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运泰

双月刊

0253-3782

dzxb79@126.com

010-68729330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北京8116信箱)

地震学报/Journal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地震学报》简介《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该刊名誉主编为秦馨菱院士, 主编为陈运泰院士。 《地震学报》分中、英文版。中文版自1979年创刊(季刊), 英文版于1988年创刊(季刊)。中、 英文版内容一一对应。 并于1994年同步出版、发行。 从1997年起《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改为双月刊。 《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除印刷版外,还统一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及中国期刊网(CJN), 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该刊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 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 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 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 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类的重要核心期刊。在1992年第一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比全优奖, 并获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 在1996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再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一等奖, 并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和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 1999年《地震学报》获中国期刊提名奖。2001年《地震学报》被选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奖期刊。《地震学报》已被下列国外重要文摘或数据库收录: (1) 工程文摘(EI)(2) 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3) 英国科学文摘(SA)(4) 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CBSTJ)(5) 美国地质文摘(GeoRef)(6) 荷兰地球物理文摘(Elsevier Geo Abstracts) 2002-04-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现状与展望

    牛凤桂张贝陈石
    353-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科学是一门数据密集型学科,而知识图谱则被认为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地球科学领域庞大数据的一种有效方式.相对于通用大模型技术的发展,知识图谱能提供更为准确的知识,增强生成式大模型结果的智能性和可靠性.本文首先阐释了知识图谱的相关概念和构建方法;然后,对在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顶层本体基本形式化本体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简单总结了地球科学领域已经建成的知识图谱,并着重论述了地球科学领域的地质学核心本体和地质科学本体,以及两者的异同;最后,介绍了与地球科学知识图谱构建相关的深时数字地球计划等国际地学数据科学计划,并对未来地学知识图谱发展和地震科学知识图谱构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知识图谱本体构建地球科学地质本体

    鲁东—黄海地块西部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及周边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

    黎明晓刘杰薛艳姜祥华...
    377-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东—黄海地块西部为华北地块东侧的次级地块,其地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周期特征,地块内部的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周边大震对该地区的影响对研究该地区地震活动状态有重要意义.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定量计算了鲁东—黄海地块西部历史地震的活动周期,并结合中强地震活动的定性分析、时空演化、能量释放及周边大震等资料,探讨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①鲁东—黄海地块西部M5.0 以上地震活动存在着 60.6-78.6 a的长周期,该周期反映了地震活跃—平静的韵律特征,据此M≥5.0 地震可划分为活跃时段Ⅰ(1844-1879 年)、活跃时段Ⅱ(1905-1949 年)和活跃时段Ⅲ(1974 年至今).1997 年以来,该地区处于活跃时段末期的弱释放阶段;②在三个活跃时段,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不同,活跃时段Ⅰ,Ⅱ以海域地震活动为主,并且地震活动水平海域强、陆域弱.活跃时段Ⅲ陆域、海域均有M≥6.0 地震活动;③ 1815 年以来,鲁东—黄海地块西部M≥5.0 地震与华北M≥6.0 地震活动大致同步,当鲁东—黄海地块西部中强地震恰好处于较强活跃时段时,华北地块M6.0 地震显著平静后,M≥6.0 地震先从鲁东—黄海地块西部开始活动,然后向华北地块中西部地区活动;④当太平洋板块西侧的俯冲带上MW≥5.0 中深源地震活跃,并发生MW≥7.0 地震时,鲁东—黄海地块西部易于发生MS≥6.0 地震,这可能是太平洋板块西侧深部俯冲构造动力作用增强导致的结果.

