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赋权视角下的空间数字包容性——对城市老年女性的实证研究

    董桑柔冯健
    771-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成为城市治理新范式的背景下,如何营造具有数字包容性的空间并促进技术弱势群体的赋权成为一项关键议题.论文基于赋权的视角,以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质性方法探究空间数字包容性的现状与数字资本的赋权作用.研究发现,人们对城市的空间感知发生了转变,线上与线下空间成为一个交融的连续体,线上空间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渗透进入线下空间.数字包容或排斥性导致人们进行"触网"或"断连"的空间选择,数字资本的提升能在福利、资源获取、意识、参与、控制这5个层次上促进技术弱势群体的赋权.论文进而提出数字包容性空间营造的逻辑与行动框架,应通过减少障碍因素来提高数字化迁移的自由程度,使"线下—线上"空间成为"包容的连通体",并在非正式与正式环境、个体与制度的多种维度上共同采取行动,以发挥技术的赋权作用.论文丰富了数字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成果,为提升中国城市规划与治理中的数字包容性提供依据.

    赋权数字包容性数字资本老年女性

    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冲积扇地貌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异研究

    韩盼余国安侯伟鹏
    784-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沟谷)出口常见的堆积地貌形态.发育成熟、稳定的冲积扇是山区生产生活的良好区域,但同时也是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潜在易发区.研究冲积扇的地貌特征及成因有助于山洪泥石流灾害合理防控和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以中国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冲积扇为研究对象,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以及野外踏勘调查,统计分析区域冲积扇地貌发育特征、空间分异及主要类型和成因,并探讨气候影响下区域冲积扇变化,结果发现:①帕隆藏布流域冲积扇面积较坡降空间波动剧烈,干流冲积扇整体较支流冲积扇小且陡;三大支流冲积扇从上游曲宗藏布到下游易贡藏布面积中值呈增大趋势,而坡降中值呈减小趋势;扇体面积与流域面积呈弱正相关,扇体坡降与流域面积呈负相关且与流域崎岖度呈正相关,4个分析区域冲积扇与流域形态参数之间的拟合关系存在明显差异.②流域内洪积扇、泥石流扇和坡积扇三类扇体地貌特征差异大,且与其来源流域的联系不同,表现为泥石流扇与流域形态参数之间的拟合相关性均最强,而坡积扇的相关性很弱.③扇体发育受降水、物源供给、主导动力机制及主河作用等因素影响,气候变化(如升温、强降雨事件增多等)背景下,流域不断新生冲积扇且原有冲积扇规模(甚至类型)发生变化.

    冲积扇地貌特征空间分异发育成因帕隆藏布流域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环境与经济效应耦合研究框架构建

    曲艺龙花楼曹林森
    799-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当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推进了土地利用转型,也由此引发了多种正面抑或负面的环境与经济效应.开展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环境与经济效应耦合研究,旨在基于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独特视角,分析土地利用转型与环境代价和经济产出间的交互作用规律,以探索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实现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能途径.论文梳理了现有研究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经济效应方面的重要进展,探索了多维空间中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提出了转型效应耦合研究中"耦合"的含义及测度途径.从学科前沿看,土地利用转型环境与经济效应耦合研究,其本质是人文与自然过程的耦合研究,如何借助土地利用转型调控好这一过程,是新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研究主题.

    土地利用转型环境效应耦合研究研究框架

    基于演化视角的边缘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进展和述评

    丁婧袁丰
    810-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典议题,演化转向为理解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经典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具有优势条件且成功发展的核心地区,认为区域新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历史形成的区域特定因素之上,因而难以解释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欠缺、知识技术水平较低的边缘区域新产业路径形成发展轨迹.为此,论文在综述生命周期、区位机会窗口(空间)、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边缘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核心区域的异同和联系,并认为边缘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的形成受产业异质性、多尺度联系、进入方式和能动性的共同作用:①以渐进创新、所处发展阶段成熟、互动学习或特殊需求为特征的产业更可能在边缘区域出现;②边缘区域新产业路径的出现更多依赖于多尺度相互作用与外部联系的加强;③进入方式以路径移植、分化、扩展为主;④新产业发展路径形成与强化过程是多主体参与者发挥能动性的结果,通过感知识别和抓取发展机会、匹配新产业发展需求.最后,论文根据中国转型期语境以及核心—边缘关系动态探讨了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面.论文为指导边缘区域转型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理论借鉴.

    演化经济地理学边缘区域产业路径能动性尺度

    季节划分和变化研究进展

    林蔚孙秀宝任国玉张键彬...
    826-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季节是全球和区域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遵循的重要气候年内变化规律.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地表气温明显升高,与地表气温相关联的季节起讫和持续时间等参数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首先,论文总结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三大类季节定义方式,包括从行星角度出发的固定长度季节定义法、气温的绝对和相对阈值季节定义法、区域地理因素和天气平均态转变的季节定义法;其次,回顾了当前利用不同动态指标定义季节主要获得的历史时期冷季缩短、暖季变长的时空规律,以及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变率和外强迫对季节长度变化原因的解释;最后,从季节定义方法的应用领域和空间上通用性角度评述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并从数据偏差影响、通用指数发展、气候变暖背景下变化机理三方面对未来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明确了季节划分方式间的差别、季节变化特征及原因,不仅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也可以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可靠科学信息.

    季节划分季节长度变化原因全球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