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学辑刊
敦煌学辑刊

郑炳林

季刊

1001-6252

dhxyjs@lzu.edu.cn

0931-8913310

730020

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五楼兰大敦煌研究所

敦煌学辑刊/Journal 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先后发行46期,从2005年起,本刊从原来的半年刊改为季刊,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雨,本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成为敦煌学研究交流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汉政府经敦煌与且末间的交流交往

    郑炳林魏迎春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且末是与西汉交往最早的西域诸国之一,因其地处西汉出敦煌通西域的南道之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尽管且末国小民少兵弱,西汉政府仍然非常重视同且末的交往和对且末的经营.但《汉书·西域传》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且末都很少,特别是与且末的交流交往记载的就更少,这些珍贵的资料就保存在敦煌悬泉汉简中,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考证分析研究,基本上恢复了西汉同且末交往交流的原貌.

    西汉敦煌且末交往通使

    五凉政权合法性建构问题再探

    张勇健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凉政权以华夏传统的天命思想、正统意识和礼制规范为思想行动框架,整合利用多重政治观念资源,通过宣扬"天命无常""有德则昌"之论,编造众多符瑞,以及行汉晋君主礼制等方式进行政治合法性建构.十六国历史叙述多源于各政权修撰的国史,经过多次改动,含有夸张、虚构和精心编排的成分,但仍可窥视五凉政权认同华夏政治文化,追求政治合法性的史实底色.

    五凉政治合法性天命符瑞礼制

    饰真作伪:高欢家族对所依托之渤海高氏先世谱系的篡改

    邹芳望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欢家族并非出自渤海高氏,以《魏书·高湖传》为断限,传内诸人是高欢同宗,而《魏书·高允传》《高祐传》所载宗族才是真正渤海高氏.高欢发迹以后,将高湖以下同宗嫁接于高允祖父高泰名下.在魏末迄于北齐,高欢家族为夸耀门楣,不断修饰自身先世历官行事等谱系内容,同时也对其所依托真渤海高氏的上世先祖谱系信息加以崇饰塑造.现在我们看到冠于高隐、高庆、高泰头上的"晋玄菟太守""司空""吏部尚书"均是高欢家族谱系塑造的结果.这些官职与从史籍中勾稽所得渤海高氏诸先世事迹显相违戾,决不能看做十六国时期渤海高氏史事的真实记录.

    渤海高氏高欢家族谱系塑造中古士族宗族

    从市马看突骑施与唐朝政治关系的演变

    巩垚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的对外马匹贸易,以其贸易对象之众、马匹种类与数量之多等特点,成为我国古代马匹贸易史上的高峰.公元八世纪前期,唐朝政府与突骑施开展了各类形式的马匹贸易,这一贸易以突骑施较为发达的养马业为基础,同时满足了唐朝对外战事的需求.此时唐朝与突骑施的马匹贸易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双方马匹贸易的兴衰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唐朝对外的政治态度与内部的政治环境.本文主要通过唐朝与突骑施的马匹贸易来分析探究其政治关系演变.

    突骑施唐朝市马贸易唐突关系演变

    中古僧侣应对疫疠策略初探——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郑阿财赵鑫桐
    4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瘟疫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群体性重大事件,其迅速蔓延的态势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往往会造成心理恐慌.中古时期朝局分合,连年的战争与瘟疫使得人们更充分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内心对疾疫消散、国泰民安的渴望愈发强烈.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盛,让人们在面对瘟疫时有了更多精神上的选择.佛教僧侣面对疾疫时的医疗手段丰富了人们治疗疫病的实际方法,而针对疫病的佛事活动又疗愈了人心的不安.本文聚焦中古时期的僧人群体,以传世文献结合敦煌写卷等出土文献作为核心材料,考察僧侣们面对疫病时的现实方法和宗教策略,他们不仅通过咒术治愈患者所患之疫疠,还通过瞻病、施药、设立病坊等方式照顾患者,更通过宗教仪式的方式安顿人心.

