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陈毓川

月刊

0001-5717

dizhixuebao@163.com

010-68312410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学报/Journal Acta Ge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学术性刊物。刊登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等方面。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研究人员及地质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前陆盆地斜坡区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四段为例

    厚刚福刘占国王小娟陈星渝...
    3106-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前陆盆地斜坡区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厘定沉积体系展布规律,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四段为例,采用地层厚度法恢复了古地貌,刻画了坡折带,并通过岩芯观察、测井相及地震相分析,识别了前陆斜坡区沉积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微相与古地貌叠合分析,提出前陆盆地斜坡区大型坡折带控制沉积体系与微相砂体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四段沉积期为前陆斜坡背景,发育大型坡折带,在此背景下发育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可进一步识别出内前缘带和外前缘带,以及水下分流河道、砂坝、分流间湾和席状砂等4种沉积微相.坡折带之上主要发育三角洲内前缘带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坡折带之下主要发育三角洲外前缘带水下分流河道与砂坝复合砂体.坡折带之下的砂坝微相砂体具备良好的侧向遮挡条件,顶底板条件优越,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且紧邻川西凹陷烃源灶,为下一步最有利勘探领域.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前陆盆地坡折带砂坝岩性圈闭致密气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白云岩中硅质赋存特征及成因机制

    赵青刘波魏柳斌白海峰...
    3117-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中元古界蓟县系白云岩中广泛发育硅质,硅质被认为是这套白云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但对硅质赋存特征及其矿物相态关系缺乏详细研究,进而影响了对这套硅质白云岩的硅化和致密化机理的合理解释.野外剖面观测和室内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白云岩中赋存的硅质以层纹状/条带状、结核状/团块状和弥散状产出.层纹状/条带状硅质以大规模硅质和白云岩相互叠置发育为特征,微观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隐/微晶石英,具有低稀土元素含量、弱Ce负异常、微弱Eu正异常、高Al2O3和TiO2含量等特征,是由海水中SiO2在大陆边缘浅水区域直接沉淀和海水中微生物诱导SiO2在含氧光合生物蓝细菌周围进行沉淀形成.结核状/团块状硅质常以不规则的形式分布在基岩中,主要硅质相态为玉髓、微晶石英,其La、/CeN值接近1,伴随着弱Ce负异常、微弱Eu负异常,是由海水中的SiO2和陆源碎屑输入的SiO2在晚成岩阶段充填于铸模孔、格架孔形成.弥散状硅质在宏观上不具明显组构特征,微观光学显微镜下以隐/微晶石英为主,具有较高Eu正异常的特征,是由SiO2对白云石进行交代形成.蓟县系白云岩中硅化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旋回性,从而导致该套硅质白云岩致密化,致使岩石孔隙度降低,对优质储层的发育不具有建设性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硅质条带硅化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沥青地质特征及来源分析

    黄军平井向辉张艳李涵...
    313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储层沥青的分布、含量、岩石学特征、成熟度、元素组成、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等的研究,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沥青的地质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寒武系储层沥青富集程度较高,多呈条带状和环状,赋存于微裂缝、粒间和溶蚀孔隙中.具有清晰的边界,高热演化程度(等效镜质组反射率值为1.35%~3.48%),高C原子组成的地质特征,为热裂解的焦沥青成因.寒武系储层沥青具有明显C27规则甾烷优势、C23三环萜烷及植烷优势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还原环境,来源于低等藻类.较高三环萜烷/藿烷和较低藿烷/甾烷比值,表明其为海相成因.寒武系储层沥青中较高三芳甲藻甾烷参数(三芳甲藻甾烷/(C303-甲基-24-乙基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甾烷))和(C26+C27)/C28三芳甾烷比值,与东坡组烃源岩分布特征最为相似.此外,有机碳同位素和相似Rb/Sr、Zn/Co和Cu/Sr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盆地南缘和东缘寒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源于东坡组烃源岩,即东坡组海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已经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东缘运聚并成藏,寒武系原生油气藏的勘探潜力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较大,不容忽视.

    储层沥青地质特征沥青来源寒武系鄂尔多斯盆地

    岩溶热储合理采灌井距的热突破约束——以菏泽地热田为例

    刘琲琲康凤新刘肖史启朋...
    3149-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具有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可再生、开采条件好等优点.菏泽潜凸起地热田是山东省主要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热储地热田之一,地热资源储量丰富.为保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基于郓城县武安府前小区、文昌苑社区岩溶热储地热采灌井全井段地温场长期动态监测,阐述了地温场变化规律及演化趋势,建立水-热耦合采灌对井数值模型,计算回灌工程合理采灌井距、合理采灌量,防止开采井运行期内发生热突破.结果表明,随着回灌年限的延长,回灌井周围热储温度逐年降低,回灌冷水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将开采井热储温度降低1℃视为热突破,利用数值模型模拟预测,回灌低温冷水影响范围随采灌工程运行逐渐扩展并到达开采井附近.随着采灌量的增加或采灌井间距的减小,开采井周边的低温范围逐渐增大,产生热突破的时间逐渐缩短.热突破时间t与回灌量Q呈幂函数减小、与采灌井间距R呈指数函数增长.采灌量50 m3/h,采灌井距大于350 m可保证对井系统运行100年不发生热突破;采灌量70 m3/h、90 m3/h、120 m3/h、150 m3/h、180 m3/h时,100年不发生热突破的合理采灌井距分别为400 m、425 m、475 m、500 m、550 m.该结论为采灌井合理布局、地热资源可持续循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地热尾水回灌岩溶热储地温场热突破合理采灌井距

    川西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工程竣工——为建立伟晶岩型锂矿成矿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许志琴朱文斌郑碧海李广伟...
    3169-3171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征稿简则

    《地质学报》(中文版)编辑部
    3172页

    钾盐成矿规律、勘查技术与找矿进展

    郑绵平
    前插1-前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