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语言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语言学
当代语言学

沈家煊 顾曰国

季刊

1007-8274

dangdaiyuyanxue@vip.163.com

010-85195392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当代语言学/Journal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刊登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论文及有独立见地的书评,也刊登评介国外语言学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树立大语法的观念

    沈家煊
    633-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次回答五个问题:1)什么是大语法,涉及"字本位""大名词"和"对言格式".2)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法观,涉及科学探索的问题导向和"简单原则".3)大语法如何超越,涉及"音形义用一体","字词句篇贯通","传情达意不二","历时共时一致".4)大语法的哲学基础,涉及形而上(本体论)、范畴观(认识论)、逻辑.5)大语法观的普遍意义:深刻认识语言的本性,丰富和发展语言类型学,深化语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有利于发展高阶和动态逻辑.

    大语法问题导向简单原则对言格式

    从古汉语训释模式看汉语的一些特点——话题、对言、词类表现和主观性

    董秀芳
    657-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汉语训诂文献以及一些其他文献在对近义词进行对比释义时,所用的训释模式非常精简,与语段话题同指的成分经常被省略,往往只留下最为关键的信息.小句的语义必须放在语篇中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有时两个训释小句必须结合起来读,才能知道所讲的话题,也就是说话题可以在小句的并置中构建出来或说浮现出来,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对言明义""对言生义"的特征.释语和被释语在语类属性上经常可以不一致,这表明古代汉语实词的词类差别在语言表达中并不太受重视.从来源上看,训释格式是从话题结构演变出来的.释语在前、被释语在后的格式重在表达归类,被释语在前、释语在后的格式重在表达内涵,具有更强的主观性.训释模式既反映了汉语自古至今普遍存在的一些属性,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色.

    训释模式话题对言词类主观性

    "把"字句"入戏凸显"说——从中西对比谈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对语言的塑造

    刘探宙
    668-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在语言学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说法,最有解释力的是"主观处置说",但这种说法在解释具体"把"字句的难点时还有困难.本文打破狭义语法解释的拘囿,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剖析中国传统戏曲对"把"字句形成和解读的影响,认为"把"字句的本质意义是,说话人/演员将某个背景角色"拉入戏"或"拉到眼前"予以凸显,变成前景角色,而原来的前景角色则退居背景,不必说出来."入戏凸显"说能够更合理地解释过去"三无把字句"的难点."把"字句是在中国传统"和合"哲学的背景下,被观演一体、演员出入戏自如这一文化特征塑造的产物."大语法"应该打破学科壁垒,从语言学外部探索出路,内外结合地对待语言学问题的研究.

    "把"字句中西文化差异戏剧观出入戏大语法

    "起说-续说"和主客观统一的汉语语序

    王冬梅
    685-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语序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是例外很多,需要前置、后置等各种操作步骤.本文从汉语句子是"起说-续说"结构这一独特性出发,构建了一幅简洁的汉语语序图景:主语一律位于谓语之前,不存在主谓易位;定语和状语一律位于中心语之前,不存在后置前置;宾语一律位于动词之后,不存在宾语前置.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无定主语句和易位句为例进一步阐释了汉语语序以并置关系为源头,是基于感触的主客观统一的语序,即语序是有客观标准的,但当客观标准跟主观感触不一致的时候,先感触到的先说.

    汉语语序起说-续说并置感触

    主谓关系之再审视

    彭馨葭
    701-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subject(S)和predicate(P)既是逻辑层面的概念,又用于语法研究,然而这对概念在两个层面的定义并未对齐,导致了理论建设上一定的困难.本文建议,将语法研究中的S/P与逻辑层面的概念对齐.参考Den Dikken(2006)对S/P的定义和句法研究,本文重新考察了汉语的"的"字结构和"得"字结构,将这两个结构分别分析为"P的S"和"S得P".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进一步探究S/P是否有本质的区别.在西方哲学传统中,S/P的一个重要区别与殊相/共相有关,主要是,"殊相不能是P".本文认为,这是一种特设性的规定.如果摒弃这种观点,S与P的语义实质是P"言说于"S,或言"所谓"与"所以谓".

