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陈毓川

月刊

0001-5717

dizhixuebao@163.com

010-68312410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学报/Journal Acta Ge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学术性刊物。刊登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等方面。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研究人员及地质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反射地震成像揭示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Moho断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程建刘志伟赵文津史大年...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深反射地震成像叠前深度偏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Moho界面南羌塘坳陷

    海南岛周邻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与差异性演化特征

    吴时国鲁向阳李刚龙根元...
    1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岛周邻发育有4个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即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珠三凹陷.根据最新的地球物理数据,重新厘定这些盆地的构造与沉积演化及其与海南岛陆上构造的关联.这些盆地发育NE和NW向断裂构造,但存在极大差异性.前者受红河哀牢山断裂构造影响,表现为张扭性的拉分盆地.而后三个盆地则总体表现为裂陷盆地,夹于江绍-博白断裂与丽水-南澳断裂南段之间.伸展始于古新世,具有四次裂陷作用,并发育NW向走滑伸展断层.晚期岩浆对沉积盆地具有一定改造作用,表现岩浆喷发、热流值高.我们厘定了这些NE向断裂在海南岛延伸,滨海断裂可能延至海南岛东南缘,并表现出明显的地震活动性,推断海南岛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南海北部陆缘演化具有一致性.

    构造演化拉分盆地裂陷盆地地层层序南海

    胶东地区玲珑双向变质核杂岩的均衡隆升:运动学涡度的指示

    吴晓冬朱光
    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胶东半岛西北部,围绕着玲珑岩基所发育的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属于独特的双向变质核杂岩.这一变质核杂岩的东、西边界上,分别发育了倾斜相背的招平与焦家伸展拆离剪切带.双向变质核杂岩的剥露是否也有均衡隆升的贡献,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次工作以采自这两条边界拆离剪切带不同部位的糜棱岩样品为分析对象,分别应用刚性残斑长短轴比值法(具体又分别使用了 Wallis投图法和刚性颗粒网格法)和石英c轴组构与主应变比值法对同一样品进行了运动学涡度测量.对于招平拆离剪切带,应用刚性残斑长短轴比值法获得的涡度值为0.57~0.73,而应用石英c轴组构与主应变比值法获得的涡度值为0.80~0.93.对于焦家剪切带,应用刚性残斑长短轴比值法获得的涡度值为0.58~0.74,而应用石英c轴组构与主应变比值法获得的涡度值为0.79~0.93.对于剪切带的同一样品,这两种测量方法给出的结果明显不同.应用刚性残斑长短轴比值法数据所获得这两条剪切带的减薄率,也明显高于应用石英c轴组构与主应变比值法数据的计算结果.理论分析与实例表明,刚性残斑长短轴比值法所获得的涡度值代表了剪切带的早期变形,而石英c轴组构与主应变比值法所得结果指示了晚期变形.由此表明,玲珑双向变质核杂岩边界拆离剪切带演化中,伴随着纯剪组分的明显降低,指示了剪切带产状的变陡,为均衡隆升的结果.均衡隆升发生在核杂岩演化的晚阶段,是早白垩世郭家岭期同构造花岗闪长岩侵位的响应.本文结果指示,双向与不对称变质核杂岩具有相似的演化规律,都经历过晚阶段均衡隆升,对中—下地壳的剥露具有重要的贡献.

    伸展拆离剪切带运动学涡度一般剪切均衡隆升玲珑双向变质核杂岩

    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应变不均一分布:来自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记录

    李沛东王勤武梅千
    50-78,中插1-中插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俯冲隧道是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的剪切带,也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深部流/熔体活动的通道.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分布广泛,变形程度差异很大,是研究大陆俯冲隧道中岩石变质-变形过程的理想地区.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中大别双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在双河地区开展了地质填图、应变分析和三维构造重建.通过将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特征与P-T-t轨迹结合,识别出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三期韧性变形.在双河北部发现了一个上盘向NW剪切的千米尺度的榴辉岩相鞘褶皱,枢纽向SE倾伏,倾伏角约20°,与榴辉岩、片岩和长英质片麻岩的拉伸线理平行,表明超高压变质岩初始折返阶段的流体活动使榴辉岩的强度显著降低,榴辉岩与围岩一起发生韧性变形.该期变形被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上盘向NW的剪切叠加,此时应变集中于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等非能干层,强度较高的榴辉岩成为构造透镜体.而绿片岩相变质阶段上盘向SE方向的剪切与早白垩世北大别花岗片麻岩穹隆的形成有关.对双河南部弱变形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揭示了757±14 Ma的原岩年龄和240~216 Ma的变质年龄,与双河北部含柯石英强变形花岗片麻岩类似,暗示其也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作用及随后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通过计算长英质片麻岩的有效黏度,发现无水碱长花岗片麻岩的有效黏度高于黑云斜长片麻岩,折返阶段的流体活动使超高压变质岩的强度显著降低,当局部的流体活动不足以弱化碱长花岗岩体时,应变集中于黑云斜长片麻岩.因此,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应变分布受矿物组成、流体活动和岩体规模的共同影响.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俯冲隧道鞘褶皱有效黏度流体活动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碎屑锆石U-Pb测年及盆山耦合探讨

