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语言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语言学
当代语言学

沈家煊 顾曰国

季刊

1007-8274

dangdaiyuyanxue@vip.163.com

010-85195392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当代语言学/Journal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刊登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论文及有独立见地的书评,也刊登评介国外语言学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老年语言能力与评估

    顾曰国
    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三个问题:1)如何对语言能力做出科学界定;2)如何对语言能力评估做出科学界定;3)如何对老年人语言能力与评估做出科学界定.文章首先介绍邦格科学概念分析法.然后用此方法对三个问题逐一剖析,包括对我国历代语言能力评估的剖析.此后文章提出老年人语言能力评估五项原则:1)理解整人原则;2)叙事能力原则;3)现场即席话语原则;4)生活参与度原则;5)个人自比原则.最后文章交代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流行的三种语言能力评估方案急需进行科学验证.

    概念结构与功能科学概念分析法语言能力评估原则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于方圆陈丹丹
    24页

    身份类属机制的原理与应用——以医患沟通中的"老年"标识为例

    林尔嵘林鼎勋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会话分析作为一种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对很多中国学者来说已不陌生.然而,与之同根同源,同在"民俗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框架下的"身份类属机制"(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device,简称MCD)却鲜为人知.本文先系统介绍身份类属机制如何构成会话中的显著诠释机制,以及其为互动交际构建交互主体性的重要价值;然后以新加坡某医院里的门诊语料为例,运用会话分析方法探讨"老年"这一身份类属在门诊互动中的作用.研究显示,不只老年华人患者在就诊时会标识个人的"老年"身份,将其作为拒绝医疗建议的理由,医生也会在特定的话语环境下用"老年"身份来标识患者,作为建议患者进行医疗检查的理由.这两种对"老年"身份类属看似矛盾的解读实际上反映了身份类属机制的重要运作原理:同一种身份类属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可能折射出不同的常识性推理,从而担负起不同的交际行为.门诊会话中"老年"身份类属的使用显示出身份类属机制这一会话互动资源的应用价值.

    会话分析互动语言学身份类属机制老年

    语境句中汉语话题结构的加工——基于主句和关系从句内宾语话题化对比

    吴芙芸王芳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一般认为是SVO型语言,同时也是话题优先型语言的代表.宾语话题化(TSV)结构与典型SVO结构相比是否更难加工,不同的句法分析会做出不同的预测,而实证结果尚无定论.本文基于汉语话题结构允准出现在关系从句中的类型特点,通过提供上文语境引入定指话题,采用自控步阅读范式,对比考察汉语母语者在加工源于主句层面和关系从句内部的TSV结构与SVO结构的实时过程,以期为认识汉语话题的句法性质提供新的证据.结果显示,与SVO句相比,TSV句在主语位置上具有加工难度;但在关键动词位置上,无论TSV句是在主句层面还是在关系从句层面,均未发现加工难度.这些结果倾向于支持"基础生成说",暗示汉语宾语话题化结构的加工并非一定涉及长距离句法依存关系的建构,或有可能是语义依存的建构.

    汉语话题结构加工复杂度

    跨语言视角下汉语未完整体标记"着"的语义

    张梦杰
    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情境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跨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汉语未完整体标记"着"是否具有法语和俄语未完整体标记所具有的惯常义、进行义和状态持续义等一系列语义.本文发现汉语"着"、法语未完整体标记和俄语未完整体标记共享惯常义、持续进行义和状态持续义.但是,汉语"着"不具有法语和俄语未完整体标记所共享的模态进行义、法语未完整体标记的准备义和描述未完整体用法,以及俄语未完整体标记的事实未完整体用法.本文采纳"未完整体共享语义核心假说",认为"着"是对情境进行量化的全称量化算子,"着"和法语、俄语未完整体标记语义的异同主要源于三种语言未完整体标记在量化域中对情境限制的异同,而引起对量化情境限制异同的深层动因则是三种语言未完整体标记语法化路径的异同.

    未完整体标记"着"跨语言视角情境语义学语法化

    汉语中因果句和推理句的句法语义初探

    朱丽师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因果复句内部呈现出因果和推理二分格局,两者在语义关系和句法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因果句"C2,因为C1"中,从使因到结果,严格遵循事件层面的时间先后顺序.在推理句"C2,因为C1"中,言者先认识到的理由C1,在事件层面是后出现的结果;而言者的推论C2,在事件层面却作为使因先行存在.因此,推理句存在认知进程和事件进程的错配.因果句的使因和结果共同构成一个言语行为单元,推理句的推论和理由则分属两个不同的言语行为单元.这样的言语行为特征决定:"因为C1"在因果句中可被降级为补足语成分,可被否定或提问,可被排他词焦点化,可用于强调句型,C1也可由体词性成分充当,而推理句排斥以上句法操作.

    因果复句因果推理言语行为单元小句整合

    "X不比/没有/不如Y Z"变体选择的多变量分析

    张进凯
    8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标注数据,首先探讨制约"X不比/没有/不如YZ"变体选择的显著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发现当语域偏向书面语、比较项和被比项为无生、结论项极性体现为积极义、比较点出现时,结构选择上倾向于"X没有YZ""X不如YZ",但是当比较项和被比项词长不等时,结构选择上倾向于"X不比Y Z".本研究发现"X不比/没有/不如Y Z"变体选择是多个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因素之间常常呈现出复杂的多重交互效应.最后发现对"X不比/没有/不如Y Z"变体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按照其相对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是:结论项极性、语域、比较点的位置、被比项的生命度、比较项和被比项的词长、比较项的生命度.

    逻辑回归对数优势比条件推断决策树随机森林多变量分析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与汉语隐喻研究

    黄洁
    9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述评Kövecses(2020)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基于转喻的隐喻观、多层结构隐喻观和扩展的语境观,聚焦其在隐喻映射的双向性、隐喻和转喻的关系、隐喻的系统性、隐喻认知的互动性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分析它与标准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网络等的共性与区别.文章还以人生隐喻为例,结合汉语语料库BCC和英语语料库COCA中词汇的隐喻用法,讨论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隐喻研究的启示,即隐喻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变化性和生态性研究.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双向性多层次观扩展的语境观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十届评奖结果揭晓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会
    115页

    谈分析"了"的方法理念

    范晓蕾
    11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就研究普通话助词"了"的方法理念提出:研究之初,不宜以寻找"了"在所有用法中的统一性意义为目标;材料考察中,词尾"了1"和句尾"了2"要区别开来看待,判断它们的范畴归属不要囿于印欧语的语法框架;语义分析中,必须明白一个编码了s义的语法形式未必用于所有蕴含s义的句子.这些主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汉语虚词研究的几条要义.

    时体范畴虚词研究方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