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陈毓川

月刊

0001-5717

dizhixuebao@163.com

010-68312410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学报/Journal Acta Ge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学术性刊物。刊登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等方面。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研究人员及地质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延安组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何发岐张森姜志超杨兵...
    200-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恢复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早—中侏罗世古气候,重建古环境,对宁东2井进行孢粉分析和黏土矿物测试,建立孢粉组合、孢粉谱.延安组下部为Inaperturopollenites-Psophosphaera-Protopinus组合,地质年代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晚期;延安组上部为Cyathidites-Deltoidospora-Cycadopites组合,地质年代为中侏罗世早期,下/中侏罗统界线位于钻孔2144.5~2153.0 m之间.据孢粉谱建立的古气候和古植被得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晚期为暖温带半湿润型气候,植被类型为针叶林,中侏罗世早期总体为亚热带湿润型,植被面貌有早期的针阔叶混交林-草丛型向晚期的针叶林-稀草型转变.两组合总体上反映的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湿度由半湿润向湿润转变,温度由低向高转变,孢粉谱所指示的气候变化趋势与黏土矿物指标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趋势一致.气候的转变对该地区聚煤作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孢粉组合黏土矿物古气候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南部致密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对成藏的制约

    崔明明李进步李莹李义军...
    214-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密砂岩气藏是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其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致密气成藏和甜点区优选,进而制约了气田高效开发.为进一步揭示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对致密气成藏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南部山1段和盒8段致密储层为例,通过岩芯观察、扫描电镜、薄片鉴定、生产和测井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探讨沉积作用和微观孔隙演化对非均质性和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多表现为层内粒度的垂向韵律性、夹层的不均匀分布、渗透率的平面分布差异等;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影响,沉积作用控制了水动力条件、砂体展布、厚度和砂体构型,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受岩矿组构和孔隙演化影响;不同厚度和构型的复合砂体,多样的矿物组分、孔隙结构,致密气的选择性充注,共同造成了苏里格地区致密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含气性差异.复合砂体的高孔渗部位是致密气开采的甜点区,但是在优选有利区时不应只关注这些厚层的高孔渗砂体,也应关注规模小、非均质性稍强的透镜状砂体,需要充分考虑到储层非均质性对致密气成藏的影响.

    苏里格气田非均质性砂体构型复合砂体有利区优选

    西湖凹陷西次凹古近系花港组—平湖组深层油气成藏过程

    刘春锋蒋一鸣李宁郭小波...
    23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湖凹陷西次凹古近系花港组和平湖组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东海陆架盆地勘探开发新领域,受储层差异致密化影响,油气成藏机理复杂.为了厘清西次凹深层油气成藏过程,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所含油气地球化学等实验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地层埋藏史、热史等,开展了系统的储层特征、油气成藏期次、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深层(>4000 m)和平湖组储层均已致密化,溶蚀孔隙是主要的储集孔隙类型;花港组和平湖组均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早期含油包裹体较多,晚期以天然气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分别为龙井运动期和冲绳运动期,以晚期天然气成藏最为关键.包裹体中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反映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低等生物为辅,与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特征一致.冲绳运动叠加平湖组生气增压是晚期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动力,此时H10段及以上储层未致密化.根据储层致密化与成藏时序匹配关系可将西次凹M构造深层油气藏类型划分为常规型、先成藏后致密型、先致密后成藏型和边成藏边致密型4种.本文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致密砂岩气花港组平湖组成藏期次油气成藏过程西湖凹陷西次凹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武云亭凝析气田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

    屈童黄志龙李天军杨易卓...
    247-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武云亭地区烃源岩、储层、圈闭等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的总结,系统分析油气特征及来源、压力分布与断层封闭、油气充注历史及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建立武云亭凝析气田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武云亭洼广泛分布的煤系烃源岩和宁波27主洼烃源岩生烃能力强、断层和砂岩尖灭耦合形成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三角洲沉积优质储集体发育、有利的断-砂配置、盖层质量好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武云亭凝析气田形成的基础.武云亭油气田平湖组中下部成藏组合具有"武云亭洼煤系源岩供烃、源内持续弱超压充注"成藏特征;中上部成藏组合具有"武云亭洼和宁波27洼双源供烃、侧向持续强充注"成藏特征,早期双向来源原油与晚期大规模侧向来源高熟气混合形成凝析气藏.武云亭油气田总体上具有"早期油晚期气,多期成藏,连续充注"的特征,建立"多源持续强充注-断砂联控"成藏模式.

    成藏特征成藏模式平湖组武云亭凝析气田西湖凹陷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组有机质碳同位素异常成因

    何智同尹相东陈世加雷明珠...
    266-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分中国近海湖盆和大西洋裂谷盆地发现了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并伴随异常高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本文依据泥岩有机碳测试、孢粉分析、主微量元素、泥岩和原油碳同位素及饱和烃色质色谱资料,并结合现代湖泊盘星藻发育特征,从有机质来源、古环境条件和有机质保存改造三个方面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古近系文昌组碳同位素正偏移的成因机制.珠三坳陷文昌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和藻类勃发等古环境因素有关.然而,从三级层序尺度看,古水深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指示水深的Rb/K比值随深度加深而增加,与碳同位素和TO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同时现代湖泊研究也证实了盘星藻分布于不同水深范围,因此"深水型盘星藻"的繁盛很可能是珠三坳陷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碳同位素偏重的根本原因.

