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运泰

双月刊

0253-3782

dzxb79@126.com

010-68729330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北京8116信箱)

地震学报/Journal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地震学报》简介《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该刊名誉主编为秦馨菱院士, 主编为陈运泰院士。 《地震学报》分中、英文版。中文版自1979年创刊(季刊), 英文版于1988年创刊(季刊)。中、 英文版内容一一对应。 并于1994年同步出版、发行。 从1997年起《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改为双月刊。 《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除印刷版外,还统一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及中国期刊网(CJN), 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该刊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 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 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 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 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类的重要核心期刊。在1992年第一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比全优奖, 并获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 在1996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再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一等奖, 并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和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 1999年《地震学报》获中国期刊提名奖。2001年《地震学报》被选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奖期刊。《地震学报》已被下列国外重要文摘或数据库收录: (1) 工程文摘(EI)(2) 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3) 英国科学文摘(SA)(4) 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CBSTJ)(5) 美国地质文摘(GeoRef)(6) 荷兰地球物理文摘(Elsevier Geo Abstracts) 2002-04-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MS6.0震群序列时空演化特征

    宫悦龙锋赵敏杨鹏...
    173-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 年 6 月 10 日马尔康MS6.0 震群序列发生在松岗断裂与龙日坝断裂交会处,呈震群型活动特征.本文以四川地震台网目录为基础,对马尔康地震序列的参数特征开展研究,取该序列三次MS5.0 地震之后各一个小时,作为Ⅰ,Ⅱ,Ⅲ共计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较大地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为增大研究所需的地震样本量,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法进行微小地震识别,以补充完备目录,并利用识别的地震目录及台网目录分别计算马尔康MS6.0 地震序列的b值、p值等参数.计算结果显示,相比于第Ⅱ和Ⅲ阶段,第Ⅰ阶段具有显著的低b值(0.59),随着时间的推移,序列b值逐渐上升,后两个阶段分别为 0.84 和 0.86.第Ⅰ阶段低b值的结果反映了此阶段孕震区应力水平较高.另外,第Ⅰ阶段序列的p值为 0.76,明显低于后两个阶段的 1.81 和1.64,反映出第Ⅰ阶段序列频次衰减速度较慢,应力释放不充分,而后两个阶段刚好相反,表明不同阶段序列的时间演化特征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认为,MS5.8 地震是MS6.0 地震的前震.序列西支与东支的参数计算结果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可能与MS5.8前震序列发生在西支有关.

    马尔康MS6.0震群松岗断裂序列参数前震

    维西—乔后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震群和前震序列活动特征

    王光明欧阳鑫刘自凤彭关灵...
    19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云南地震台网 2009-2021 年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基于P波初动极性和S/P振幅比的HASH方法和最大似然法等,获取了维西—乔后断裂带及附近地区ML≥4.0 震群和前震序列精确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视应力和b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对比分析了维西—乔后断裂带及其周边震群及前震序列的活动特征.结果显示:除前震序列频次呈现出反大森定律外,前震序列与普通震群在空间分布、震源机制一致性、视应力和b值等单一参数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前震序列同时具备震中优势分布方向与区域主要构造展布方向一致、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低b值等特征,建议综合使用时空演化特征、震群参数识别前震序列.

    前震序列震群重定位震源机制一致性b值

    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可预测性的影响

    田唯熙张永仙张盛峰张小涛...
    208-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 1970 年以来的全国MS≥3.0 地震目录,采用 5 年尺度的"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以及 1 年尺度的滑动时间步长,以南北地震带 2016 年以来发生的MS≥6.0 地震的回溯性预测检验为例,研究了不同空间范围的选取对PI方法地震预测效能的影响.地震预测效能检验采用R值评分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检验方法.结果显示:① 在其它计算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域选取对PI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②利用R值评分和ROC检验方法对不同研究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时,区域内部地震活动性差异小的区域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地震活动性高的区域内发生的地震更容易被预测,推测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出现的异常更显著,而算法里的归一化过程会抑制地震活动性较低区域出现的异常,从而造成漏报;③对于具体的目标地震,震中附近的PI热点图像会经历演化,因此利用PI方法向前预测时要结合多个时间窗口进行综合预测;④不同于其它天然构造地震的热点演化趋势,2019 年四川长宁MS6.0 地震和 2021 年四川泸县MS6.0 地震震中附近热点反复出现、消失,可能与人工活动有关;⑤滇西南地区、海原断裂中东部附近、小江断裂中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南部和小江断裂东北部地区存在持续出现的PI热点,这些区域为值得关注的MS≥6.0地震发震区域.

