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中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谭达全

月刊

1003-7705

hnzy188@sohu.com

0371-88888572

410006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

湖南中医杂志/Journal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报道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实践成果,深入探讨中医药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广泛交流广大中医药人员及民间防病治病、养身保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老中医经验,反映国内外中医药研究的新信息、新方法、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肺康复疗法对老年COPD患者步态平衡及心理灵活性的影响

    廖佳星龚放华唐三辉陈斯瑾...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肺康复疗法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步态平衡及心理灵活性的影响.方法:将76例老年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肺康复疗法干预.2组均干预3个月.观察2组的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POMA)评分,心理灵活性综合评估量表(CompACT)评分,肺功能指标[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6分钟步行试验(6MWD)].结果: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1个月、3个月的POMA评分、CompACT评分及FEV1、FEV1/FVC、6MWD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肺康复疗法能明显改善稳定期COPD肺肾气虚证患者的步态平衡能力,提高肺功能、运动耐力及心理灵活性,且坚持时间越长,干预效果越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人肺肾气虚证中医肺康复疗法

    平衡针疗法配合个体化护理措施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6例

    王钦玉毛叶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研究评价平衡针疗法配合个体化护理措施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采集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DPN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应用平衡针配合个体化护理措施加用西医常规治疗的66例患者为观察组,按1:2比例匹配应用西医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的132例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干预8周.比较干预前后总有效率、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量表(TCSS)评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记录观察期间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9%(60/66),对照组为78.0%(103/1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TC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明显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2组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且观察组的升高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平衡针疗法配合个体化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且安全性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平衡针疗法个体化护理措施前瞻性队列研究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口服液干预肺癌术后自汗30例

    王琴刘锁霞杨芳芳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五倍子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口服液在肺癌术后自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肺癌术后自汗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肺癌术后予以口服益肺通络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五倍子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口服液干预,观察2组患者临床效果及自汗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日出汗量及日自汗时间均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止汗时间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五倍子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口服液能更好地改善肺癌患者术后自汗的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增强护理效果,减轻痛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肺癌术后自汗黄芪口服液中药穴位贴敷

    揿针耳穴疗法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的影响

    王丹丹张晓敏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揿针耳穴疗法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干预,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对照组给予氨酚羟考酮片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耳穴疗法干预,2组均干预3 d.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首次排尿量及渗出物、水肿、疼痛消失时间),尿动力学指标[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残余尿量(RV)、最大尿流率(Qmax)],炎症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疼痛介质[血清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57%(48/53),高于对照组的75.47%(4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首次排尿量及渗出物、水肿、疼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组 FDV、RV、Qmax、hs-CRP、TNF-α、IL-8、NO、PGE2、5-HT 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与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为5.66%(3/53),低于对照组的20.75%(11/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耳穴疗法可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尿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且安全性好.

    混合痔术后中西医结合疗法揿针耳穴疗法

    "线上线下实训"三联动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

    蔡莹余东霖任嘉明杨艳红...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综合人才短缺和社会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背景下,积极寻求教学变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本教研组对"中医各家学说"目前的教学改革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线上线下实训"三联动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三个部分紧密结合,应用于中医各家学说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此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中医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借鉴.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训

    关于中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医德教育的互动机制探索

    陈嘉敏罗郭映文博琦方泽惠...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德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注重医德教育.而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实践育人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医德素质.本文将探索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医德教育的互动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医德素质,并深入分析这种互动机制的实现路径和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医德素质,推动中医院校的医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志愿服务医德中医药院校大学生

    新时代中医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探索

    邓莹莹焦珞珈李红文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研诚信教育是推动中医教育创新发展,培养中医医师救死扶伤精神,造就仁心仁术的高层次中医人才,提升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切实推进中医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可以提升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预防科研失信行为,促进中医的创新发展.而当前中医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面临着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科研诚信教育课程、教育内容抽象单调、缺乏严谨考核评价等挑战.对此,需要通过完善科研诚信教育体系、增设科研诚信教育课程、发展师承教育模式、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来应对,以确保中医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有效实施与持续发展.

    科研诚信教育新时代中医研究生现实挑战实践路径

    基于扶阳思想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胡跃强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张仲景证治思想之精髓,其强调元阳一气周流畅通的重要性.传承于仲景学说的扶阳学派强调"生命以火立极",尤重"坎中一阳",其治病立法首重用温热药物以扶助人体之阳气.二者均是在《黄帝内经》"阳主阴从"观指导下的一脉相承及创新发展.当代扶阳学者据此创新性提出"阴阳结构失衡"的中医病理模型,创立了"三焦次第治疗"的辨治疾病的思维模式,用于临床疗效颇佳,为中医药防治疾病上提供了明晰的新思路.

    元真通畅坎中一阳阴阳结构失衡

    基于气血理论探析中风的病机与治法

    张蕊张阳冉思邈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多有风、火、痰、瘀、虚,这些病机或病理产物均可建立在气与血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本文从气血理论的含义、气血之间的联系出发,提出中风的病机为"气虚为本,血虚为标,气虚为因,血瘀为果",应治以益气活血、培补元气、凉血散瘀,并阐释了气血化生其他病理产物的过程,以期对中风的诊疗有所裨益.

    中风气血理论病机治则治法

    从魄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探析

    王珂瑾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肺藏魄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DPN四肢远端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与魄主感觉运动的中医学理论有相关性,以魄用失常为核心从肺肝肾入手调节魄的功能,从宣肺畅魄、补肺舍魄、疏肝定魄、益肾强魄等角度对DPN进行治疗,可进一步拓展中医药防治DPN的内涵与外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魄论治肺不藏魄魄用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