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语言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语言学
当代语言学

沈家煊 顾曰国

季刊

1007-8274

dangdaiyuyanxue@vip.163.com

010-85195392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当代语言学/Journal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刊登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论文及有独立见地的书评,也刊登评介国外语言学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扩展适应的特征和解释力——以类同义副词"也"的产生为例

    彭睿
    15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除了语法化,功能性单位还有另外几种产生途径,包括"去语法化""语境吸收"和"扩展适应".扩展适应通常发生于高度语法化并且正在式微的语言单位或材料中,其最重要的特征是:1)"无预料性",即不遵循任何既有的历时演变规律;2)"新颖性",即变化过程缺乏中间阶段,不由语用推理来推动.扩展适应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历时形态句法演变的疑难杂症.如汉语类同义副词"也"的来源一直困扰着学界.一部分学者认同"也"由句中语气词演变为类同义副词的说法,但对这一演变背后机制的解释(语境吸收或去语法化)都缺乏说服力.中古开始,句中语气词"也"在口语中式微,而且句中语气词和类同义副词之间无清晰的关联,因此从句中语气词"也"到类同义副词"也"的变化符合扩展适应的条件.

    扩展适应无预料性新颖性跳跃性转移

    句末语气助词"吧"和"呢"的共性与特性:从语义-韵律界面出发

    李宝伦李彬
    17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句末语气助词"吧"和"呢"可以用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具有一定的语义模糊性.本文以假设让步复句"VP(吧/呢),……;不VP(吧/呢),……"为负载句,综合形式语义分析和语音实验等方法来阐述、验证"吧"和"呢"的核心语义和韵律投射.两个语气助词都具有表达可能模态的语义特征,二者的区别在焦点结构.这一语义假设在语用调查中得到印证.随后的语音产出和感知实验揭示了不同的韵律模式以及音高突显对语气判断的影响.综上所述,"吧"和"呢"在同一句法结构中可以表达相似的基本语气,语义共性在于其模态义,特性差异在于语气助词与语义焦点的关联.它们的语义差别与承载句的韵律模式及语用功能相吻合.

    句末语气助词"吧""呢"语义-韵律界面语音格局

    从汉语量词"个"的普遍使用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杨静王文斌
    19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目前主要从经济性原则(周国光1996)和语体分工(孙汝建1996)解释汉语通用量词"个"的泛化使用.虽各有其理,却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深入.本文对比分析英汉表量结构以及汉语通用量词与专用量词的差异,主要发现有三:1)汉语量词在表义上具有冗余性,其认知的实质在于强化名词的空间性;2)专用量词和"个"具有语体分工,是因为两者对空间性表征的详略度不同,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汉民族表达空间性的心理需求;3)汉语专用量词和通用量词并存,说明汉民族表达空间性的方式已形成详略度不一的选择系统,"个"已演化为表达空间性的图式标记,这既可使空间性表达更具弹性,也更便于人们基于空间性构建非空间性经验,这说明汉语母语者对空间性思维的偏爱.

    "个"英汉表量结构通用量词和专用量词空间性标记汉语的强空间性

    汉语方言"说"类语气词的功能类型及其形成

    金龙
    208-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方言中"说"类语气词的功能纷繁多样.本文基于句类、语义特征,将汉语方言"说"类语气词的功能概括为五种口气:肯定、意外、确认、究问和反问,并论证指出肯定和意外为原型功能,其来源是言说动词的示证功能.从示证功能到不置可否的中性口气,再发展为肯定口气和意外口气,并衍生出其他功能,是言说动词的进一步语法化、主观化.其形成机制是句法位置、语境吸收以及语用迁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重新分析.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1)"说"类示证标记不仅存在由"不知"到"意外"的主观化路径,还存在由"知情"到"肯定"的另一路径;2)在前一条路径中,意外标记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疑问标记和反问标记.

