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

樊锦诗

双月刊

1000-4106

dhyjbjb@vip.tom.com;dhyj1983@163.com

0931-8866013 8883870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滨河东路522号

敦煌研究/Journal Dunhuang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敦煌学专业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刊发敦煌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敦煌学的新资料,促进敦煌学研究,以弘扬敦煌文化,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敦煌吐鲁番等诸民族间丧仪葬俗之交流——以汉藏回鹘西夏《十王经》存本谈起

    张总WANG Pingxian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西夏与西藏本,敦煌又由汉、藏、回鹘、西夏诸族主导过当地政权.因而,藉此窗口线索考察诸宗教民族丧俗因素,或可了解诸族宗教之交流并获知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状态.

    十王经十王图丧仪葬俗回鹘西夏西藏摩尼教拜火教

    西藏扎塘寺壁画与敦煌艺术关系之再议

    张亚莎WANG Pingxian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基于早年相关研究的一个重新思考与讨论.以往研究认为西藏山南地区11世纪末叶的扎塘寺壁画所呈现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主要是南亚的波罗面相与吐蕃化了的服饰的一种组合,在艺术传承上应该是10-11世纪新进入的东印度波罗风格与原有的吐蕃王朝时期旧有传统(蕃式服饰)相互融合而致.新的研究表明,扎塘寺壁画人物图像的孤立性是因为即使它接收了 11世纪卫藏新进入的波罗艺术样式,但其主体,无论是人物面相还是服饰主要都继承的是唐代吐蕃王朝时期的艺术脉络,并与吐蕃占领之下的敦煌石窟艺术有密切关系,从而证明即使是西藏地区在北宋年间仍能看到敦煌艺术或明或暗的影响,且远在边陲的卫藏地区仍与中国西部佛教艺术整体流变有着密切关联性.

    11世纪卫藏扎塘寺壁画波罗面相蕃式服饰敦煌艺术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西方净土变献疑

    张善庆WANG Pingxian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127窟是麦积山石窟的艺术代表,内容新颖,技法高超,功德主是西魏乙弗氏皇后,身份特殊,因此这个洞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西魏艺术的最高水准,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由于时代久远,破损严重,部分重要的图像线索容易被忽视.通过对第127窟西壁经变画细部的解读,对比净土经典和法华经典,可以推断,这铺经变画为法华经变,特别表现了释迦佛在灵鹫会为四大弟子授记和龙女成就男儿身成佛说法的情节,在佛教义理上,与洞窟其他壁画题材形成了一个整体,画面内容与其他题材一样,突出了女性角色,再次彰显了乙弗氏功德窟的性质.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乙弗氏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

    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绘图像的功能

    八木春生牛源WANG Pingxian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第57窟中,与隋代第二期洞窟有所不同的是人们憧憬的往生净土画在窟顶.阿弥陀如来作为过去佛,由阿弥陀、释迦、弥勒构成的新三世佛在唐前期第一期完成了转变.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现的树下说法图不仅仅表现了三世佛,还表现了当时人们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另外,唐前期第一期出现了将弥勒以如来表现且坐于宝池中.但是,初唐第一期末期的第322窟仅北壁阿弥陀如来坐在宝池中,南壁的弥勒如来未见宝池,这是因为弥勒净土本来就没有宝池.这种阿弥陀如来和弥勒如来都拥有配备宝池的净土的模糊印象,也显示了净土之间的不同.第57窟与第322窟一样,北壁如来坐像坐于宝池中伸出的莲花座上、南壁如来坐像周围未见表现其坐于宝池中的莲花和荷叶,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虽然不是如来倚坐像,但下意识地作为弥勒如来而绘制的可能性很高.

    第57窟第322窟两脚合并菩萨坐像半跏思惟菩萨像净土往生思想

    回鹘王室儿童供养人及其服饰研究

    陈菊霞刘宏梅WANG Pingxian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敦煌石窟和新疆石窟中的回鹘王室儿童的排列规律、身份及其服饰特征做了全面考察,总结出三个主要特点:一、回鹘儿童多排列于父母供养像的前面,绝大多数作回首状,以此与身后的父母形成呼应关系;二、除幼童外,回鹘儿童的头冠和服饰基本与父母保持一致,男童类同父亲,女童类同母亲;三、回鹘儿童多额前梳刘海,耳前留一绺头发.

    回鹘儿童供养人服饰

    杨富学、袁炜主编《丝绸之路古钱币研究》正式出版

    张丽蓉
    60页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

    祁峰宁强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与《佛国品》净土信仰有关,意在引导教化信众修习净土之志.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组合图式

    龟兹石窟壁画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及其来源

    李秋红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蛇身平结图像,在印度和中亚融入佛教物质文化,进而传入龟兹地区.罗马帝国两端有头蛇、中印度和东南印度一体多头蛇,与波斯双头鹰、印度人面鸟喙形金翅鸟像组合造型,形成龟兹特有的金翅鸟擒蛇平结表现.龟兹石窟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绘制在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中脊天相图中间,表述佛教徒战胜自我烦恼的根本意涵.

    龟兹石窟蛇身平结图像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古希腊罗马文化印度和中亚文化

    四川资阳中和镇菩萨岩、临江镇佛尔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阳市雁江区文物管理所WANG Pingxian童瑞雪...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阳市中和镇菩萨岩与临江镇佛尔岩摩崖造像均为沱江流域中晚唐时期的典型造像点,二者在龛形、题材和造像风格等方面皆有相似之处.前者雕刻较精美但纪年缺失,后者虽被盗损却有明确纪年题记,可互为参照.综合崖面布局、纪年题记以及其他参考因素,初步判断两处造像集中开凿于8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初期,晚唐及以后有补凿、搭建建筑和妆彩活动.两处造像题材有一佛、三佛与多身胁侍(含天龙八部)的组像、五十三佛、舍利塔等.

    资阳摩崖造像中晚唐沱江流域

    山西平定开河寺石窟研究——北朝时期的三个洞窟和隋开皇元年"镇国王像双丈八"铭摩崖大佛

    石松日奈子庞子旻
    9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河寺石窟现存三个北朝洞窟和一尊隋初的摩崖大佛.三个洞窟最早的铭文为东魏武定五年(547),摩崖大佛铭文为隋开皇元年(581),大佛旁台座铭文为北魏永平三年(510).这表明从北魏到隋朝,当地佛教徒持续在此造营供奉.笔者考察了造像及铭文,发现了另一尊摩崖大佛的痕迹,认为铭文中的"镇国王"是指隋文帝,"双丈八"最初应是双像弥勒佛,敬奉"二圣"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此外,据豆卢通及其子僧奴有关资料,"镇国王像双丈八"铭文极有可能是在隋开皇八年(588)之后题刻的.

    开河寺石窟隋文帝豆卢通弥勒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