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学辑刊
敦煌学辑刊

郑炳林

季刊

1001-6252

dhxyjs@lzu.edu.cn

0931-8913310

730020

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五楼兰大敦煌研究所

敦煌学辑刊/Journal 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先后发行46期,从2005年起,本刊从原来的半年刊改为季刊,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雨,本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成为敦煌学研究交流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汉敦煌郡南塞防御体系的构建

    郑炳林司豪强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敦煌郡为抵御南羌,构建了南塞防御体系.西汉于元狩三年(前120)在南湖绿洲部署屯军,此为敦煌防御南羌肇始.敦煌置郡后,构建起以敦煌城为中心的四层防御体系.即围绕敦煌绿洲建造的敦煌城墙、古塞城、天田等三层防御设施以及由北部长城防线、西部两关防线、南部南塞防线组成的第四层防御体系.敦煌最初应以"南湖绿洲屯戍点——南湖塞墙——党河、鸣沙山——天田与古塞城南段"为南塞.后随着西汉对敦煌郡经营的深入,南塞推进至南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部分烽燧修筑至南山南麓,新的南塞由大量烽燧、少量城鄣以及局部地区修建的塞墙构成.敦煌南塞自西向东主要包括:阳关都尉及所辖雕秩候官、敦煌县南部的博望候官、广至县南部的"徼"以及冥安与渊泉二县以南的屋阑、南塞、益广、广校①候官,其中位于渊泉县南的南塞、益广、广校候官应即"南塞三候",或设置于昌马盆地一带,属敦煌郡直辖.此外,南塞沿线还修筑羌备城坞并设置众多的亭.足见西汉敦煌郡已经建造起较为完备的南塞防御体系.

    西汉敦煌郡南塞古塞城阳关

    由悬泉汉简"祭祠具"谈汉代河西边地的社祭与臈祭

    肖从礼敏春芳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祭祠具"简文分别见于悬泉汉简和居延汉简,二简均为简札,文书书写格式相近,内容相同.推断二简文所记为汉代"祠具",即有关举行祭祠仪式时所应备具的祭食种类和数量的规定.此"祭祀具"简文与"祠令"相类,具有法律效力.综合汉简记载可知,敦煌悬泉置和居延地湾遗址出土的"祭祀具"使用范围应包括河西边地的社祭和臈祭仪式.

    悬泉汉简祭祠具社祭臈祭

    说"戊曹"——新莽简判断标准试补

    郭伟涛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众多汉代官文书简牍,多数都没有明确的纪年,其中的一部分保有新莽朝改制更张的种种特征,因而容易识别出来.学界过去对新莽朝简牍的判定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遗漏.文章考证西北汉简中的"戊曹"也属于新莽简,增加了新莽简的判断标准.文章同时还对"戊曹"的设置进行了初步讨论,丰富了对新莽朝职官改革的认识.

    西北汉简系年新莽戊曹

    在中国简牍研究中应用日本木简研究成果的可能性——以马场基《日本古代木简论》为切入点

    小林文治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简牍研究的理论内容高速发展,并集中于"简牍学"的形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简牍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国外的简牍研究成果也实属必然.日本木简的研究成果总量十分庞大,并且研究分类十分细致.马场基所著的《日本古代木简论》着重展现、推进了东亚研究视野下的木简研究,充分体现了现阶段日本木简研究最前沿的成果.本文认为,马场氏的研究方式或许蕴含着能给中国的简牍研究带来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式的可能性.本文通过马场氏著作的相关讨论,对如何将日本木简研究中的方法应用至中国简牍研究进行探讨.

    日本木简中国简牍简牍学

    敦煌写本《大蕃敕尚书令尚起律心儿圣光寺功德颂》相关问题研究

    马振颖郑炳林王文婷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写本《大蕃敕尚书令尚起律心儿圣光寺功德颂》是一篇比较重要的碑铭类抄本,文中主要记述功德主尚起律心儿修建圣光寺的缘由始末、其家族世系及父祖履历、尚起律心儿的重要功绩等,为我们研究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历史、唐蕃关系史提供可靠的文献支撑.关于这篇文献,前人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研究空间.我们运用汉藏文文献、出土碑志等材料,从文书录文、没卢氏家族、尚赞磨事迹、圣光寺等几个方面再作探讨,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敦煌写本吐蕃没卢氏功德颂尚赞摩圣光寺

