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党的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党的文献
党的文献

陈晋

双月刊

1005-1597

ddwx1386@vip.sina.com

010-83087309;63093205

100017

北京市西城区前毛家湾一号(1740信箱)

党的文献/Journal Litera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文章要求既有思想性又有学术性,注重史实的叙述和历史背景的考察,或提出问题,或阐发新观点,或披露新材料,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新务实,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活泼的文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论要

    沈壮海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着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思考中华文明,览古察今、比较中外,对中华文明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中华文明观".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形成于"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源流、创造主体、智慧结晶、精神标识、突出特性、意义贡献、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回答,体现出高度的文明自信、博大的时空视野、强烈的使命意识,是构建中华文明叙事体系的强大动力,增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遵循.

    习近平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考量和实践要求

    许先春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期接续奋斗中,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规律,不断回答和解决事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时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夯实国家发展根基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塑造大国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美西方国家的遏制打压,给我国新型工业化带来严峻挑战.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要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聚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这个关键环节,大力健全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重点领域,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牢牢把握产业形态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扎实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做强做优做大企业为目标导向,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切实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论断

    张林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围绕这一论题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代表性的论断主要有:"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这些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实践上为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从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指南.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意义,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善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切实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习近平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

    杨天娲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怎样保护知识产权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特别是生活品质、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具有坚持党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指导、坚持把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坚持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共谋全球治理等显著特征.新征程上,进一步走好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必须注重贯通协同,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强法治保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维护共同利益,积极推动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与发展;守住安全底线,保障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

    习近平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

    新时代我国开放发展的基本经验研究

    王德蓉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了对外开放新局面,积累了开放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理论创新,以创新理论指引和推动新时代开放发展实践;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在开放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新时代开放发展成果;三是完善制度安排,破除新时代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四是奉行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拓展对外经贸关系,营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国际环境;五是深刻认识扩大开放中面临的深层次风险挑战,更加注重开放安全,构筑新时代开放发展安全防线.总结用好新时代我国开放发展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不断增强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本领,在新征程上推动对外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新时代对外开放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

    周建超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现实境况,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他经过不断实践与认识深化,擘画了"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立足中国国情,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对苏联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逐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以苏为鉴",推进"第二次结合",以农轻重协调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探索新路径;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要求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推进现代化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推进和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

    毛泽东胸中有"数"的工作方法

    吕臻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胸中有'数'"是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得出的重要工作方法.它要求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并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是对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的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这一工作方法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第一,对领导工作提出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即对待任何重要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进行基本的数量的分析,把政策、策略、方针的制订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之上;第二,善于开展正确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鲜活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并对其作细致的统计分析,是胸中有"数"的前提和基础;第三,要做到胸中有"数",既要算细账,还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择选、分析数字,观大略、算大账、谋大数;第四,要科学认识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方针;第五,对情况和问题摸清摸透,做到胸中有"数",可以帮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从而找准主攻方向,实现既定目标.

    胸中有"数"数量质量互变规律调查研究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党规党纪建设的若干思考

    张海涛
    67-7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从依靠制度管党治党的高度,围绕党规党纪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一是要通过党规党纪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和提升组织优势.二是要处理好党规党纪同理想、民主、权利的关系,确保党规党纪建设的科学完善.三是要正确认识党规党纪与国家法律的关联,"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两套制度规范体系都必不可少,同时又要保持彼此的必要分工和边界.四是要确保党员自觉遵规守纪,党组织严格执规执纪,全体党员在党规党纪面前一律平等,严格遵守政治纪律,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同时还要发挥监督机构的保障作用.重温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党规党纪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党规党纪的理论问题、推动党规党纪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邓小平党规党纪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组织建设

    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商业调整和改造

    牛建立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私营工商业要适应新的变化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陈云作为新中国经济战线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摆脱困境并朝着社会主义方向稳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初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之后,由于社会虚假购买力突然消失,出现工厂关门、商店歇业等现象.陈云深刻分析其中原因,并通过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等多重举措调整工商业.1952年针对"五反"以后私营工商业有许多厂店关门歇业等现象,陈云提出了实事求是计算"五毒"账、合理退赃补税、恰当规定加工订货利润和规格等调整工商业的一系列举措并付诸实施.在领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陈云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密切注视着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适时提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六点意见,推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社会主义的更进一步转变.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陈云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商业调整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

    抗战时期中共对"武器"及"武器与人"的认识——以对"唯武器论"的批判为视角

    宋弘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如何认识与看待武器及其与人的关系,是影响战争胜负判断的关键问题.抗战时期,把武器作为决定战争胜负"唯一"因素的"唯武器论",较为流行且有较大影响.中共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旗帜鲜明地反对"唯武器论",批判其片面性和机械性,强调与武器相比,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尽管鲜明地反对"唯武器论",但中共对武器是极为重视的,不仅重视新式武器的获取和使用,而且十分强调发展"土武器",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广"土武器".此外,中共还从自身特质出发,创造性地拓展"武器"概念,把政治因素作为战胜敌人的"宝贵武器"和"有力武器",广泛深入开展政治动员和军队政治工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抗战时期中共对"唯武器论"的批判,反映了其对"武器"概念及"武器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中共的性质特质及其抗战理念和路线,为深入研究抗战为何胜利提供了新鲜视角及有益参照.

    抗日战争"唯武器论""土武器"政治动员军队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