    图像信息(PI)法南北地震带地震可预测性强震预测R值评分ROC检验

    中国大陆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增强统计特征分析

    呼楠石富强季灵运刘洁...
    226-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7 年)对 1966 年以来中国大陆东部MS>6.0、西部MS>7.0 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现象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总结不同活动构造地块周缘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 我国大陆大震前普遍存在地震活动增强现象,33 个震例中有 21 个震例存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占比达 64%;②西部地区大多数震例的地震活动增强空间范围表现为中间尺度或构造尺度,且主震震级越大,越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增强;③ 西部地区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增强的概率高于东部地区,前兆地震活动增强的平均震级较大,发生大震(M>7.0)的概率增大;④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增强的时间尺度与震级成正比,而东部地区随着震级增大,更可能出现中期到中短期的地震活动增强异常;⑤多数西部地区震例在震前出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增强叠加的现象;⑥川滇菱形地块的强震前均出现了中长期尺度的地震条带交会现象、不同空间尺度的地震空区以及中短期尺度的中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并且对大震地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巴颜喀拉东边界与北、西及南边界大震前存在显著的不同地震活动增强特征,震前未出现中强地震围空的现象.

    前兆地震活动增强统计特征活动地块地震前兆模型

    云南地区强震的超长时间平静异常及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苏有锦孙楠赵小艳贺素歌...
    24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1996 年丽江MS7.0 地震发生后至 2023 年 8 月,云南地区M≥6.7 和M≥7.0 地震出现了长达 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区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1887 年以来,云南地区 5 次M≥7.0 地震平静期内其周边地震活动环境有很大差异性:第Ⅰ,第Ⅱ和第Ⅴ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 地震活跃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但青藏高原活跃),第Ⅲ和第Ⅳ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 地震平静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青藏高原也平静).当前云南地区处于 27.55 a超长时间平静期(即第Ⅴ平静期),其所处的周边地震活动环境与第Ⅰ和第Ⅱ平静期相似,据此推断,其后续地震趋势可能也与第Ⅰ和第Ⅱ活跃期相似,处于相对弱的活跃期.同时,未来较长时间青藏高原可能仍将处于M≥7.0 地震活跃时段;2022 年泸定MS6.8 地震后,川滇地块可能会进入M≥6.7地震活跃时段.

    云南地区强震平静青藏高原川滇地块强震活动状态

    基于地震活动图像的机器学习地震预测方法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尹晓菲李文军许英才张晓东...
    25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开展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华北地区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根据华北地区M≥5.0 中强震、强震及大震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采用 1970 年以来华北地区M≥5.0 中强震、强震及大震震前大量不同时窗长的ML≥3.0 地震活动图像作为输入数据集,提出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并进行了震例回溯.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选取"未拓展图像数据集"和"含拓展图像数据集"对华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进行预测对比,结果显示,数据集样本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地震预测模型的精度,其中"含拓展图像数据集"预测地震的准确率可达 77%;对于华北地区无震区、少震区的M≥5.0 地震,可采用非 1 年窗长的较大时间间隔(3 年、7 年以上)的ML≥3.0 地震活动图像验证.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图像机器学习地震预测

    全球火山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

    石富强王芃杨晨艺王光明...
    273-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史密森学会火山目录分析了全球火山活动的时空特征,并结合中国地震台网目录讨论了火山活动对全球和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① 全球火山活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百年周期特征,且百年周期内火山活动和M≥8.0 大震之间存在着频次准同步和能量互补现象;② 中国大陆 1955 年前后强震活动状态的变化可能与同期全球火山活动状态变化密切相关,且二者可能受控于百年周期内地球内部能量积累与释放的状态变化;③2022 年汤加火山的剧烈喷发意味着地球内部能量仍在持续释放.结合全球M8 地震和中国大陆M7 浅源地震的活动特征,认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及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状态可能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相似.

