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陈毓川

月刊

0001-5717

dizhixuebao@163.com

010-68312410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学报/Journal Acta Ge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学术性刊物。刊登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等方面。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研究人员及地质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岩浆通道成矿核心内涵"两深一浅一通道"及其找矿意义

    宋谢炎
    1941-1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浆通道成矿模型的建立深刻改变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的范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而且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找矿勘查中.该模型揭示了硫化物熔离与聚集成矿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以及成矿与相关玄武岩铂族元素强烈亏损的成因联系,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含矿岩体围岩贫硫化物的现象.笔者将该模型的核心内涵概括为"两深一浅一通道","两深"指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硫化物熔离发生在深部,"一浅"指硫化物的聚集成矿主要发生在较浅的岩浆房,"一通道"指较稳定的岩浆通道更有利于成大矿.结合对典型矿床和成矿带的分析,笔者提出侵位较浅的、规模相对较大的岩体,其成矿潜力好于深部的岩浆通道相.因此,认为地表矿化并不是唯一可靠的、甚至不能作为最重要的找矿标志,要提高找矿效率(特别是隐伏矿床),首先要全面分析成矿带岩浆通道系统在不同区域的埋藏、剥蚀和暴露状况,目标岩体地质产状及其与围岩时代差异等宏观地质要素,查明深部通道相与浅部岩体空间分布和形成深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判断浅部岩体的位置、合理部署重点勘查区域、选择有效的勘查技术、定位目标岩体,进行钻探验证.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通道成矿模型含矿岩体产状侵位深度围岩时代

    中国北方盆地大规模铀成矿作用:地层篇

    程银行金若时Michel CUNEYV.A.PETROV...
    1953-1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黑"耦合沉积建造是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简称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控矿要素之一,在勘查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证实和应用,指导发现找矿靶区和矿产地300余处,在成矿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北方产铀盆地的60万余米铀矿岩芯钻探成果,通过典型矿床赋矿层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北方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等赋矿层形成的沉积环境、物质组成等,进一步明确了制约成矿流体运移、铀矿物沉淀的赋矿层条件.结果显示:①北方盆地自侏罗纪以来,发育了 Ⅰ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Bathonian-Oxfordian)、Ⅱ 早白垩世早期(Valanginian)、Ⅲ 早白垩世晚期(Aptian)、Ⅳ 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V 晚白垩世晚期—早古近纪(Campanian-Thanetian)、Ⅵ 早新近纪(Aquitanian-Burdigalian)和 Ⅶ 晚新近纪(Zanclean-Piacenzian)7期红层,与下伏富还原性组分的黑色层构成了典型的对偶沉积建造,为北方盆地大规模成矿奠定了赋矿层基础.②地球化学指标显示:红层中Fe2+/Fe3+比值介于0.29~1.47(n=78),黑层Fe2+/Fe3+比值介于0.57~53.96(n=223),赋矿层Fe2+/Fe3+比值介于1.00~26.45(n=52).赋矿层、黑层Fe2+/Fe3+比值一般大于1,以发育黄铁矿、炭屑、油斑为特征,为相对较还原的环境.红层Fe2+/Fe3+比值一般小于1,以发育钙质结核为特征,为相对较强氧化的环境.③总有机碳含量显示红层为0~0.16%(n=107),含矿层为0.01%~2.65%(n=137),黑层为0.01%~2.66%(n=339),含矿层总有机碳含量略低于黑层,与铀矿的富集沉淀有密切关系.④砂岩型铀矿体呈"板状"或"楔状"产出于黑层顶部的灰色、灰绿色砂岩和细砂岩,甚至泥岩,红层为含氧含铀流体的运移通道,黑层为含氧含铀流体的富集沉淀的化学屏障.因此,北方盆地红层和黑层对偶沉积、旋回充填是大规模铀成矿必要的地层条件,这些认识打破常规思维,"红黑"旋回叠加导致了北方盆地多层成矿的现象,矿体一般呈板状就位于红层和黑层的过渡带,这对深入理解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机理等工作和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大规模成矿沉积环境赋矿层