    鲁东—黄海地块地震活动Morlet小波变换地震周期特征

    水力压裂延迟活化断层的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以加拿大福克斯溪地区诱发地震为例

    冷虹胡隽
    394-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拿大西部盆地的福克斯溪(Fox Creek)页岩气开采区自压裂开采以来,地震频度急剧增加,引发工业界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一些典型诱发地震案例的断层活化动力学机制尚未完全厘清.本文以 2014 年初福克斯溪地区Duvernay地层附近发生的地震群及构造为研究对象,开展地下断层受流体扰动而活化的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文中重点讨论的 1 号平台附近发生的诱发地震主要沿着两个较为清晰的发震断层发生,最大震级MW3.9 事件发生于压裂井下方约1km处的结晶基底内,并具有典型的延迟触发特点.本文就上述断层的滞后活化现象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PKN裂缝扩展模型计算并验证注入流体的应力扰动输入项,根据地震数据识别出断层的具体位置,结合地层和构造信息建立二维地质模型;然后,耦合固体力学、流体渗流定律和断层活化理论搭建多孔弹性介质内的断层活化数值仿真模型;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水力压裂活化断层的全过程,通过计算库仑应力改变量(ΔCFS)的值来观测断层活化前后的流固耦合场和应力应变场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 5 天注水和 15 天扩散的流体作用,西断层附近的ΔCFS持续增加,验证西断层延迟活化的主要成因是流体逐渐扩散累积到结晶基底并改变了其应力状态.此外,模拟结果表明东断层的存在使得西断层更容易活化.断层位错产生的正ΔCFS区域与诱发地震发生位置高度吻合.本文的数值模拟研究重现了水力压裂活化断层的物理过程,相关机制的正演分析若能事先开展,将可能为地震危害性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断层延迟活化库仑应力水力压裂诱发地震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远震P波数据重建研究

    杨歧焱吴庆举魏亚杰曹静杰...
    413-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地震观测数据重建方法用于天然远震事件的P波到时处理之中,基于曲波(curvelet)变换,建立基于L1 范数的正则化反演模型,并采用迭代收缩阈值算法(ISTA)求解该模型.针对在内蒙古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对其进行稀疏采样,采用稀疏反演重建方法对欠采样数据进行重建,并拾取重建数据的P波到时,之后开展远震P波层析成像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远震天然地震观测数据在曲波变换中表现出稀疏性,可利用压缩感知方法实现远震P波数据的完备化处理.基于内蒙古流动地震台阵数据三维P波成像也表明,基于压缩感知的数据重建技术可以提高地震层析成像的分辨率,且压缩感知采集技术在天然地震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压缩感知曲波变换远震P波数据重建L1范数

    1999年台湾集集MW7.6地震跨断层场地相对运动

    徐龙军吕淼张恒于越...
    425-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近断层地震动准确的残余位移信息,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网格搜索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首先基于 1999 年我国台湾MW7.6 集集地震强震动数据,探讨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位移特征,然后通过地震动时程初始时刻的校正获得了集集地震多组上、下盘台站之间的相对运动时程数据,分析了分别靠近断层上、下盘场地之间相对运动的位移时程特征.结果显示:近断层地震动的滑冲效应显著,断层的平均滑冲速度可高达 1.4 m/s;断层两盘间的相对运动类似于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征,且幅值更大;近断层的残余位移约是断层两盘间最大相对位移的80%.

    1999年集集MW7.6地震近断层地震动跨断层场地相对运动断层作用

    中国青藏高原M≥6.0地震的辐射能量测定

    孔韩东刘瑞丰边银菊刘伟...
    442-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 1990 年以来M≥6.0 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并初步分析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该软件测定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 34 例浅源地震所得的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在一般情况下,地震的矩震级MW与能量震级Me并不相等,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地震动效应,不仅需要考虑地震断层错动的静态特征,还需要考虑震源的动态特性.因此,在表示震源特性时,矩震级MW和能量震级Me各有特点,优势互补.②改则地震和尼玛地震的能量震级分别为 6.47 和 6.00,地震辐射能量分别为 1.26×1014 J和0.25×1014 J.两次震源位置相近、矩震级相同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 5 倍之多.为了探究改则地震与尼玛地震能量释放差异的原因,我们通过S变换对两次地震的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动态过程的不同导致了地震辐射能量释放过程的差异.因此能量震级和地震辐射能量等动态震源参数比矩震级更适合描述震源的动态过程和地震的潜在破坏性.③ 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平均能矩比为1.9×10-5,是全球浅源地震平均能矩比的 1.6 倍.能矩比的大小与震源机制有关,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④ 中国青藏高原浅源地震的能矩比分布存在区域特征,东部和西部平均能矩比分别为 2.25×10-5 和 1.62×10-5,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能矩比的区域性差异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地震辐射能量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状态.同一区域内地震的能矩比也存在差别,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矩比范围为 5.03×10-6-4.80×10-5,反映了不同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存在差异.因此,为全面反映地震的震源特性有必要进行能量震级和矩震级的联合测定.

