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基处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

龚晓南

季刊

0571-87952077

310058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安中大楼B402室

地基处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李智民徐钦王泽磊李思瑶...
    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墨尾矿大量堆积引发了一系列的危害,包括环境污染、水资源受损以及地质灾害风险增加等.使用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作为路基材料,不仅可以提高石墨尾矿砂的综合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施工成本.本文探讨了水泥掺量对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抗压强度和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试件的抗压强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水泥掺量为 7%时,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试件 7 d龄期的抗压强度达到了 2.61 MPa;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试件的质量损失率逐渐增大,抗压强度逐渐减小;水泥掺量越大,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试件抵抗冻融的能力就越强.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东北地区使用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作为路基材料提供参考.

    石墨尾矿砂水泥路基材料含水率强度性能冻融循环

    PUC固化路基融化夹层强度及耐冻融性能研究

    王钰如牛富俊刘明浩王子一...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冻土退化导致路基融化夹层(SSLT)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埋深加剧,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承载力低的特点,威胁多年冻土区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因此,开展融化夹层的处置研究工作,对寒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复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提出借鉴软土加固技术对其进行加固,采用亲水性聚氨酯(WPU)及改性水泥基地聚物材料(PUC)为固化剂,研究对SSLT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WPU固化SSLT试样呈弹性特征,压缩强度随WPU掺量增加而增大;当SSLT含水量分别为35%、40%和50%时,WPU最佳掺量分别为6%、10%和15%;冻融循环降低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冻融循环15次,掺入WPU和未掺入WPU固化土强度损失率分别为43.11%和49.38%;微观分析表明,PUC固化剂固化SSLT强度的增加,一部分是WPU充填、包裹、胶结土颗粒增加土体密实度,一部分来自水泥水化过程.本文为寒区老旧路基改造及提高其安全稳定运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多年冻土融化夹层路基加固亲水性聚氨酯无侧限抗压强度冻融循环

    高液限红黏土用作路基填料的改良方法研究

    刘爱民付建宝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广西玉湛高速公路中高液限红黏土难以作为路基填料的技术难题,本文对该地区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且开展了掺加河砂、山脚砂和消石灰的3 种红黏土改良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砂量的增大,掺河砂改良红黏土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和毛细管水上升高度都随之降低,而加州承载比CBR值随之增大;当掺砂量为 15%时,掺河砂改良红黏土的液限和CBR值都满足规范要求,可以作为高速公路下路堤填料,但是如果作为高速公路上路堤和路床的填料,则需要进一步提高掺砂量.随着掺砂量的增大,掺山脚砂改良红黏土的最优含水率、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随之降低,而最大干密度和CBR值随之增大;掺砂量为 30%时,掺山脚砂改良红黏土的CBR值、液限和塑性指数都满足规范要求,可以作为路基填料.掺加4%消石灰时,红黏土的 CBR 值、液限和塑性指数虽都满足相关规范关于路基填料的要求,但是液限已非常接近规范限值,因此建议消石灰掺量取 6%.现场填筑试验段结果表明,掺山脚砂或掺加消石灰改良高液限红黏土的方案都是可行的,改良土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和CBR值都有明显的改善,均可作为高速公路路基的填料.

    红黏土液限CBR改良路基现场试验

    软土地区隧道-土体-地表结构筏板基础地震响应分析

    黄忠凯叶诗瑛张冬梅周文鼎...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海地区典型的下穿隧道-土体-地表结构筏板基础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模型.考虑隧道埋深、土体本构模型以及地表结构 3 个因素,采用ABAQUS软件,系统研究了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隧道对地表结构筏板基础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地表结构对隧道横截面变形及衬砌动态内力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地震荷载作用下筏板基础会产生显著的沉降及转角,基础两端的土体产生显著的塑性应变区,且浅埋隧道所产生的影响大于深埋隧道;考虑筏板基础会引起隧道结构变形和衬砌动态内力的显著增加,筏板基础的存在对浅埋隧道的地震响应影响要大于深埋隧道,而选用黏弹性土体本构模型进行分析的隧道地震响应显著小于黏弹塑性模型的分析结果,说明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其地震响应分析中考虑土体塑性的重要性.

    隧道地表结构筏板基础动态响应黏弹性分析黏弹塑性分析

    变截面筒桩承载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与设计

    王凯郑昂张钰赫姚占勇...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根据黄泛区地层特点,结合传统搅拌桩技术对桩体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和优化,重点开展变截面筒桩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提出变截面筒桩的设计方法和工程方案,并开展工程试验评价变截面复合浆喷桩成桩质量和地基加固效果,分析变截面筒桩承载特性,明确变截面筒桩受力性状,为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针对变截面筒桩的不同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分析不同方案下筒桩各部位的性能表现,明确桩体受力性状,为工程实际桩基布置提供参考.基于结构分析和工程试验,优化变截面水泥土浆喷复合桩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案,将有效改善黄泛区高速公路地基加固工程质量、降低地基加固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搅拌桩变截面数值模拟筒桩单桩承载力