    火山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地震趋势全球和中国大陆

    断层虚位错模式揭示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

    李新艳解滔曾宪伟卫定军...
    29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 2022 年 1 月 8 日青海门源MS6.9 地震震中 400 km范围内四个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观测精度高、具有稳态年变、震前无显著干扰的地电阻率 观测数据,结合ERA5 同化数据集中的ρs多层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在利用多项式拟合获取各台站(或测道)地电阻率正常年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门源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结果显示:金银滩台EW测道、武威台NS测道和山丹台EW测道、N45°W测道震前存在超阈值的异常变化,并呈现各向异性特征.基于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孕震过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金银滩台震前处于压缩区并受到NNE方向的挤压,与主压应变近似正交的EW测道于震前 10 个月出现负异常;同样位于压缩区的武威台,受到了ENE向的挤压,NS测道的地电阻率在孕震早期(震前 13 个月)以负异常为主,孕震中晚期(震前 3 个月)出现了正异常;山丹台,位于膨胀区,受到近似NS向的拉张,与主张应变平行的NS测道未发现异常,但EW测道震前一年地电阻率出现正异常,N45°W测道的地电阻率也在震前半年左右出现超阈值并呈正异常.此外,金银滩台、山丹台和武威台距离门源地震震中的距离分别为 92 km,113 km和 139 km,相应的地电阻率异常最大变化幅值分别为-3.0σ,2.2σ和-2.1σ.此外,门源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岩石实验结果及理论模型一致,也符合震源区应力应变积累程度较高、向外围方向逐渐衰减的分布特征.由此推断,2022 年门源MS6.9 地震前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可能与区域介质变形及应力变化有关.

    地电阻率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虚位错模式年变化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机理分析

    杨晨艺石富强季灵运杨宜海...
    307-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甘东南地区 2013 年岷县漳县MS6.6 地震和 2017 年九寨沟MS7.0 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分比、异常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异常的空间分布和机理进行分析,讨论了活动构造对异常分布的影响、异常强度与震源机制及断层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3 年岷县漳县MS6.6 地震比 2017 年九寨沟MS7.0 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百分比高,两次地震的震前电磁异常和跨断层水准测量异常均较为显著,而流体异常不明显;②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与活动构造相关,2013 年岷县漳县MS6.6 地震震前异常主要集中在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和六盘山—海原断裂带,2017 年九寨沟MS7.0 地震震前异常则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和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③两次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均与GNSS速度场分布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安德森断层应力模式解释了 2013 年岷县漳县MS6.6 地震(逆冲型)比 2017 年九寨沟MS7.0 地震(走滑型)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应力积累,因此 2013 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虽然震级较小但震前异常更显著.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观测异常地震预测

    基于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的神经网络地震活动性预测分析

    于紫凝李海峰景锡龙池成全...
    327-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利用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独有的自洽特性,构建震前应变特征数据集;之后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框架,设计地震震级与方位的预测模型;然后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1 分数,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与修正;最后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永胜、昭通、姑咱及腾冲四个台站的钻孔应变特征分别进行训练与验证,并讨论了不同特征窗长对预测效果的影响.训练完成后的模型效果在测试集上均表现优异,四个台站对震级和方位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可达85%和 80%左右,说明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特征与地震的发生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地震前兆特征进行挖掘具有很大研究潜力,本文提出的预测策略也为未来短临地震的精确预测研究打下基础.

    四分量钻孔应变卷积神经网络震级预测方位预测地震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