    言说动词语气词示证意外肯定

    土家语"被动标记"再认识——兼论藏缅语被动语义策略

    鲁曼易振马瑜
    228-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关于土家语是否存在被动结构的看法有两种,一种认为土家语有被动结构,被动标记为ko35或to21,另一种认为土家语没有被动结构.文章从施事降级、受事提升、论元减价等方面,说明土家语不存在被动结构,ko35和to21都不是被动标记,ko35是施事标记,to21是反身代词,土家语采用反身代词策略实现被动语义功能.本文进一步指出,被动结构在藏缅语十分少见,藏缅语言被动语义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六种策略来实现:1)施事名词使用泛指第三人称复数或者抽象义名词;2)受事名词标记为定指;3)反身态(或反身代词)或致使态等;4)主语和宾语位置变换;5)迂回式被动(助动词+主动词);6)被动结构.

    被动语义策略被动标记土家语藏缅语

    何为底层形式?

    马秋武王平
    246-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底层形式是生成音系学的重要理论概念,也是其语法操作的重要环节.生成音系学的底层形式不是结构主义音位学的"音位",国内很多学者常常把"音位"当成生成音系学的底层形式.不仅如此,还常常把国外一些学者所使用的汉语"底层元辅音"改成"音位".本文将从结构主义音位学的"音位"谈起,具体阐释"音位"与"底层形式"的区别,指出"底层形式"并不是表层一定出现的形式.不充分赋值理论是对底层形式的特征赋值,不是确定底层形式的选择因素.把两种不充分赋值理论用作底层形式的选择上并不恰当.所以,我们在做生成音系学的分析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和做法纳入其中,应分开彼此,说清关系,搞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

    底层形式生成音系学音位结构主义音位学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会话含意理解

    冯望舒周晓林
    259-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赖斯(Grice 1957)提出了会话含意这一概念,并将其分为一般会话含意和特殊会话含意.当前三种主流的语用理论对两种含意之间的关系持不同观点,对两种含意理解的神经基础有不同的预期.基于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发现,相比于默认理论和关联理论,语义最小论的观点更加贴合含意理解的实证研究结果.具体来说,特殊含意与一般含意理解所涉及的语用系统共享语言加工的核心网络,负责含意理解所需的额外语义激活与整合加工;但特殊含意理解还涉及负责心理理论的脑网络,以支持个体对说话人在当前特定语境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一般含意理解所涉及的更加胶囊化的语用系统还包括背内侧前额皮层,其计算过程需要根据以往会话交际中有关说话人意图的统计事实进行.这些发现将对认识含意理解的认知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含意一般会话含意特殊会话含意语言网络心理理论

    口语会话反馈标记研究:回顾及前瞻

    刘琪王海峰
    274-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口语会话中的反馈标记,从概念界定、类别判定、使用特征、语言功能、社会文化因素、多模态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的重要成果;结合当前研究局限,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文章指出,反馈标记作为回应的重要类型,催生了语言交际惯例,揭示了言语交际的功能本质.此外,反馈标记的词汇和非词汇形式及其伴随的具身模态是基本构成单元.鉴于它们在形式、意义、功能方面的多元表现,未来应围绕互动语言学基本研究理念,建立一个系统完备的反馈标记范畴体系,以服务于研究者对反馈标记互动模型的精细化描写,亦可进一步将研究推广至语言教学与习得等其他领域.

    口语会话反馈标记互动多模态

    可视化的逻辑变量——手语指向词的语义研究前沿进展及启示

    李靓靓林皓
    293-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对手语的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入,在语义研究上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果.指代现象一直是语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报告手语指向词(pointing)研究的进展.首先,我们介绍手语指向词的基本形式.其次,根据相关成果和手语事实,论证手语指向词和口语代词归属于相同的语法机制,即手语中指向某个空间点的形式,可以视为语言中的代词.再次,我们重点从两个方面报告手语研究的贡献:一是手语指代方式证实了形式语义学中逻辑变量的现实存在;二是手语支持泛化代词论,即代词可用于指代"个体"之外,还可以指代"时间"和"情态".最后,基于手语研究为语义学提供的新"视界",我们展望相关研究前景,建议一方面展开更多跨语言、跨模态的研究,另一方面利用心理语言学实验手段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手语指向位点可视化泛化代词

    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

    中国语言学会秘书处
    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