    上海湖沼平原地区邻近建筑堆填土处理方案研究

    孔令荣魏建华李想
    39-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关于受堆土影响的被动桩的研究,主要关注被动桩桩身变形和桩身内力的分析,较少关注如何采取措施减轻被动桩受堆土的影响.本文对上海湖沼平原地区某邻近建筑堆填土工程处理方案进行研究,从控制堆土差异沉降及对邻近建筑物被动桩影响的角度,采用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法,进行考虑长期固结效应的桩土相互作用计算分析,对比了不作特殊处理、边桩外挑方案、加大筏板外挑方案、单排桩方案和双排桩方案,研究了既定的填土高度下不同处理方案的堆土工后沉降、差异沉降情况以及工程桩的桩身附加弯矩、附加剪力、桩身侧向位移情况.研究发现:采用筏板外挑或单排桩方案,可以显著降低工程桩桩身附加弯矩及剪力值,但对邻近主体建筑区域堆土工后沉降减小效果不明显;采用双排桩方案,对控制邻近建筑物区域的路面沉降、差异沉降以及降低工程桩桩身附加弯矩值均有显著效果.

    软土堆土荷载被动桩差异沉降双排桩对邻近桩的影响

    超重型液压快速夯实技术对周边环境的振动影响分析

    方正卜发东张占奎陈崇欣...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液压快速夯实技术在地基处理中适用范围广、加固效果好,但关于超重型液压快速夯实技术对周边环境的振动影响及有效加固深度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以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为研究背景,场地浅层分布2~7 m的难压实、可液化粉土地层,极易在机场运营期间产生液化危害,因此在机场项目正式施工前,设计6种不同夯击能级的强夯、液压夯地基处理现场试验,对比研究 150 kJ 超重型液压快速夯实技术对周边环境的振动影响,并在150 kJ 超重型液压夯试验前后分别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分析 150 kJ 超重型液压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研究表明:150 kJ超重型液压夯在距发振点10 m时满足小于等于24 mm/s的容许振动值要求,在距发振点15 m时满足小于等于12 mm/s的容许振动值要求,在距发振点超过15 m时,70 kJ、110 kJ及150 kJ液压夯均对周边环境产生的振动影响较小;150 kJ 超重型液压夯在 2~8 m 范围内加固效果明显,在 10 m 时有一定的加固效果;在距发振点超过15 m时,采用150 kJ超重型液压夯既能满足对居住建筑容许振动值的要求,又能增大加固深度,提高经济效益.

    液压快速夯实技术超重型强夯振动影响有效加固深度

    滨海软土地基二次堆载预压固结沉降研究

    辛全明佘小康孔志军蔡奇鹏...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软土往往工程性质较差,一次堆载预压通常达不到设计要求而需要进行二次堆载预压.本文通过现场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对二次堆载预压2年后的地基软土开展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并将试验获得的土体参数用于规范法和数值模拟,对地基未来 20 年的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二次堆载预压 2 年后,部分软土层力学参数提升显著,但淤泥层力学参数未见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后续仍有较大的沉降变形.同时,对比规范法和研究开始前 18 个月沉降规律发现,经过二次堆载预压后的地基,数值模拟采用弹塑性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后续沉降,二次堆载预压20年后地基最大的沉降量可达1 m,位于12号钻孔位置处,其次是18号钻孔位置处,沉降量为0.9 m,10号钻孔位置处沉降量为0.8 m,并且沉降主要集中在淤泥层中.

    软土地基二次堆载预压规范法数值模拟沉降预测

    不停航条件下跑道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任佳丽张楠彭君张华伟...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场不停航施工通常会遇到净空要求严、作业时间短、对作业面平整度要求高等问题,本文以某软基机场跑道延长线为例,开展不停航施工条件下深厚软基处理方案研究.首先,总结分析了一期跑道的软基处理方案和勘察、监测及试验等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场区的地层特性和软土参数的差异性,获得了本期软基处理设计的物理力学特性参数.其次,针对本场区存在深厚软土、不停航施工和净空限制等复杂条件,提出了直排式真空预压的地基处理方案;并针对软土上部土石混合料填筑层难以密封的问题,首次提出了自凝灰密封墙新技术,确保了设计要求的膜下真空压力.最后,采用PLAXIS软件对处理后的典型断面进行了沉降复核分析.截至目前,机场延长线已运行3年,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该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

    不停航施工净空限制深厚软土直排式真空预压自凝灰密封墙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施工对邻近软土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

    叶观宝田佳乐史玉金许言...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研究表明,高层建筑从下部至上部的结构施工阶段,以及竣工后运营阶段,都会对邻近的地铁隧道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关于高层建筑对邻近隧道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下部结构施工阶段,对上部结构施工阶段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城市化进程中高层建筑施工对邻近软土隧道影响的问题展开研究,以上海市某高层商办楼项目为案例,采用Plaxis 3D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现场监测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后,分析了坑隧水平间距、坑隧垂直间距和基坑深度对隧道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发现,隧道的最大位移、轨道高差、上下行线差异沉降均会随着坑隧水平间距与隧道中心埋深的增加而减小,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3个影响因素对隧道最大弯矩的影响均不明显;此外,3个影响因素对隧道沉降的影响程度相近,但坑隧水平间距为主要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软土盾构隧道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