    大尺度自成因机制与自成因地层学

    王俊辉Tetsuji MUTO鲜本忠
    1977-2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海平面升降、构造活动、沉积物供给等外部驱动作用下,沉积地层的叠置受自成因和他成因两种机制的控制.近年的认识表明,自成因机制可发生在沉积过程的各个时空尺度.不同于小尺度自成因机制仅发生在沉积系统的局部,大尺度自成因机制可在盆地范围内系统性地控制地层的发育,能够修饰甚至改变他成因过程.要想准确地探究地层的叠置样式与外部驱动条件之间的关系,必须有效地鉴别大尺度自成因与他成因过程.基于对大尺度自成因过程的认识,逐渐建立与发展了自成因地层学.它提出的自成因与他成因观、平衡响应与非平衡响应观为解析地层叠置样式与外部驱动条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自成因地层学一方面对外部驱动条件分为稳定的(速率等作用方式保持不变)与不稳定的(速率等作用方式发生改变),由前者形成的地层叠加样式(或过程)称为自成因的,后者形成的地层叠加样式(或过程)称为他成因的.另一方面也将地层叠置样式分为稳定的(加积速率与进积速率的比值Ragg/Rpro保持不变)与不稳定的(Ragg/Rpro发生改变).若稳定的外部驱动条件形成稳定的地层叠加样式,称为平衡响应,是自成因过程;稳定的外部驱动条件形成不稳定的地层叠加样式称为自成因的非平衡响应.此外,不稳定的外部驱动条件也可能形成稳定的地层叠加样式,称为他成因的非平衡响应.自成因地层学认为,由于自成因非平衡响应机制的普遍存在,地层的叠加过程通常表现得不稳定.相比而言,稳定的地层叠加样式仅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发生.传统成因地层学应当重视大尺度的自成因机制.

    自成因地层学自成因与他成因平衡响应与非平衡响应海岸线自动后退三角洲海侵与非三角洲海侵基准面

    Cu、Sn、Ag同位素在古金属制品溯源研究中的应用

    程文斌郎兴海欧阳辉彭义伟...
    2001-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同位素分析方法的不断突破和新一代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测试技术的广泛应用,Cu、Sn、Ag等非传统同位素在古代金属制品溯源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Cu、Sn、Ag同位素在古代金属制品应用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①由于不同矿床之间Cu、Sn、Ag同位素存较大重叠,这些同位素均难以作为独立的证据追溯金属制品的地质来源;②Cu同位素在原生矿石与表生矿石之间存在较大的分馏,是示踪铜矿石类型的可靠方法,Ag同位素也具推断银矿石类型的潜力;③将Cu、Sn、Ag同位素与Pb同位素、微量元素相结合,并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开展综合溯源研究将是今后应用非传统同位素进行古代金属制品溯源研究的发展方向.

    Cu同位素Sn同位素Ag同位素古代金属制品溯源研究

    峡东寒武纪第二期三管缠绕形壳Anabarites cf.tripartitus的螺旋手性

    彭佳欣赵晓芳郭俊锋强亚琴...
    2025-2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生生物和化石记录中螺旋手性十分常见,然而,其发生机制一直悬而未决,尤其是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阿纳巴管类(anabaritids)是一类广布于寒武纪纽芬兰世地层中呈明显三辐射对称的管状化石,前人对该类化石中螺旋扭转属种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形态描述,其手性机制讨论甚少.本文依托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111枚右手螺旋手性的小壳化石 Anabarites cf.tripartitus,探讨该类化石右手螺旋模式生长机制,认为螺旋扭转原因并非外部环境所致(水流变化、埋藏作用、科里奥利力),而应从生物自身因素(功能形态学、分子发育生物学)出发探究其固定的右旋不对称性机制.

    螺旋手性功能形态学分子发育生物学Anabaritescf.tripartitus寒武系第二阶

    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缺乏生物扰动背景下的早期海底胶结作用

    代明月尹忠雷齐永安韩兰兰...
    2041-2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发育在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之上,并明显截断下伏的碳酸盐沉积物.本文通过对硬底界面之下颗粒间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胶结物和等厚环边的微晶胶结物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早期海底胶结作用,该时期早期胶结区靠近沉积物—水界面,易受潮汐和波浪冲刷而暴露海底,并在持续搅动的高能环境中经历磨蚀和平整,形成硬底.由于硬底形成后几乎没有受到强烈改造和持续生物侵蚀的影响,通常表现出简单、平坦的表面形态.研究区馒头组二段含硬底层段形成于低、高能交替的潮间—潮下水道环境,以微晶方解石为主要的胶结剂沉淀;张夏组含硬底层段形成于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期,以物理化学沉淀和早期海底胶结作用为主.研究区出现的硬底表明,该时期海水化学条件和海底生态环境利于碳酸盐沉积物的早期胶结.硬底作为早期海底胶结作用的突出证据,对于研究碳酸盐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及岩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形成过程及成因也为古海洋化学条件和底栖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主要依据.