    述谓主语殊相联系词

    话语标记与拟对话语境的构建

    柯航
    717-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尝试分析独白和书面叙述语篇中的拟对话现象,认为在非对话语篇中加入疑问句或应答语是构成拟对话语境的常规方式.拟对话语境对应答语有所选择,肯定性的应答语使用范围更广.应答语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语篇的信息组织方式,使其与会话模式更为接近.同时,疑问句和应答语在拟对话语境中所处的位置,对疑问类以及应答类话语标记的形成产生影响.

    话语标记拟对话语境疑问句应答语

    英汉使用中的语窗集配

    马书东
    728-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认知语法的语窗集配,本文提出用层级与往复两种概念模式描写英汉使用中的对言现象.层级是语窗间形成主从集配的概念动因,其中包括主谓对言.在主谓对言的扩展中,主体-动作概念层级虚化为基线-阐释配置.往复是语窗间形成成对依存集配的动因,其中包括对称对言.在对称对言的扩展中,对立往复进行动态调整以图式化语窗间的成对集配.对立往复有助于主谓对言扩展层级,而主从层级有助于对称对言的多样化.语窗集配中层级与往复之间的凸显地位呈现动态调整,可用作英汉对比的一般性理论框架.

    语窗集配英语汉语认知语法对言

    现代汉语动词性零句的对言足句机制研究——提取和激活模型视角

    沈艳萍
    742-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提取和激活模型观照下,汉语动词性零句的对言足句现象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研究表明,动词性零句具有"无对不零句"的足句特征,在概念层面表现为"无对不视窗"的概念化过程,体现了汉语句子以"概念对"为基础的动态加工模式.这种概念化模式以单言动词性零句内部的概念叠加为基础,在对言格式的触发作用下,通过共同激活和扩散激活两种操作在两个动词性零句之间建立认知关联,进而实现概念协作.本文为动词性零句的对言用法提供认知加工层面的解释路径,是"对言语法"的细化研究,可为其他对言足句现象提供研究思路,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语句子的构成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动词性零句对言足句提取和激活

    法规语体中的"但是/但"研究

    王倩倩
    759-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7类部门法,共16部法律法规中"但是/但"的考察,将"但是/但"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归纳为6大类,分类进行描写.在此基础上,从汉语句子结构的并置性和扁平性特点出发,对6类不同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做出统一解释.本文认为法规语体中的"但是/但"句可以表达多种语义关系,受到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法规语体的特点是对抽象情况的说明(张伯江2007),具体来说,是对情况的分类说明.说明情况,语义本来就会比较复杂.分类说明情况,则语义更为复杂,更容易形成套叠结构.第二,汉语句法结构具有并置性的根本特点,要求汉语的句子平铺.那么,当句子语义结构复杂、"立体"时,就需要扁平化."但是"和"但"的使用,就是法规语体中进行句子扁平化的一种手段.借助"但是/但",法规条文可以将原本复杂的语义采用平铺的并置短句表述出来,从而避免使用具有层级性的复杂句子.这也再次证明了沈家煊(2014)所论证的汉语的逻辑是通过并置对言来表达的.

    但是法规语体立法语言扁平化并置

    从唐诗的顶真看汉语的语法

    孙杰
    775-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唐诗的顶真来重新认识汉语的语法,对顶真的概念、认知结构、句法结构、逻辑结构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从修辞视角和语法结构视角比较了顶真的概念,提出二者的关联是用法塑造语法.顶真的认知结构是视窗的连续交叠,根据视窗的弹性和注意力的广度可以把顶真分为词顶真、短语顶真、句顶真和章顶真.顶真的句法结构具有断连性、链接性和缩放性等特点.顶真的逻辑结构是"两元相关律逻辑",单线顶真和多线顶真中的逆顶式是"二元共享",多线顶真中的顺顶式是"二元倚变".顶真的形成来源于对话,具有话语动因、交际动因和互动行为动因.顶真的上下句还是对言,一问一答,或者来言去语.前一句句末的信息焦点,成了后一句句首的话题.唐诗的顶真不仅可以佐证汉语的名词是"大名词",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汉语的语法是"对言语法(大语法)".

    唐诗顶真链接对大名词对言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