    曾旭付锁堂王波龙国徽...
    79-95,中插10-中插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被祁连山、阿尔金山及昆仑山所环绕,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E32)地层独特的岩性和沉积格局指示了复杂盆山体系和源区多样成因.本文选取了盆地内部不同构造带5 口钻井下干柴沟组的中粗砂岩样品,利用碎屑锆石U-Pb定年等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进行了构造、物源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祁连山前的XX-1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692~156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48 Ma和249 Ma,L6-1井样品锆石年龄介于2693~220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99 Ma和415 Ma;位于盆地西部沉降中心内部的YIT-1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796~266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23 Ma和255 Ma;阿尔金山前的N-105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481~242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22 Ma和259 Ma,N-109井样品锆石年龄介于2638~228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44 Ma和246 Ma.通过与主要源区年龄对比可知,盆地不同构造带下干柴沟组的物源差异较大,靠近祁连山前的XX-1井、L6-1井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祁连山内部;位于阿尔金山前相邻的N-105、N-109井物源主体来自于阿尔金山内部,但N-109井存在祁连山物源贡献;柴西坳陷内部YIT-1井物源受祁连山及东昆仑共同控制.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在古近纪已大规模隆升,并且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为柴达木盆地持续提供物源;阿尔金山及昆仑山在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已经形成雏形,但并未大规模隆升,造成了山前带复杂的物源体系.

    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分析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基性麻粒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吴双鹏张泽明田作林芦维瑞...
    9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存在典型的泥质、长英质和基性高压麻粒岩.但是,高压麻粒岩在南迦巴瓦杂岩中的分布范围、变质条件和变质时间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变化并不明确.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西南部巴嘎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巴嘎高压基性麻粒岩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组成,石榴子石变斑晶发育生长成分环带.识别出三期矿物组合:进变质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及其矿物包裹体,包括石榴子石、石英、榍石和磷灰石;峰期矿物组合M2为变斑晶石榴子石边部和基质矿物,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金红石+熔体;退变质矿物组合M3呈冠状体或基质产出,其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单斜辉石+黑云母+石英+榍石.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约为1.5 GPa和915 ℃,具有顺时针P-T轨迹,退变质的早期和晚期分别为近等温降压和降温降压过程.高压基性麻粒岩在峰期条件下发生了明显的部分熔融,含~26%(体积)的熔体,其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很可能发生在26~14 Ma.本文和研究区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的高压麻粒岩广泛分布,从东北部的加拉、直白和派乡延伸到西南部的巴嘎沟,形成了一条长度超过80 km的高压麻粒岩带.整个带中的高压麻粒岩具有类似的变质条件和持续时间,是印度大陆地壳平缓俯冲并经历了高温和高压变质与部分熔融的产物,构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加厚下地壳.大量高压麻粒岩强烈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可能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提供了源区.

    高压基性麻粒岩P-T-t轨迹部分熔融南迦巴瓦杂岩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古亚洲洋东段构造演化的制约

    靳胜凯刘博马明殷嘉乐...
    116-137,中插20-中插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5个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研究的岩体主要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八音察汗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6±1 Ma),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白音特拉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70±1 Ma),为地壳加厚作用下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毛忽庆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1 Ma),为Ⅰ型花岗岩;张万良岩体与康家地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三叠世(248±1 Ma)和晚三叠世(229士 1 Ma),两者均为A型花岗岩.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研究区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俯冲-同碰撞、持续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4个阶段,古亚洲洋东段在研究区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二叠世晚期.

    古亚洲洋花岗质岩石锆石U-Pb年代学Sr-Nd-Hf同位素内蒙古化德地区

    论变质重结晶作用对晶质菱镁矿矿床成矿的贡献

    胡古月王登红郑军余旭辉...
    138-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晶质菱镁矿矿床赋存于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富镁碳酸盐经后期变质重结晶的产物,属沉积-变质型矿床.本次研究将中国境内的晶质菱镁矿矿床按变质重结晶程度分为三类(高、中和低),并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①产于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中的菱镁矿矿床经历低程度变质重结晶作用(绿片岩相),矿石结晶度差,品位相对较低(44.98%~47.35%),且保留有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13CV-PDB:-0.4‰~+0.3‰);②大型(>5000万t)优质(MgO>46%)晶质菱镁矿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海相碳酸盐岩中,矿体后期经历中等程度变质重结晶作用(中—低角闪岩相),矿石发生中等程度的重结晶作用,继承了海相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13CV-PDB:-1.9‰~+1.7‰);③经历高角闪岩相(高级)变质作用的菱镁矿矿床矿石结晶程度最优,但强烈的变质作用引发外源含硅热液流体加入而发生蛇纹石化作用,矿石品位低(MgO=44.42%~45.55%),具有较高的TFeO、Mn和Ti含量,整体亦显示较低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V-PDB:-4.1‰~-3.5‰).因此,沉积-变质型菱镁矿矿体的镁质富集可能发生在海相沉积成岩期,后期变质作用引发富镁碳酸盐矿物重结晶作用,镁质碳酸盐和钙质碳酸盐矿物进一步发生近原地分离重结晶作用,形成晶质菱镁矿矿体和富镁白云石夹石,但过高(高角闪岩相及以上)或过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可能均不利于形成大型优质晶质菱镁矿矿床.

