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学辑刊
敦煌学辑刊

郑炳林

季刊

1001-6252

dhxyjs@lzu.edu.cn

0931-8913310

730020

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五楼兰大敦煌研究所

敦煌学辑刊/Journal 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先后发行46期,从2005年起,本刊从原来的半年刊改为季刊,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雨,本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成为敦煌学研究交流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仁孝本命法会印施佛经的版本问题

    王荣飞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夏乾祐十五年(1184),仁宗仁孝在其"本命法会"上散施了大量番、汉文佛经.依据施经愿文,目前已确认夏、汉文刊本《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以及汉文刊本《圣大乘胜意菩萨经》都是这场法会散施的经本.它们虽然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佛经,又分别使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刊印.但通过版刻特征的分析和对比,可以看出这些佛经在版刻形制上有着极强的一致性.不仅展现了西夏官刻机构高超的刻印水准和组织大规模刊印工作的能力,也体现了组织者对法会的高度重视和他们恭敬与虔诚的态度.

    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圣大乘胜意菩萨经西夏文献仁孝版本

    论西夏黑水城地区的土地流转——以黑水城出土西夏契约为中心

    赵天英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契约表明西夏黑水城地区的土地以买卖、典当、租赁的形式流转.通过流转,土地被寺庙和大地主兼并.寺庙和大地主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通过粮食借贷的高息、土地和牲畜租赁的高额租金,迫使农民破产,不得不低价卖掉土地.西夏法律对土地流转的规制有利于处在经济强势地位一方的寺庙和大地主.土地的流失使西夏晚期的社会矛盾突出,是西夏衰亡的原因之一.

    土地流转契约黑水城西夏

    甘肃民乐圣佛寺石窟调查简报

    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圣佛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镇岔家堡村,是近年来河西地区新发现的早期佛教石窟遗址.该石窟开凿于五至六世纪,残存壁画的造像样式显示出与龟兹系造像的紧密关联,对于研究河西地区早期石窟的造像来源、题材布局、绘制技法,尤其是其与龟兹风壁画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本文在实地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石窟的洞窟形制、壁画题材、造像特征、洞窟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记录.

    民乐县圣佛寺石窟五至六世纪壁画

    从考古发现看古代象雄与丝绸之路

    张倩玉张延清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最新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古代象雄王国所在地今西藏阿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将阿里的考古发现与新疆的出土文物进行深入梳理和比较后,我们发现,阿里地区发掘出土的汉晋时期丝绸、天珠等文物与丝绸之路今新疆段的考古发现,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纹样、造型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可见,早在汉晋时期,阿里已经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和商贸集散地.

    丝绸之路象雄考古

    敦煌归义军时期的邈真像功能探微

    黄孟鋆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义军时期的邈真像,是反映晚唐五代宋初敦煌现实人物的写真画像,其绘制于莫高窟等佛教洞窟的原因有多种,或为功德庆贺、或为纪念亡人、或为礼行佛事.本文通过梳理节度使画像、高僧绘塑像、主室东壁门上的亡父母像、藏经洞出土绘画品下方的供养人像等邈真像的绘画意图,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探析不同群体的邈真像分别具有政治、祭祀、供养功能.

    归义军时期邈真像纪功祭祀供养人

    火星神图像论略

    薛艳丽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唐代至清代,并行流传着两种类型的火星神,一种是驴首冠形,另一种是驴首且骑驴形.驴首冠形的火星神主要出现在佛教和道教题材壁画中,在流传过程中,其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驴首冠逐渐消失,绘画的主体主要为民间画工.驴首且骑驴形的火星神一直未发生变化,绘画的主体主要为名画家或宫廷画工.至于出现这两种类型的火星神的原因,主要是与二者所依据的文献及其功能有关.

    火星神驴首驴冠五星炽盛光佛

    道教雷神崇拜与世俗生活——以榆林窟第23窟雷神图像为中心的考察研究

    李国
    173-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神的神性、神职及形象在古今中外各民族中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不少民族都视雷神为最高的自然神.道教所塑造的一大批雷部将军元帅的形象,丰富了我国古代的雷神信仰,并留下了许多雷神的绘塑画像,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珍贵的文化遗产.榆林窟第23窟壁画中的雷神,就是明清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示例,弥足珍贵.

    榆林窟道教雷神图像研究

    中国古代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刘全波
    18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民与中国古代西北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是紧密相连的,人本身就是生产力,源源不断的移民的迁入,慢慢实现了边地的发展和繁荣.在移民实边的同时,屯田大大减轻了国家由内地向边塞运粮的负担,同时增强了边塞的力量,简而言之,移民与屯田是历代王朝开发经营边疆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而随着移民、屯田的深入,贸易交换必然成为常态,无论是朝贡贸易,还是民间交易,都展现出了边疆与中原的互动,而互动的结果是交融.西北地区是历史时期诸宗教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宗教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开放的、包容的,宗教从来不是呆板的、守旧的、顽固不化的,不同时期的宗教需要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风俗、伦理观念等相适应.

    边疆移民屯田贸易宗教

    四十年来国内敦煌汉文佛教文献研究综述

    赵青山王梓璇
    196-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敦煌学研究的条件逐渐转好,相关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四十年来,通过中国学者的潜心研究,国内敦煌学的研究水平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通过梳理四十年来国内敦煌汉文佛教文献的研究状况,一是展示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二是通过梳理工作,希望能够找到相关的研究空间.

    敦煌佛教研究综述

    《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评介

    陈菊霞马丹阳
    209-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