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医学
当代医学

旬刊

1009-4393

edit@seeingmedia.com

010-84280076-871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8号楼3层8308室

当代医学/Journal Contemporary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肌骨超声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罗欣徐艳黎兵杜朝阳...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纳入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到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6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行肌骨超声检查,实验组予以药物治疗4周后再次行肌骨超声检查,比较实验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积液厚度、滑膜厚度、软骨厚度.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肘关节、膝关节的积液厚度、滑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软骨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肘关节、膝关节的积液厚度、滑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软骨厚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骨超声可准确反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厚度、滑囊积液及软骨厚度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类风湿性关节炎肌骨超声诊断

    PFNA内固定对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郑吉润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开展PFNA内固定术对其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超高龄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对照组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开展PFNA内固定术,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在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推广应用.

    股骨粗隆间骨折超高龄PFNA内固定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

    miR-181b促进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机制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

    葛军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181b促进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机制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的胃上皮细胞系MKN45、SGC-7901中的miR-181b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差异性,并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81b表达对MKN45、SGC-7901的侵袭迁移能力影响.结果 经Real-time PCR检测,胃癌上皮细胞系的MKN45、SGC-7901细胞株的miR-181b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1);经转染miR-181b及阴性样本的MKN45、SGC-7901进行迁移实验证实,由miR-181b的迁移实验中的MKN45、SGC-7901细胞的迁移数量及侵袭数量均显著高于阴性样本主导迁移实验结果(P<0.05).结论 miR-181b通过对MKN45、SGC-7901细胞的调控作用,达到对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未来可能成为干预胃癌转移复发的有效分子靶点.

    miR-181b侵袭迁移胃上皮细胞

    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放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近期效果对比观察

    陈德虎刘贵远尤小兰曹赣...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放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与研究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放远端胃癌D2根治术,研究组实施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总时间为(255.50±28.35)min,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切口平均长度为(5.50±0.20)cm,术后排气时间长为(4.05±0.65)d,术后下床走动时长为(2.80±0.75)d,术后总住院天数为(12.50±2.65)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83.45±28.95)ml,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hs-CRP、T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的hs-CRP为(20.65±4.20)mg/L,TNF-α为(23.40±4.30)μg/L,IL-6为(43.50±5.50)n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远端胃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近期效果更优于常规开放远端胃癌D2根治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远端胃癌传统开放远端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近期效果

    盐城市2011年至2018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董梅姚学君管书慧陆明艳...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本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市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疫情资料.结果 2011年至2018年本市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368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56/10万;本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高峰日为5月17日,高峰期为2月10日至8月23日;报告病例性别比男:女为2.06:1,7~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结论 本市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还需加强学校和幼托机构等重点场所防控.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圆形分布

    超声肠系膜漩涡征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程艳红陈文薛恒熊颖...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表现为肠系膜漩涡征的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超声检查表现为肠系膜漩涡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表现.结果 6例超声表现为肠系膜漩涡征的病例中2例手术证实为肠旋转不良并肠扭转,2例手术证实为腹内疝并肠扭转及肠梗阻,2例行增强CT检查后保守治疗,其中1例考虑为腹内疝,1例考虑为肠系膜扭转.结论 肠系膜漩涡征往往提示腹腔内肠系膜及肠管病变存在,小儿需考虑到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可能,成人需结合病史考虑到腹内疝、肠系膜扭转等可能.

    超声漩涡征肠扭转

    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效果观察

    谷敏柴晓艳沈涵菁田亚丽...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为主,本组30例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缺乏食欲、腹痛,占比分别为53.33%、46.67%、73.33%.并发症包括1例消化道穿孔、2例消化道出血、4例消化道梗阻.所有患者均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或胃肠镜检查,在初次胃镜检查中,有9例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13例误诊为低分化或中等分化胃癌、误诊5例为良性胃溃疡、有3例被误诊为胃间质瘤.随访平均时间(45.34±1.09)个月,5年生存率为46.67%.经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不良指标包括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而肿瘤类型、治疗方式、肿瘤部位与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因素较多,比如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等,临床应以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方式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预后因素效果

    房颤相关TBX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意义

    金玉明王慧王丽丽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房颤与TBX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房颤患者92例及无房颤患者(对照组)93例,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行TBX5基因rs3825214位点的SNP检测.结果 TBX5基因rs3825214位点呈多态性表现(AA、AG和GG型),房颤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等位基因以G为主,对照组等位基因以A为主(P<0.05);TBX5基因SNP对房颤发生有影响(P<0.05).结论 房颤与TBX5基因rs3825214位点多态性相关,GG基因型人群房颤发生率可能增高,G等位基因或为房颤易感基因.

    基因多态性房颤TBX5

    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实进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小剂量丙戊酸镁与抗精神病药物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攻击行为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双盲法分成对照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法,n=35)、治疗组(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与抗精神病药物结合治疗方法,n=35).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分值、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分值,并统计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2个月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月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小剂量丙戊酸镁结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其攻击行为.

    丙戊酸镁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

    卡马西平导致药物剥脱性皮炎的临床分析

    邵晓东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卡马西平导致药物剥脱性皮炎的临床情况以及治疗分析情况.方法 选择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86例应用卡马西平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均为服用卡马西平药物导致药物剥落性皮炎等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均为服用卡马西平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程度较轻的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皮肤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不良反应类型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3、4、5、7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斯-章氏综合征、大疱性表皮松解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荨麻疹型、剥落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马西平导致药物剥脱性皮炎的临床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卡马西平药物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