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运泰

双月刊

0253-3782

dzxb79@126.com

010-68729330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北京8116信箱)

地震学报/Journal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地震学报》简介《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该刊名誉主编为秦馨菱院士, 主编为陈运泰院士。 《地震学报》分中、英文版。中文版自1979年创刊(季刊), 英文版于1988年创刊(季刊)。中、 英文版内容一一对应。 并于1994年同步出版、发行。 从1997年起《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改为双月刊。 《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除印刷版外,还统一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及中国期刊网(CJN), 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该刊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 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 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 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 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类的重要核心期刊。在1992年第一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比全优奖, 并获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 在1996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再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一等奖, 并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和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 1999年《地震学报》获中国期刊提名奖。2001年《地震学报》被选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奖期刊。《地震学报》已被下列国外重要文摘或数据库收录: (1) 工程文摘(EI)(2) 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3) 英国科学文摘(SA)(4) 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CBSTJ)(5) 美国地质文摘(GeoRef)(6) 荷兰地球物理文摘(Elsevier Geo Abstracts) 2002-04-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磁测量在海岛礁及其邻域中的应用与展望

    徐行柴祎
    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磁测量在海岛礁及其邻域的应用与研究中不可或缺.由于海岛礁及邻域重磁场空间分布的梯度和幅度变化较大,又受地理环境与技术的限制,获取该区域高分辨率、高精度的重磁测量信息较为困难,导致测量成果质量不高且产品单一,亟需科技创新来扭转此局面.本文系统分析了海岛礁及其邻域地理环境、重磁特征和相关测量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研究,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①加强重磁测量技术方法的研究,构建高水平的立体观测系统;②深化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方法研究,丰富测量成果的输出方式;③充分利用海岛礁作为定点的中长期观测平台的天然优势,开展地球物理场的融合研究,拓展其应用与研究领域.

    海岛礁重磁测量立体探测系统数据融合隐蔽测量技术

    基于近似解析离散化算子的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

    杨晓婷王宁郎超
    2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利用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征来获取地下介质物性参数的反演方法,可为揭示地下精细结构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弹性波方程作为数学模型来模拟地震波传播规律并进行相应的反演方法研究.为提高计算效率与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可将近似解析离散化(NAD)算子用于频率域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本文在频率域NAD离散的基础上推导阻抗矩阵的稀疏分块结构与反演目标函数对模型参数的梯度计算公式,由此建立基于NAD算子的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文中通过数值实验对多种典型介质模型进行反演计算,均得到了理想的反演结果.

    频率域全波形反演近似解析离散化弹性波梯度计算

    利用环境噪声自相关研究唐海——商都台阵测线下方的莫霍面深度

    魏红谱赵爱华
    4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唐海—商都宽频带地震台阵2006—2009年连续三年的波形记录,利用环境噪声相位自相关函数对台阵下方的莫霍面反射P波进行分析.通过对同一个台站多个时间段的自相关结果进行分组、采用两步叠加处理增加信号强度:①在组内进行线性叠加,对组间的叠加结果进行相位加权叠加;②基于华北地区的背景速度结构信息,在地壳平均速度5% 不确定性的时窗内,根据自相关函数包络线的二阶导数最大值确定P波的莫霍面反射时间,经时间−深度转化,获得台阵下方的莫霍面深度.结果显示,莫霍面从东南向西北总体由浅变深,中间有小幅度的起伏.噪声自相关方法确定的莫霍面平均深度相较于参考的接收函数结果的偏差为0.8 km,相应的双程走时偏差约为0.3 s.以月份叠加的自相关函数结果显示,PmP信号的噪声源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自相关函数的波形特征显示华北地区的地壳−地幔转换带的速度梯度模式不同.

    华北地区莫霍面深度环境噪声相位自相关反射P波

    基于格拉姆角场和多尺度残差神经网络的地震事件分类方法

    刘蔚黄永明卢永刘高川...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苏地震台网中心搜集并标注的天然地震、人工爆破和塌陷事件为试验数据样本,提出了一种基于格拉姆角场和多尺度残差神经网络的新的地震事件分类方法.首先对波形数据进行滤波、归一化等预处理,然后应用格拉姆角场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二维编码得到二维图像,再将此经过编码后的图像作为多尺度残差神经网络的输入进行分类模型的训练和测试,从而得出分类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对1078个天然地震台站记录、981个爆破台站记录和830个塌陷台站记录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最终以单条波形为单位的地震事件分类准确率为92.55%,以单个台站为单位的分类准确率为96.36%,这表明基于格拉姆角场和多尺度残差神经网络的地震分类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地震分类格拉姆角场(GAF)深度学习多尺度残差网络