    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古环境盘星藻珠三坳陷珠江口盆地

    淮北石台煤矿接触变质煤速热碳化的微组构解译

    安燕飞黄健欣郑硕刘丙祥...
    280-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岩浆吞噬煤层的信息记录者和物质承载者,接触变质煤是揭示煤层速热碳化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研究对象.为此,本研究采集了淮北石台煤矿不同热变质程度的接触变质煤样品,利用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偏光显微镜(PLM)和扫描电镜(SEM)等实验手段,表征其微组构特征,以期揭示煤层速热碳化的机理和过程.结果显示,从未受影响煤、浅热变质煤到天然焦,样品最大镜质组反射率、灰分产率升高,氢、氮元素以及挥发分含量降低.未受影响煤显微组分以胶质结构体为主,局部发育丝质体;浅热变质煤中裂隙发育、少见脱挥发孔;靠近岩体的块状天然焦中镶嵌结构炭和脱挥发孔发育,孔径多介于20~150μm;岩体内的细脉状天然焦,主要由多孔炭和炭微球组成,富含圆形—椭圆形气孔,孔径多介于1~3 μm.分析表明,趋近岩体,接触变质煤热变质程度连续增加:浅热变质煤是煤层受较弱热变质而脆性断裂的结果;天然焦是浅热变质煤热解脱挥发分和中间相化的产物;至岩体附近,天然焦被液化成多孔炭和炭微球,后二者最终被氧化为气态碳氧化物而消失.我们认为,岩浆接触变质煤速热碳化的实质就是固态煤岩被岩浆热解而中间相化、液化和氧化气化的过程.

    岩浆镶嵌结构炭炭微球石台煤矿

    近三十年天津市地热大规模开发热储动态特征研究

    殷肖肖赵苏民蔡芸闫佳贤...
    297-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是我国较早大规模开发深层地热的地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持续开采回灌,对深部热储特征有无影响,是否引起了资源枯竭、水质恶化以及热储温度下降等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收集了 1992年以来天津市地热开发过程中的不同热储层热水开发利用量、回灌量、水位、水质、水温等近30年的时间序列监测资料,通过垂向及横向对比,对地热持续开发30年来天津市不同地区不同热储层的热水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各热储层地热流体的主要化学组分基本稳定,多年来无明显变化,地热采灌系统尾水回灌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地热流体的原始化学特征,但深大断裂作为热流通道引起的顶托补给,会对上层热储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天津市回灌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大部分热储水位下降幅度减缓或出现回升,热储的温度没有明显的升高或降低的趋势,但回灌井热储段经过非供暖期的恢复无法达到最初的温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未来持续采灌条件下,回灌井筒的"冷堆积"及采灌井的优化调配应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地热开发水动力场化学场温度场天津

    基于多角度高光谱指数的花岗岩中长石含量反演研究

    吴梦娟靳佳王金林王权...
    314-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岗岩中长石含量的定量估算有助于其定名和分类,为后续相关地质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范围内(0.35~2.5 μm),传统基于光谱吸收特征参数反演矿物种类和含量的方法,不适用于像长石这类无诊断性吸收特征的矿物.同时,基于物理的辐射传输模型由于计算复杂,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在矿物定量反演中的应用.本文基于多角度高光谱数据,通过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光谱指数类型的组合实验,创建用于估算花岗岩中长石比例的光谱指数模型.结果表明,使用2035 nm波段的反射率二重差分型(CRDDn2035)指数模型,在不同实测数据集中均具有良好表现,估算精度达到0.81.本研究创建了一种适用于估算长石占比的光谱指数模型,为定量反演具有弱吸收特征的岩矿信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思路.

    多角度高光谱数据光谱指数花岗岩中长石定量反演Hapke模型

    弱透水层瞬态水力参数的地质统计反演识别研究

    庄超余文平严龙张健翼...
    324-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弱透水层释水变形伴随着水力参数(渗透系数K和贮水率Ss)的瞬态变化,传统的"移动窗口"式反演方法假定每个反演窗口的初始状态是静态的,这与弱透水层释水变形存在明显滞后效应的实际情况不符.本文提出了在高维参数反演优化情境下,时间域上模型参数的动态变化可与空间域上模型参数的一维非均质性等价,因而可用地质统计反演方法可用于识别弱透水层瞬态K和Ss的新思路,实现了该方法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创新性应用.以上海越流含水层系统为例,运用似线性地质统计反演算法,高精度地拟合了 F16分层标处的长观变形数据,获取了原位透镜体状弱透水层K和Ss的瞬态特征.反演结果显示,观测时段内K的变幅为1.02×10-5~5.89×10-4 m/a,平均值为 1.38×10-4 m/a,Ss的变幅为 4.34× 10-4~6.02×10-3 m-1,平均值为 2.65 × 10-3 m-1.基于反演所得参数瞬态特征,分析原位弱透水层在1994年前后分别以弹性和塑性变形为主,弱透水层K呈现与含水层水位相反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该现象可能与渗流力作用下细粒物质在含水层与弱透水层透镜体交界面附近的对孔隙的阻塞和疏通作用有关.该方法可获取完整观测时段内水文地质参数的动态变化轨迹,在计算评价地表水-地下水交互领域的河床渗透性、原位修复领域的渗透反应墙渗透性等的动态演化特征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可作为构建水文地质领域、岩土工程等领域有关本构模型的有效辅助手段.

    弱透水层瞬态水力参数地质统计反演时空等价性

    《地质学报》(中文版)征稿简则

    《地质学报》(中文版)编辑部
    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