    碳酸盐岩硬底华北地台寒武系苗岭统早期海底胶结

    西准噶尔构造带包古图组的岩石组合及其时限

    李永军李伟王绪龙段丰浩...
    2053-2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古图组是新疆西准噶尔增生造山带西北缘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重要沉积记录.确认其完整的沉积序列、岩石组合及其与上覆和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对解析本区晚古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新实测的白碱滩北红山梁剖面上,出露了岩石组合截然有别,色调区分性极强的两大套地层,上部深灰—灰黑色调"(含碳)细碎屑岩"与其下伏鲜红色调的"硅质岩-凝灰质硅质粉砂岩间夹中基性火山岩"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分属包古图组和红山梁组.本文于包古图组底部和红山梁组顶部分别获得345.1 Ma和365.9 Ma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限定其时代分别为密西西比亚纪和晚泥盆世.这一新发现,不仅确立了包古图组是区内石炭纪最老地层单位,佐证了包古图组老于希贝库拉斯组这一久争悬疑,而且使得区内密西西比亚系有了完整的地层序列,揭秘了石炭系最底部的沉积建造及其岩石组合,也为完整认识泥盆纪—石炭纪这一重要时期的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密西西比亚系包古图组岩石组合顶底时限锆石U-Pb年龄西准噶尔构造带

    基于地球物理数据融合的大兴安岭中段东缘地壳结构研究

    赵维俊秦涛李建平肖锋...
    2064-2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兴安地块和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被晚古生代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分开.随后,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被中新生代嫩江-八里罕断裂分开.在大兴安岭中段,这两构造带的位置及板块拼合时间尚不明确.为研究大兴安岭中段东缘重要构造断裂、构造单元及结晶基底属性特征,在扎兰屯-阿荣旗地区采集处理一条长60 km的重力、磁法和大地电磁数据,重新处理了 1∶20万扎兰屯幅、阿荣旗幅区域布格重力异常数据.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数据融合,解译了 7条重要断裂,其中庞家街断裂和红星断裂是控制贺根山-黑河缝合带的深大断裂.北西向阿伦河断裂为深大断裂,至少切割到中地壳.发现了两个中地壳低阻带,其中C2异常解释为贺根山-黑河缝合带.通过1∶25万阿荣旗幅地质填图资料,证实了地球物理数据融合的推断结果,为大兴安岭中段东缘构造带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嫩江断裂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大地电磁重力磁法数据融合

    川西理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古地震复发特征

    张献兵杨镇钟宁于皓...
    2084-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块体内部活动断裂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能力,其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理塘断裂带位于川滇块体内部,是川西高原理塘地区重要的发震构造.关于理塘盆地地表破裂的形成时代、理塘断裂的古地震复发特征及运动性质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古地震探槽、14C测年等手段,厘定了理塘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及古地震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理塘盆地地表破裂可能为1948年理塘M71/4级地震和1729年理塘地震叠加形成.理塘断裂古地震复发行为符合丛集地震特征,与毛垭坝断裂强震复发特征较为相似,指示两者可能同时发生破裂.理塘断裂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兼有正断分量,除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侧向挤出运动,可能还受雅江和香格里拉次级块体差异运动的影响.本研究为理解川滇块体内部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构造变形机制,以及区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了详实资料.

    晚第四纪古地震复发特征变形机制理塘断裂

    2023年8月6日山东德州平原M 5.5地震同震变形及地震活动性变化数值模拟

    孟秋王子韬张怀
    2101-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5.5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打破了山东省近40年未发生M≥5.0地震的平静期.平原地震震中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迅速,其引起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与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三维模型研究震中孕震环境及其邻区同震形变应力场,利用假定破裂模型模拟地震同震位错,根据库仑应力变化理论探究周围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主要形变集中于发震断层10 km范围内,震中位置库仑应力下降超过500 kPa,未来短期内强震发生概率不大.平原地震对附近地震活动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可能促进了北部走滑型中小震活动,抑制了西侧正断型地震的发生.对于华北平原及邻近断层地震活动性变化仍需要更长时间地震数据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平原地震地震活动性库仑应力变化有限元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