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学辑刊
敦煌学辑刊

郑炳林

季刊

1001-6252

dhxyjs@lzu.edu.cn

0931-8913310

730020

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五楼兰大敦煌研究所

敦煌学辑刊/Journal 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先后发行46期,从2005年起,本刊从原来的半年刊改为季刊,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雨,本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成为敦煌学研究交流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敦煌悬泉置简文记录的风灾

    王子今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丝绸之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形势,是实现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水草",即水资源和植被状况,以及野生动物分布的情形,都成为丝路交通的生态环境保障.而气候条件尤其重要.气候因素必然会对水资源和自然植被的形态产生影响,无疑也制约着野生动物的生存,亦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以及丝绸之路交通条件.考察汉代气候状况时,不宜忽略当时"大风""狂风"等天气对河西生活、生产乃至交通形成的危害性作用.通过出土文献资料中相关信息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增进我们的认识.悬泉置汉简"会大风""逢大风"简文,是值得珍视的丝绸之路交通史、丝绸之路生态史记忆.

    敦煌悬泉置汉简风灾能风与旱

    西汉敦煌郡移民问题再探——以敦煌悬泉汉简为中心

    魏迎春郑炳林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中原的贫民、流民、"应募士""徙边者"以及胡姓移民等几种类型移民群体的研究得知:中原移民以"关东下贫"为主,其中贫民、"应募士""徙边者"迁徙敦煌郡主要由当地政府遣员护送,而流民迁徙敦煌郡往往需要敦煌郡遣员招揽.敦煌郡极为重视移民接待安置工作,一般会给中原移民划定居住区域,分配田宅,并关注其后续生活.随着中原移民不断进入,敦煌郡劳动人口得以补充,农业经济获得发展.与此同时中原的生活习俗、儒家文化等传播到敦煌,形成移民文化,中原文化还以敦煌为中转将影响扩展至西域地区.此外,由于敦煌郡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外来胡姓居民也在此活动乃至定居,这些胡姓居民对于有助于推动西汉敦煌郡畜牧业、商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助益.

    敦煌郡西汉移民悬泉汉简

    多学科背景下研究宗教美术史的一些看法

    戴晓云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美术史研究的视角和美术史材料的扩大,美术史与文史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美术的本体研究和延伸扩展研究中该采取何种态度成为每个学者面临且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研究宗教美术史发现美术史和宗教的发生发展有极大的关联,基本呈现相一致的规律,故而提出研究宗教美术史应当从宗教和历史出发,找到宗教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宗教美术史的发展规律,在立足美术史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提供详实的材料和证据链.

    美术史宗教历史

    敦煌西域石窟壁画中的回鹘天公主、可敦冠式考论

    周晓萍
    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西域回鹘天公主、可敦供养画像,在唐宋石窟壁画中较为特殊.文章通过对两地石窟中天公主、可敦供养像所描绘的冠饰考证认为,"如角前指冠"在回鹘漠北时期业已成为可敦首服.回鹘西迁之后,敦煌石窟壁画反映出,回鹘天公主、可敦普遍佩戴桃形凤冠,而西域石窟回鹘壁画中绘制的天公主、可敦画像则采用两种不同的冠式.本文以关注到的新材料为据,蠡探了回鹘上层女性桃形冠的来源与纹样变化.从考论中笔者认为,敦煌西域两地回鹘因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以及与周边民族在政治交往上的亲疏等关系,产生了冠式及纹样的多样变化,反映出回鹘对中原主流文化的认同与多元文化的交织.

    回鹘中原文化凤纹冠式多元文化

    肃北一个庙石窟调查简报——五个庙石窟研究之三

    张小刚王娇赵燕林
    4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庙石窟位于肃北县境内,距离五个庙石窟仅7千米,从地理位置和艺术风格来看,两者均属敦煌石窟的范畴.一个庙石窟作为五个庙石窟的附属石窟群一起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庙石窟现存3个洞窟,其中第1窟保存较为完整,残存有唐宋时期的重层壁画,主要用作礼拜和供养,第2窟可能用于坐禅修行,第3窟可能是用于居住生活的僧房窟,洞窟附近的河岸台地上还可能有建筑基址,这些遗存共同构成一处功能较完整的石窟群.