    中古时期疫疠咒术瞻病药藏病坊佛教仪式

    《韩擒虎话本》文本性质试探——写本原生态视角的观察

    郑天楠张涌泉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S.2144《韩擒虎话本》的文本书写和用字情况显示出,这是一个传抄本,而其祖本可能是一个听写本;文本的改字情况还显示出,写本在抄完后至少经历过一次校改.这种写本原生态的后期变异现象,在敦煌写本中具有普遍性.写本原生态视角的考察,有助于明确文本性质、厘清文本层次,有利于还原写本生成与流布的动态过程,推动变文研究的深入开展.

    敦煌写本韩擒虎话本原生态文本性质

    沿袭与新变:变文文体对后世戏剧文本生成的影响

    喻忠杰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体形态是作品的语言存在形式,是文本存在的基础.敦煌变文展演时所使用的押座文,作为俗讲过程中的一类剧场性文体,对宋元戏剧开场词的成形产生了直接影响.变文韵散相间、说唱兼行的体式及其表演体制的演艺性,则对后世戏剧的曲体结构产生了间接影响.世俗类变文的主题在其后戏剧文本的生成中得以赓续和延展.变文文体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出唐五代戏剧文本体制的早期生成样态,这种文本生成既为其自身进一步走向更高层面的新的复向聚合奠定了基础,也为之后宋元成熟戏剧的产生做好了必要的艺术准备.

    敦煌变文文体戏剧文本

    敦煌印本历日的编辑刊印特点及媒介功能拓展

    胡发强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历日中有数件唐代印本,以及依据宋初印本而来的抄本.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作为家居日用类杂书,敦煌印本历日在内容传播上更具有民间语境特征,体现出引用摘录、图文互补和广告宣传的鲜明特点.除满足日常生活外,敦煌民众还将印本历日当作增进人际关系的"媒介物",如馈礼、收藏与借用,以及用于专业知识学习、抄写及临摹的范本.印本历日在敦煌的流通,反映了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众文化传播的社会需要,与用作宗教信仰的印本佛经、雕版佛画一起,共同推动了唐宋雕版印刷业的兴起.

    敦煌印本历日S.P.6编辑刊印媒介功能

    敦煌"新样"四天王样式源流及其密教属性研究

    王志强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样"四天王是敦煌曹氏归义军时期所建大窟的独有样式,首次被绘于莫高窟第98窟窟顶四角扇形凹面处,并被作为建造"标准"相继出现在莫高窟第100、108、61、146、261、55、454、152窟等8个大型窟中,而在曹氏归义军以后开凿的洞窟中再未出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并使用图像学方法对天王图像进行分类、对比,探究"新样"四天王样式的源流及其密教属性,有助于研究归义军时期洞窟内的密教造像艺术特点.

    曹氏归义军"新样"四天王密教属性

    吐蕃时期古藏文占卜文书的存量调查及其分类

    扎西当知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蕃时期遗留的古藏文文献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就占卜类文书而言,目前存有72件,其中出自敦煌藏经洞的61件,出自吐鲁番、麻扎塔格等西域的11件,均为手抄本.以文献的载体而言,写在纸上的69件,简牍上的2件,羊肩胛骨上的1件,多为首尾残缺,内容完整的较少.按照文书的藏地而言,法国国家图书馆藏27件,均为敦煌藏经洞出品;英国国家图书馆藏35件,其中敦煌文献33件,西域简牍2件;德国国家图书馆藏5件,均为吐鲁番出土品;俄罗斯圣彼得堡藏2件,均为西域出土品;日本藏2件,即龙谷大学藏吐鲁番写卷1件和杏雨书屋藏敦煌写卷1件;我国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藏西域出土品1件.按照占卜的方法,可分为八大类,即鸦鸣占、十二铜子占、四面骰子占、占星术、解梦术、羊胛骨占、未记载或残缺卜法的文书和其他类.

    吐蕃占卜文书调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