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运泰

双月刊

0253-3782

dzxb79@126.com

010-68729330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北京8116信箱)

地震学报/Journal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地震学报》简介《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该刊名誉主编为秦馨菱院士, 主编为陈运泰院士。 《地震学报》分中、英文版。中文版自1979年创刊(季刊), 英文版于1988年创刊(季刊)。中、 英文版内容一一对应。 并于1994年同步出版、发行。 从1997年起《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改为双月刊。 《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除印刷版外,还统一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及中国期刊网(CJN), 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该刊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 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 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 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 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类的重要核心期刊。在1992年第一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比全优奖, 并获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 在1996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再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一等奖, 并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和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 1999年《地震学报》获中国期刊提名奖。2001年《地震学报》被选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奖期刊。《地震学报》已被下列国外重要文摘或数据库收录: (1) 工程文摘(EI)(2) 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3) 英国科学文摘(SA)(4) 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CBSTJ)(5) 美国地质文摘(GeoRef)(6) 荷兰地球物理文摘(Elsevier Geo Abstracts) 2002-04-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川刨地里地震滑坡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李均益罗永红周赞南凯...
    514-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5·12"汶川地震诱发的青川县刨地里滑坡为例,现场调查了滑坡的地质特征,并基于离散元软件(UDEC)分析了 1 号滑坡动力响应及变形破坏过程,探讨了滑坡的成因机制.现场调查表明,刨地里 1号滑坡具有近水平"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其中石坎断层穿过了滑坡后缘;滑坡堆积体的岩性分带特征表明,刨地里 1 号滑坡下部千枚岩先于上部硅质岩被破坏,且破坏时间早于 2 号和 3 号滑坡;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在断层带附近的千枚岩内最强,其放大系数达 6.79,导致下层千枚岩首先沿陡倾面产生拉裂破坏,随后上层硅质岩体产生拉裂破坏,结果与现场调查堆积物特征较吻合;断层和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对刨地里滑坡动力响应、变形及破坏起到了控制作用.该研究可为上硬下软且含断层的地震滑坡的评价提供参考.

    "5·12"汶川地震地震滑坡上硬下软地层石坎断层成因机制

    P波入射下山体-隔震层-隧道的整体响应分析

    黄磊刘翔刘中宪段更月...
    526-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精度间接边界元方法(IBEM)开展了山体-隔震层-隧道的整体响应分析,研究了P波入射下柔性隔震层对高斯形山体内双线隧道地震动响应的减弱作用.在隔震层与围岩之间考虑了碎土的错动滑移,以模拟不完美交界面,并系统讨论了隔震层弹性模量、厚度、P波入射频率等因素对隧道地震动响应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隔震层厚度可以显著降低隧道应力,有效提升隔震效果,应力降低幅度约达 50%以上,且使得结构受力更为均匀;随着隔震层材料的弹性模量减小,隧道动应力数值明显减小,有效减少了其应力放大区的面积,从而有效避免因地震而导致的衬砌裂缝.

    间接边界元法山体地形双线衬砌隧道隔震层地震波散射

    基于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的强震台站监测能力分析

    丁莉莎谢剑波吴华灯廖一帆...
    539-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粤东密集台网的强震日常记录数据为基础,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密度函数,研究强震动台站背景噪声频谱的统计规律,建立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平均模型、最小模型以及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通过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与区域地震事件的频率-加速度幅值分布曲线互比的强震台站监测能力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台站每日背景噪声加速度有效值,并估算了强震台站记录不同震级区域地震事件的概率,来评价台站的监测能力.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分析方法是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密度分布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工程地震学中频率域去噪低端截止频率的讨论.由于仪器自噪声和环境噪声的相互作用不同而导致台站的噪声下限不同,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最小模型可以作为该台最优监测能力的估计,是强震仪及观测环境的综合指标.

    珠江三角洲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强震台站背景噪声监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