    敦煌历序中的时日宜忌申论

    赵贞
    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具注历日中,历序不仅是历日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历日的总则和纲领,总体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历序要强调历法学"敬授民时"的性质,历日的编纂要遵行天道自然规律,反映四时节气推移,感知物候变化,体味阴阳纲纪和万物造化根源;从形而下的层面来看,历序又始终基于本年神煞活动的时间和方位规律,"检吉定凶",提醒人们谨慎行事,远避神煞,防范各种时日杂忌,为民众准确理解历日的时间属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安排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提供指南和依据.总括言之,历序既为历日之总则和锁钥,对于解读历日的社会文化意涵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敦煌具注历日历序时日宜忌修造动土

    敦煌文书S.2078V《史大奈碑》相关问题研究

    张庆祎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文书S.2078V习字文为隋末唐初突厥蕃将史大奈的神道碑文,史大奈出身突厥可汗家族,经历突厥汗国内部动乱,入中原后又历仕隋唐两朝.传世史籍关于史大奈出身记载不明,对于其入隋缘由以及跟随李渊起兵的背景也未有提及.敦煌文书《史大奈碑》以及出土的其嫡孙《史思光墓志》可以对史大奈世系进行补充.以史大奈经历为线索,可对在隋朝"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战略方针影响下突厥汗国内乱,都蓝可汗与其表兄弟突利可汗之间为争夺大可汗名位产生矛盾的前因后果有更清晰的认识.

    史大奈碑卢山昌海突厥政局

    北魏前期"羽真"官号授予机制研究——以碑志史料为中心

    高海燕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现存碑刻、墓志及少量传世文献来看,宗室显贵、镇边军功和内附归魏是北魏前期授予"羽真"的三大主要条件.北魏初期授予近幸重臣"羽真",有对其祖辈分管领土之先绩的肯定,当政权体制转型时,"羽真"分治领土的军事色彩逐步减弱,原本蕴藏的"亲从"内涵强化起来.太武帝时期多将一般"羽真"授予随驾亲征的镇将,是出于征战略地、管理内附者的需要.自文成以降,一般"羽真"大量授予身边近臣甚至宦官,特殊者则授予外戚,进一步显示皇权统治力的增强.

    北魏前期羽真官号授予机制政权体制

    吐峪沟石窟新出两件"六念文"初释

    王龙陈爱峰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念文所涉六念法滥觞于东晋,至道宣所在之隋末唐初,已十分盛行,成为僧人晨朝时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功课.到了宋代,六念文有了新的发展,也称之为六念牒,在原来晨朝六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食时五观法,与度牒、戒牒一并出现,成为中央祠部颁发戒牒的重要依据.此前,六念文除了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外,再无其他地方发现,吐峪沟石窟新出两件唐贞元四年(788)的六念文又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六念文属于佛教戒律文书,是僧人受具足戒时不可或缺的程序之一,即戒师授六念法后,抄写给受戒弟子的文书,对于僧人日常修行有指导、见证和警醒作用.依据敦煌藏经洞S.2244号文书可以明了五代时期六念文已逐渐演变为六念牒,将文献记载中所载的六念牒出现时间又提前了一个时代,但五代时期的六念牒,主体内容与唐代六念文无大的差别,没有加入宋代六念牒的五观法,可视为后世所流行具有五观法之六念牒的过渡时期.

    吐峪沟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六念文六念牒

    吐蕃王室丧葬仪礼时序考论——兼P.t.1042葬仪时序与汉藏乌鸣占表时序之比较

    杨春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吐蕃大事纪年》、唐蕃告丧吊祭史料与P.t.1042所载可察吐蕃王室丧葬仪礼确存定制.P.t.1042内容为吐蕃王室大葬仪礼流程,未述厝匿与剖敛仪式.诸敦煌苯教丧葬仪轨先例相关写卷所述皆体现吐蕃丧葬仪礼受到苯教丧葬仪轨影响与规习.结合上述资料梳理吐蕃王室丧葬仪礼时序准则,要之,由丧及葬历时三年;葬礼于逝世三年后秋冬举行,以季秋月二十三日后至孟冬月三日前的十天内为吉;大葬历时三天,于第二天夜幕降临时棺椁下葬.另,P.t.1042葬仪时序与汉藏乌鸣占P.3988、P.t.1045等卷所载"十时"基本对应,由此大葬三日各流程时序可对照明晰至具体时辰.

    敦煌苯教写卷吐蕃王室丧葬时序准则汉藏乌鸣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