    肃北县一个庙石窟五个庙石窟敦煌石窟壁画

    BIM技术下敦煌壁画中佛寺院落的数字化重构——以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壁画中佛寺院落为例

    王巧雯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落实国家"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规划,填补"壁画建筑"研究领域的数字化技术空白.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佛寺院落研究为基础,选取唐代以大殿为主体建筑的主流佛寺院落建筑为例,基于BIM建筑信息技术和中国历史建筑建造规律,探究二维壁画图像信息到三维BIM模型的数字化实践方法,实现二维佛寺院落图像信息的全景、立体数字化再现.这一方法为中国古典建筑画作信息的"数字化重构"提供了构建策略与方法参考.同时表明,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数字化复原以及寻求学科发展等方面,BIM信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敦煌莫高窟壁画佛寺院落数字化重构实践方法探究

    基于SketchUp对麦积山石窟西魏残损洞窟的复原研究

    刘丹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作品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但由于石窟地处地震带,多次受地震影响,损毁情况较为严重.本文选择麦积山石窟受地震破坏的5个西魏洞窟,与其他同时代完整的洞窟进行比对研究,进而对其做出包括洞窟形制的原状、造像的原貌及造像组合在内的复原构想.在文字表述的基础上运用SketchUp技术,初步对复原后的完整洞窟进行虚拟展示,旨在为麦积山石窟日后的保护规划或其他保护实践工作提供尽可能适用的参考措施.

    麦积山石窟西魏残损洞窟复原SketchUp

    人工智能语境下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蒋旎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被频繁地使用在数字人文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的人文研究过程,面对复杂的数据规模和不确定性的统计,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庞杂的计算任务.类似于敦煌石窟的数字化采集和再现,这不仅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和算法,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方面的挑战.在浩瀚的"敦煌艺术"探索之旅中,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科技再现敦煌石窟并传播敦煌文化?其方式将是多元化、智能化的.相信通过数字化保存、虚拟现实体验、智能解读和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的结合,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敦煌石窟的艺术价值,推动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形成更多元的感官刺激样式来吸收和传播文明.

    敦煌艺术人工智能数字人文再现与传播

    新疆所出《黄仕强传》残片缀合与研究

    张新朋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仕强传》是一篇附丽于《普贤菩萨说证明经》而流传的灵验记类作品.它在敦煌文献中有多件留存,然在新疆所出诸文献中鲜有著录.新近出版的《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公布了 LM20-1520-37-14、LM20-1507-C1107d、LM20-1523-15-140b 等《黄仕强传》抄本残片 3片、笔者复于《大谷文书集成》中认定了大谷4961号《黄仕强传》抄本残片1片.经笔者研判,上述4片新疆所出《黄仕强传》残片来自同一写卷,可以缀合.这是目前所知新疆所出诸文献中唯一的一件《黄仕强传》抄本.它们的认定与缀合丰富了新疆所出文献的类型,对于窥探当时新疆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探究新疆与敦煌及中原地区的交往,进而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演进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新疆出土文献《黄仕强传》残片缀合研究

    新出《香港藏敦煌遗书》与中村不折收藏品残片的缀合及思考

    周思敏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近出版的《香港藏敦煌遗书》首次公开了香港收藏的251件敦煌遗书的高清彩色图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编号为松云堂6-115号的残片出自一件经由日本藏家中村不折题耑的残片册《流沙遗珍》.此册中有5件残片可以和现在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收藏的中村旧藏品中的7件残片缀合为5组,包括佛教文献4组,道教文献1组.缀合后各残片相关信息的比对,有助于重新思考残片的性质.

    《香港藏敦煌遗书》中村不折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