    富镁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变质型菱镁矿矿床变质重结晶晶质菱镁矿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矽卡岩矿床钴赋存状态及富集特征

    王硕许源单鹏飞斯郎旺堆...
    16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钴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矽卡岩型矿床中的钴是我国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钴常作为伴生组分出现在矽卡岩矿床中,部分矿床中伴生的钴资源量可达大型规模.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分布众多矽卡岩型矿床,但对其中钴的富集特征和赋存状态尚缺乏系统认识和深入研究.本文对冈底斯东段的甲玛、龙马拉、春哲、知不拉、蒙亚啊、努日、邦浦、浦桑果、亚圭拉矽卡岩型矿床,以及冈底斯西段的帮布勒和查个勒等矽卡岩型矿床进行调查.通过手持X射线荧光分析、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对上述矽卡岩型矿床中代表性矿石钴的富集特征及赋存状态进行研究.手持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显示冈底斯东段的矿床均不同程度存在钴的富集,其中甲玛、知不拉、浦桑果和春哲矿床中矿石的平均钴含量可分别达853× 10-6、410 × 10-6、460 × 10-6和898× 10-6;西段的帮布勒和查个勒矽卡岩型矿床中矿石钴含量基本低于检出限(<3×10-6).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钴元素在甲玛矿床中主要以辉砷钴矿的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在浦桑果矿床中主要以辉砷钴矿和硫铜钴矿的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在知不拉矿床中主要以硫镍钴矿的独立矿物形式存在;而在东段其他矽卡岩型矿床中缺乏独立钴矿物,钴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分布在黄铁矿、斑铜矿、黄铜矿、闪锌矿、黝铜矿、碲银矿中.综上所述,冈底斯东段矽卡岩型矿床钴的富集程度明显优于冈底斯西段矽卡岩型矿床,表明冈底斯东段比西段更具钴富集潜力,冈底斯东段矽卡岩富钴的特征空间上大致受控于深部岩石圈结构,其成因可能与东段存在更多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此外,矿质沉淀不排除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本次研究对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矽卡岩型矿床钴的富集特征、成矿机理及后续勘探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冈底斯成矿带矽卡岩矿床富集特征赋存状态

    锆石氧逸度对相山地区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母岩判别的指示意义

    降珂楠骆金诚钟福军刘国奇...
    181-199,中插28-中插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华南广泛分布火山-侵入杂岩体,其中个别岩体中伴有火山岩型铀矿床的产出,因此如何区分含铀矿与不含铀矿岩体成为矿床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相山地区含铀火山-侵入岩以及周边不含铀矿侵入岩为例,开展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显示含矿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33.7±1.6 Ma(云际),含矿碎斑熔岩的形成年龄为132.8±1.5 Ma(邹家山),不含矿花岗斑岩的年龄为134.9±1.3 Ma(七琴)和133.3±1.3 Ma(桃溪),其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含矿与不含矿岩体的锆石Ce4+/Ce3+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邹家山22.12~68.75(平均值为45.61),云际19.02~43.48(平均值为27.64),七琴7.99~22.03(平均值为15.63),桃溪9.70~22.40(平均值为16.19).锆石Ti含量温度计结果显示含矿岩体锆石的结晶温度比不含矿岩体的锆石结晶温度相对更高.结合晶格应变模型和锆石Ti温度计,获得前者的绝对氧逸度亦高于后者.本研究发现相山地区含矿火山-侵入岩体中锆石的Ce4+/Ce3+比值普遍大于22,笔者提出锆石氧逸度可以作为判别火山-侵入岩体是否含矿的一个可能指标.此外,含矿与不含矿岩体中全岩铀含量的高低与氧逸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我们推断含矿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可能指示了其岩体母岩浆相应地具有更高的铀含量.综合前人的研究资料,笔者发现含铀岩体的氧逸度明显低于斑岩型铜-钼矿,但与花岗岩型钨矿以及火山岩型银-铅-锌矿类似.因此,氧逸度的相对高低对铜-钼、钨-钼、铀及银-铅-锌赋矿岩体的差异性成矿有明显制约作用,可能还间接反映了地幔物质贡献比例的多少.

    氧逸度锆石微量元素相山铀矿控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