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季正矩

双月刊

1005-6505

ddsj@vip.sina.com

010-66509501/3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单西斜街36号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ournal Contemporary World &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全球化对生成和提升现代化动力的巨大作用

    吴忠民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是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全球化能够使每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从前所未有的对外交往中获得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强劲动力.从国家载体的维度看,全球化能够激发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活力即内生动力;从物质基础的维度看,全球化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生成现代经济生产能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其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从现代化建设主体的维度看,全球化能够持续大幅度提升并充分发挥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全球化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持续推进、持续完善的重要原因.

    全球化现代化动力国家现代经济人的现代化

    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考察与比较——基于政党主体

    轩传树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人类现有的现代化经验而言,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概括出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可以从现代化主体力量尤其是政党推进现代化的分析视角与叙事逻辑出发,比较不同现代化模式中的典型国家在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现代化的做法与成效,进而总结经验教训,揭示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种现代化模式都是在各自的历史语境下产生的,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不同现代化模式的具体特征又是相对的,存在交叉融合的可能,同一模式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有所调整甚至转向.事实证明,无论何种模式现代化,执政党能否在发展进程中正确处理秩序与活力、自主与开放、传统与现代、整体与部分、国家现代化与政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往往成为决定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和检验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政党主体现代化模式现代化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性创新

    高继文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重大创新.明确提出"新时代"重要论断,深化了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原理性创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原理性创新.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世界意义,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原理性创新.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成了新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理论的原理性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的原理性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创新

    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学理意涵与发展路径

    翟云潘云龙程主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在生产力加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时代命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把握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必然结果.新质生产力在要素构成与要素组合两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具体机制,即生产要素的内部替换与结构深化以及要素互动的重新域定与范式转换.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聚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打造全球领先的人才高地,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而为深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新质生产力唯物史观数字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道路的关系之辨

    陈培永余涛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道路",作为表述中国发展道路的三个术语,有各自的叙事主题,彼此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叙事主题是社会主义,应将其置于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考察,它意味着中国走出了一条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叙事主题是现代化,应放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现代化历程考察,它意味着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的叙事主题是民族复兴,应着眼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来审视,它意味着中国在经历辉煌和苦难之后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之路.这三个术语虽然都旨在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但应根据对象、受众、场合的不同精准选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

    "社会革命"概念的演变及其中国化时代化

    陶元浩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社会形态更迭的基本逻辑,阐明了社会革命的产生原因、根本目标、主要内容、领导和依靠力量等.社会革命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后,不同政治团体曾围绕其有过一场激烈论战.最终,社会革命理论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不断丰富、完善并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强大生命力.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社会革命的最新形态,同时创造性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概念,深刻阐明了两场革命的互动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

    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化时代化自我革命

    列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辩证分析和科学态度

    房广顺杜春秋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俄罗斯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发展,开展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列宁晚年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列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考察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形成了对待传统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论.列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俄国发展的特殊性相结合,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的发展相统一,论述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发展的目标与原则,推动俄国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列宁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俞敏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行径进行了深刻揭露,支持中国、印度等被压迫民族与侵略者进行斗争.19世纪80-90年代,恩格斯预见到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已经来临,认为它的结果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他主张以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和遏制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并提出了俄国民主革命和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相互促进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战略策略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指出这场战争具有十分明显的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王朝战争的性质,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及相关思想,号召世界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霸权主义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权的科学阐释及其当代启示——基于《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的文本分析

    杨海波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欧洲工人运动过程中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指导下,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的成就与困难》就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深刻批判了俄国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关于无产阶级政权的错误认知,从苏维埃政权的内涵、苏维埃政权的国际意义以及"用哪些人的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等方面澄清了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的具体问题.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无产阶级政权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在俄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并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列宁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

    共产国际布尔什维克化的基本内涵、重大影响与多维评价

    宫玉涛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期,共产国际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化"口号,该口号的内涵经多次阐述实现了理论化、系统化.该口号成为共产国际各支部实现布尔什维克化的行动准则,推动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布尔什维克化,并对各国共产党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化"口号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布尔什维克化的积极效应是主流,但也不能忽略消极效应.

    共产国际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