    利用P波质点运动估算中国东北地区固定台站地震计方位角

    韩光洁邓文泽杨志高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地震研究依赖于可靠的三分量观测数据,地震计的北分量是否严格指北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准确性.然而,受台站附近磁异常或人为安装错误的影响,地震计的方位角可能出现偏差.基于东北地区154个固定台站2020年的远震数据,利用P波质点运动方法,估算了每个台站的北向分量方位角,以判断台站地震计是否存在方位角偏转问题.结果表明,84%的台站运行良好,12%的台站存在方位角偏差绝对值过大(>20°)或分量极性反转等问题.此外,分析后发现方位角偏转较大会导致H-κ叠加方法计算得到的地壳厚度和地震波速比出现偏差.因此,为确保地震学分析的可靠性,固定台站的地震计方位角需要进行定期校标.

    方位角P波质点运动地震计东北地区H-κ叠加

    基于混沌理论、变分模态分解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地磁变化预测方法

    于文强李厚朴刘敏宋立忠...
    9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磁变化场的非平稳性、非线性以及物理模型难以预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方法并进行了验证.首先应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对地磁台站数据进行去噪,再根据地磁变化的混沌特性引入混沌理论对样本集进行优化,最终以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地磁变化并对改进前后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优化方法的预测效果较稳定,平均绝对误差小于2 nT,相关指数R2超过0.8,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拟合度较高,有效预测时长可达2.5天,且在中国大陆的泛用性较好.

    变分模态分解混沌理论长短期记忆地磁变化

    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及其在地电场观测中的实际应用

    张宇王兰炜胡哲张兴国...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地震地电场观测时的漏电干扰问题会影响到观测质量和地震监测效能.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地表点源对地电场观测影响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点源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幅度,然后求解干扰源相对于中心电极的位置.将定位方法应用于高邮地震台和汉王地震台实际干扰源排查工作中,定位结果与实际干扰源位置基本一致,测区外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测区内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0 m,并对影响计算误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两个台站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为地电观测实践中查找点源漏电干扰源提供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定位点源干扰源位置,提高干扰排查效率.

    地电场观测漏电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

    基于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在中国区域特征分析与研究

    张秀玲赵旭东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最新的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3),计算了2015—2020年中国区域地磁场模型七要素长期变化速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计算我国28个地磁台的IGRF13模型值与实际地磁场的长期变化速率、差值及均方误差,结果显示:IGRF13模型所显示的地磁场长期变化与我国区域地磁场实际观测变化基本一致,但在局部区域也存在差异,IGRF13模型能够体现中国区域地磁场的特征.应用IGRF13模型数据时需要考虑局部区域与台站实际观测数据的误差.

    地磁参考场模型等变线平均年变率长期变化速率均方根误差

    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建筑群震害评估方法

    刘中宪孟思博张妤乔云帆...
    129-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大量城镇位于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具有显著的幅值放大和持时增长效应,同时沉积盆地与建筑群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将导致地震动空间重分布.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建筑群震害评估方法:首先,以剪切层模型、弯剪耦合模型等简化力学模型模拟建筑结构,计算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获得建筑群的基础顶面地震动;然后,基于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典型单体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最后,结合所求建筑群基础顶面地震动、易损性曲线进行建筑群震害评估.结果表明:采用简化力学模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模拟建筑结构时,上部建筑对基础顶面地震动的影响具有等效性,因此所建方法适用于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建筑群震害评估;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主要导致盆地内地表地震动峰值降低,但局部位置会在盆地效应基础上产生附加放大效应;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导致不同地表点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峰值相差3倍,同时放大邻近建筑出现相同等级震害的概率差异,所分析算例中,在是否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邻近四栋相同框架结构发生中等损坏的概率范围分别为66%—92%和87%—93%,此结果与实际震害中建筑结构交替破坏的现象一致.

    盆地效应场地-城市相互作用易损性震害评估

    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极震区地形效应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张立宝傅磊周正华林国良...
    14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微观震中秀岭村进行的震害调查,利用流动观测地形台阵观测资料,分析了地形效应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地震波垂直山脉走向入射,陡坡会放大地震波的高频部分,且不同高程处,山脉垂向低频差异较大,山脉走向低频差异较小.利用谱衰减法计算高频衰减参数的场地影响项κ0,分析了水平和竖向分量的κ0与场地软弱程度和卓越频率的相关性,其结果表明,在小尺度范围内,水平分量和竖向分量的κ0均具有较强的空间不均匀性.

    震害现象高频衰减参数场地效应地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