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观
大观

高树田

月刊

2095-8250

djwxzz@sina.com

0378-3270778

475000

河南省开封市鼓楼新天地7号楼3-16

大观/Journal DA GU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第三代诗人的"自我"书写

    杨伊澳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很多诗派逐渐从对时代和社会的聚焦转变到了对个体和自我的关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诗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诗人们逐渐从过去那种强调"大我"的集体主义风格,转变为更关注"小我"的个人化写作。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对诗歌形式的革新,更是对人性、情感和个体经验的重新发现与诠释。以第三代诗人为中心,讨论新一代诗人的"自我"书写。

    第三代诗人个体意识"自我"书写

    初唐宫体诗与齐梁宫体诗差异研究

    刘玲玲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唐宫体诗仍然延续着齐梁宫体诗的创作,但在视角、诗风、修辞等方面较齐梁宫体诗有很大的改变。就视角而言,初唐宫体诗与齐梁宫体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由室内转向室外,二是描写由局部转向整体。就诗风而言,初唐宫体诗开始摆脱纤巧而具有阔大的特点。就用典而言,齐梁宫体诗主要通过用典来描绘女子之美,而初唐宫体诗的用典扩大了使用范围,并且具有雅颂的特征。

    初唐宫体诗齐梁宫体诗视角诗风修辞

    唐代诗歌的含蓄美探析

    徐菁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诗歌外在形式与语言作用的限制,唐诗注重以含蓄的创作风格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在创作时常从语言、题材内容、意境等角度入手,采用多种方式来隐喻情志、抒发感情。通过这种委婉的方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艺术想象实现情景再现,进而领会诗句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唐诗含蓄语言题材内容意境

    谈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辩证思维

    张洁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从创作过程、审美特性、风格特征、鉴赏要求等方面对文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摸索,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学创作体系,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整体上看,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一思想,并且各个部分或篇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心雕龙》刘勰辩证统一

    《世说新语》名士的"颜子"之风

    胡书美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颜子(即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因居贫固穷、乐道好学、严于修身等品格被视为儒家理想知识分子的典范。《世说新语》中部分名士的言行虽故作放诞玄远,但因以儒家思想为根基,颜子成为他们效法的典范。《世说新语》中出现多处以颜子比况名士的条目,只因名士们品格的某一方面与颜子相同。对颜子形象的塑造恰恰体现了儒学在汉魏六朝并未衰微,而是披上了佛、道思想的外衣。

    《世说新语》颜子儒学

    论梁晓声《人世间》中的人文情怀

    杨品洁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晓声在中国文坛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其以稳健且诗意盎然的笔触,随着时代的演进,持续描绘着那些平凡而充满温情的故事。他的小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温暖与执着,用道德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人们走向善良的境界,打造出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暖的世界。他对于弱小的同情溢于言表,对于迷途的灵魂不加嘲讽,而是以理解与包容的态度,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结合小说《人世间》,分析梁晓声作品中充满人文情怀的主题内涵、人文情怀的表现以及人文情怀的创作价值。

    梁晓声《人世间》人文情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价值探析

    廖薇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历经千年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值得人们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围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展开探讨,以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艺术特征艺术形式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君"形象分析

    李高阳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宏大的史诗格局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而且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影响了后世读者。在众多耀眼的历史人物中,刘备的形象尤为引人注目,其"仁君"之名更是成为后世讨论的热点。刘备身为汉室宗亲,以"仁义"为行事准则,其一生的奋斗历程和对"仁政"的追求在《三国演义》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也让他成了历史和文学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对象。但是,关于刘备"仁君"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历史真实性的考证与文学形象的简单描述,较少有研究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深入分析刘备这一形象的塑造手法、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因此,对《三国演义》中刘备"仁君"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形象是如何在罗贯中的笔下被塑造和展现的,以及这一形象背后反映的作者观念和时代精神。

    《三国演义》刘备"仁君"形象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陈潇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应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丰富教学内容,以此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传统文化融合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及语境运用分析

    魏颖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是研究不同地区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的重要依据。基于新时代世界经济文化深入交流的背景,以英美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英美文学作品语言应用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及语境运用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的特点,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方式的融会贯通。

    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征语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