    中国青藏高原地震辐射能量能量震级能矩比矩震级动态震源参数

    基于拟合椭圆的等震线长短轴测量方法

    刘振彪俞言祥肖亮吴清...
    458-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拟合椭圆算法用于测量等震线长短轴,即将等震线测量的模式和直接测量算法的概念以约束的形式加入拟合椭圆算法,并使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椭圆系数,在与传统等震线测量方法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减少了直接测量方法的主观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拟合椭圆算法的适用性和鲁棒性,将等震线长短轴的测量结果与前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拟合椭圆算法的适用性较好,可用于等震线的拟合;拟合椭圆算法的鲁棒性较好,计算结果较为稳定;对于未闭合且形状复杂的等震线,计算结果相对离散,要单独验证结果是否合理;利用拟合椭圆算法得到的等震线长短轴结果与前人的结果较为一致,可用于建立烈度衰减关系.

    等震线长短轴测量方法拟合椭圆算法最小二乘拟合算法测试

    基于机器学习的厚覆盖土层建筑场地类别评价

    王喆恺谭慧明高志兵
    477-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因测量等误差对等效剪切波速计算的影响而造成的场地类别容易因单个因素稍有变化即发生的类别改变问题,从江苏省盐城地区收集了大量厚覆盖土层情况下的标准贯入值、深度、剪切波速等相关现场试验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训练建模,研究多特征值模型解决厚覆盖土层情况下场地分类问题的能力.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分类精度在加入"等效变异系数"后可达 97.7%,且其泛化能力以及对样本总体的判断能力均优于支持向量机模型,该模型为厚覆盖土层建筑场地类别的判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将二次判断结果与勘探报告结果对比,结果证明该随机森林模型可用于场地分类变化问题的二次判断,为避免工程现场在类似情况下出现过于保守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筑场地分类

    内蒙古地区强震动台站背景噪声与数据质量分析

    安全韩晓明包文超翟浩...
    490-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了内蒙古地区 193 个强震动台站 2022 年连续观测数据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通过绘制不同时空、不同加速度计、不同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和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图及背景噪声速度均方根值分布图,评估了该区强震动台站的背景噪声变化特征,对出现的功率谱密度异常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强震动台站数据异常检测及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加速度计、不同时空强震动台站的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昼夜差异主要体现在 1Hz以上频段,且不同区域的昼夜差异变化较大;QA-2g型、JS-A2 型和TDA-33M型三种加速度计在 2s频点的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随区域和三分向变化较小;从强震动台站 2s频点背景噪声的监控能得到可靠的观测数据异常,数据异常主要由加速度计零点漂移大、加速度计故障、脉冲干扰、系统参数有误造成,建议优化站点观测环境,进一步规范仪器安装、调试及JOPENS系统的参数配置和审核.

    强震动台站功率谱密度(PSD)值速度均方根数据质量加速度计

    冷竹关沟高陡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

    唐涛王运生吴昊宸刘世成...
    502-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泸定县冷竹关沟两岸属于高陡斜坡,距 2022 年 5 月 20 日汉源MS4.8 地震震中52 km.基于冷竹关沟监测剖面上安置的 4 台强震仪对汉源MS4.8 地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高陡斜坡上的地震波响应规律,并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结果显示:①斜坡对此次地震的地震波放大效应在水平南北向最为显著,右岸半岛状山梁处的放大作用强于左岸浑厚山体,且随着高程的增加场地的放大作用逐渐增大;② 斜坡右岸的地震动卓越频率为 2-6 Hz,左岸主要分布在 7-13 Hz,冷竹关沟高陡斜坡的地震动卓越频率在半岛状山梁部位以特低频为主,在浑厚山体斜坡以中低频为主,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中,斜坡更容易与卓越频率在此范围内的地震动记录发生共振作用,以致坡体地震动响应强烈;③冷竹关沟高陡斜坡存在地震波背坡效应,同时该处斜坡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还受到微地形的控制,地震波在右岸坡顶凸起地形处能量最为强烈,右岸斜坡坡顶在地震波经过时更容易发生崩塌等次生灾害.

    汉源MS4.8地震冷竹关沟放大效应斜坡地震动深切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