未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方向是积极推动合作治理,实现全球治理体系从"权力逻辑"到"能力逻辑"、从"国家"到"非国家"、从"传统"到"非传统"、从"全球型"到"地区型"、从"经济型"到"社会型"的转型.

    霸权治理合作治理全球治理体系

    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保建云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乌冲突是世界百年变局的标志性事件,是以北约为战略工具的美国霸权扩张突破了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物理与心理边界的产物,它从政治、经济、治理三个层面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和重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双边与多边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和重塑的关键因素,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此进行分析.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地缘冲突激化、扩大化和复杂化,集团政治和强权政治周期性强化;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表现为世界市场体系集团化、国际贸易集团内循环、产业链脱钩、供应链断裂、国际货币体系分化与世界数字货币体系构建;世界治理格局的演变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机制的调整与重塑.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乃至新殖民主义所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所取代是世界格局演化的历史必然.

    百年变局俄乌冲突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

    论百年变局下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新发展趋势

    王栋李安迪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百年变局下的全球化进程出现向再全球化转型的趋势.再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化呈现三种特征:第一,安全领域的区域化快速发展,区域合作组织存在由经济、政治向安全转型的趋势;第二,存在经济区域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但其发展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第三,当前亚太区域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阻力是来自域外大国的地缘政治干涉.

    全球化再全球化区域化供应链区域合作

    百年变局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国际关系的走向

    黄忠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持久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智能性、融合性与颠覆性三大特征.作为百年变局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助推着国际关系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美国经济总量即将被超越的背景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刺激资本与劳动,刺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脱钩,放大全球经济脱实向虚的泡沫,也加剧了世界经济逆全球化的风险.在世界地缘战略形势紧张的背景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改变着常规战争、核战争与反恐战争的面貌,使网络攻防战决定现代战争的成败、人机结合成为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加剧了人类社会发生战争与冲突的风险.在西方自由主义秩序濒临危机的背景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推动国家治理与外交形式的创新,使个体、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也加剧了国际秩序失衡、分裂与混乱的风险.

    百年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关系动荡变革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阶段、文明形态和时代意义

    张占斌王海燕毕照卿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被动的现代化"到"主动的现代化"的"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正式确立的"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和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以由先进力量领导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具有伟大创造力的现代化、全民共享的现代化、具有更高效率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和平包容的现代化和主动作为的现代化创造性地构建了新型文明形态,对于推进和实现现代化、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人类文明形态塑造,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阶段文明形态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若干外部环境风险及应对思路探析

    吴忠民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部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互动的重要因素.从生产力竞争的维度来看,中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最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和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竞争的压力;从直接竞争对手的维度来看,中国面临美国这一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种种打压;从对外交往合作的维度来看,中国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消除或减小外部环境风险的不利影响,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应当做好以下几件事情:打造坚实的现代经济基础;遵循合作共赢的对外交往原则;做好自己的事情,确保内部的团结整合.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外部环境风险国际关系格局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特点及防控策略

    金伟白舒娅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内外风险缠绕叠加、信息异化导致风险的隐蔽性和破坏性更强、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对此,应从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制度建设、落实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推动网络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五个方面综合施策,防控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策略综合施策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的三维审视:指向、方法与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

    肖唤元于洋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实践批判法、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虚假性特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颠倒性本质、以"普遍利益"伪装的阶级局限性实质展开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中,诠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打造了"从人间升到天国"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构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是新时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伟大斗争的科学指南,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批判

    从"真正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理路与时代表达——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贾莎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体现出这一原创话语的内生逻辑和发展理路.其中,"现实的个人"是建构"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起点,人的解放是建构"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主线,分工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建构"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展开,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建构"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旨归,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趋势是建构"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构"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化叙事方式及其演变论析

    孟睿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叙事的现实基础是现实世界以及人的活动,每一种文化叙事都与自己的存在场景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描述建立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基础上,社会实践是这种叙事的现实素材,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是这种叙事的哲学基础.历史上有过第二国际中后期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叙事和修正主义文化话语的出场,苏维埃俄国在文化理论和实践中的话语延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解构与建构,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文化创新.随着社会场景的交替和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化叙事朝着积极的光明的前景演进,其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叙事方式的演变机理.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文化文化叙事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