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文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文坛
当代文坛

罗勇

双月刊

1006-0820

dangdaiwentan@yahoo.com.cn

028-86740070/86742979

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85号

当代文坛/Journal Modern Literary Magazi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西南地区第一家专业文学评论杂志,创刊20多年来,密切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坛动向,以其纯正的品位,深遂的内涵,平易的面貌赢得了广大作家、批评家、专业文学爱好者的厚爱,成为梳理和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重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述与赓续: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范式探析

    石竹青任子钰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动画艺术诞生之始,便肩负着描绘时代风貌、传递民族情感的重要使命.其特有的想象力,使作品具有能穿越时空的鲜活艺术形态.中国动画的叙事策略决定着动画作品的质量与形态.置身于当下的创作语境,动画从业者们通过对文本与形象、空间及精神价值的创造性续写再述中国故事,其影像表达独具中国美学元素与意境生成,以及烛照历史与现实的伦理与哲思,实现了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叙事呈现.如何坚守动画艺术的本真与纯粹,勇于探索形式与风格融合的新境界,成为动画创作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产动画文本改编叙事空间时代精神

    贵州现代长篇小说的萌生与确立

    王太军颜同林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国内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发展,贵州现代长篇小说起步颇为滞后,新时期到来之后才出版了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作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贵州文坛分别有过长篇小说创作萌生却未竟的曲折经历,只是隐匿于故纸旧刊之间而鲜为人知.1978年《岩鹰》的出版让贵州现代长篇小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艰难突围,也昭示着贵州作为省际区域内小说创作长篇时代的到来.自《岩鹰》面世至1985年,则是贵州长篇小说创作的发生与确立阶段,共出版了约21部作品,题材涉及农村、知青、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站在全国视野中审视贵州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与确立,虽然起步较晚、积累较少,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起色和进展,呼应了国内长篇小说创作的时代主潮.

    贵州长篇小说萌生《岩鹰》

    诗人批评家与1990年代以来的诗学建构

    范云晶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0年代以来,诗人批评家彰显出更为自觉的诗学建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诗歌的进程.他们的诗学建构沿着"及内"和"向外"两个向度展开,立足于诗歌本体,也看重写作与时代、现实的互动关系,生成一种既立足自身又向外敞开的诗学观念.他们精心营构个体诗学,又与他者诗学互动共生,实现了"杂语喧哗"的"诗学谐振".他们进行自我理论建构,用以指导个人写作实践,同时也制定批评标准,用以观照同行人写作,体现出鲜明的自觉性、专业性与创造性.诗人批评家之于1990年代以来诗学的最大意义在于有效性.同时,他们的诗学也会因"圈子化"带来"内行人的偏见"和"深刻的片面性",以及因拘囿于"语境"和"处境",而缺少系统性探究和整体性视野的问题.整体上看,诗人批评家和其他类型批评家互通与互补,为汉语新诗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诗人批评家1990年代诗学建构

    "让语言自身言说"——阿多诺、抒情诗与自然救赎

    向浩源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多诺抒情诗论核心主题之一乃是对诸现代派诗人作品"潺潺流水"自然美的阐发,这源于语言形式的否定性,是固定意义瓦解、人的言说让位于语言自身言说的结果,构成客体优先性哲学的表达."语言自身言说"更蕴含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形式,指向一种主客互相中介的"摹拟"特性,后者构成对异化理性的批判与重构,以及对被压抑的感性的救赎.此外,自然美和诗的真理性是转瞬即逝的,在诗歌形式的静态之维中获得悖论性的表现和揭示.阿多诺对诗歌自然美的阐发源于对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和寓言思想的世俗转化,它以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为潜在批判对象,构成否定辩证法的诗学实践和对康德以来审美现代性批判和救赎思想的纵深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重审阿多诺美学,也对当代文学和文化实践具有深刻启发意义.

    阿多诺抒情诗诗歌语言自然美

    共情传播视域下余华作品的阿语译介研究

    徐婷瑶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其多部作品被译介至阿拉伯国家,在当地读者和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余华作品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有赖于当今世界格局变化所塑造的意识形态和中、阿政府层面给予的政策支持.同时,共情传播机制也在译介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性作用.余华在情感书写中以文化相似性激发了读者的共同感知,通过对现实主义的叙写形成了认知上的同频,最终实现阿拉伯读者对余华作品和中国文学的深度接纳.余华作品的阿语译介是对阿文化传播中的亮点,是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中国声音、构筑情感桥梁、联通天下民心的杰出成果.

    余华中国文学共情传播阿拉伯语译介

    阿来诗艺探索的跨文类呈现

    宋铸海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诗歌发轫创作的阿来,内心持有连绵丰沛的诗意,强烈的自觉意识让他将内心诗意化为一股灵气、伟力,深深点染了其他文体的创作,从主旨雕刻、灵魂塑造,再到行文布局、叙事策略、语言艺术,他在不同文体中为诗意寻找落脚点,使得诸多作品都具有了诗性创作的特征,如新意与陌生化、空白与沉默、交叉与缠绕.他破除惯见、障见,扯断思维的旧绳索,以诗性的创造赋予各类文体以一种崭新的审美表现;通过革新经验图式,以知觉重组求取新意,拓展了文学表达的疆域.

    阿来跨文类诗化思维诗性创作

    21世纪以来张炜长篇小说情爱书写的主体之路

    路翠江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1世纪以来九部长篇小说中,张炜对主人公情爱可能性的探讨,显示了从外在、宏观的现实主义叙事向内在、微观世界的富于反思性的转进.这些情爱书写,切入个体迷失或异化的种种精神状态,质询与反思人本身的主体性问题;形式上则基于时间空间化叙事理念,拓展出向各种可能性敞开的多向情爱叙事空间.无论书写内容的拓展,还是叙事形式的创新,都体现着作家现实主义底色上的审美现代性艺术理念.

    张炜情爱书写主体性时间空间化审美现代性

    多声部叙事下文明与美学交融的地方史诗——范稳"藏地三部曲"再解读

    蔡丽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地三部曲"是范稳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不仅以宏阔的视野描述了云南藏区百年生活史,更是在地方历史、民族、个人生命的关怀中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追求.本文聚焦于"藏地三部曲"宏阔的史诗性特征,从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藏地三部曲"所具有的多声部叙事、地方文明多元交融等三方面的特征,揭示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所具有的当代叙事价值、人文精神启示和美学意义.

    范稳藏地三部曲多声部魔幻象征主义

    《去北川》:学者的文学转向

    沈秀英
    20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大先《去北川》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原则,以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处理现实经验,在客观真实的书写中重建历史的总体性;其中的学术思维破除了传统纪实文学千篇一律的泛泛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作者反思、调整乃至重塑学界惯常的理论观点,及物见理的艺术性思辨赋予文本一种批判性意识,某种程度上扭转了大部分当代作家缺乏思想生产力的现状;作品融合了学者、普通人和少年三种视角,尤其是通过少年视角的风景描写,增加了文本的美感和情感深度.《去北川》的出版标志着刘大先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又一次突破,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梦想的人,持续探索和塑造自我形象的努力.

    刘大先《去北川》文学转向

    传统彰髹与现代漆画的融合——以《花卉》题材系列创作为例

    吴静
    后插8-后插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