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及其对居民满意度影响的年龄分层研究——以北京城区为例

    杨飞龙谌丽刘倩倩张文忠...
    1416-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身运动场所作为体育建成环境的空间载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及民生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高斯修正两步移动搜索可达性和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探讨居民健身运动现状的年龄分层特征和商业、公共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的空间特征,进而揭示各年龄段群体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差异,为健康城市规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老年群体几乎不运动的比例最低,具有较高的低强度和中低强度运动需求,青年群体则存在几乎不运动和中高强度运动比例均较高的两极化现象;(2)商业和公共两类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公共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较高的社区周围场所数量较少,社区与商业健身运动场所的邻近距离更低,可达性随场所数量递增;(3)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对满意度呈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公共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的影响更高,学历、健康、婚姻状态和户籍等属性所导致的满意度降低在老年群体中更加显著;(4)两类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在青年和老年群体中重要性更高,公共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对中年群体影响较小,且商业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影响不显著.

    全民健身运动场所可达性休闲体育行为感知建成环境

    基于健康影响的城市居民日常活动与活动环境特征识别

    姜玉培甄峰孙鸿鹄
    1429-1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培育健康活动行为和营造健康活动环境是提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多学科研究热点.论文围绕健康水平、日常活动、活动环境之间实际影响关系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南京为例,依托多源数据识别具有健康效应的日常活动与活动环境特征,进而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①具有健康效应的日常活动以工作、休闲两大类型活动为主,并集中在活动频率、出行方式、出行时长等维度,以正向促进为主.日常活动的正向健康效应体现在活动机会、慢行和公共交通出行上,负向健康效应则体现在活动出行时长上.②具有健康效应的活动环境涉及居住地、活动地两大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空间位置、出行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维度,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均较显著,同一活动环境因子影响更为复杂.具有正向健康效应的活动环境因子主要为居住地区位综合便利性、道路连通性、地铁出行便利性、设施环境密集性,及活动地具有在居住邻里程度的便利性、绿色空间的丰富度和经济价值上;而具有负向健康效应的活动环境因子主要为居住地地铁出行便利性,及活动地具有在居住邻里程度的便利性、区位综合便利性、步行便利性和经济价值上.③面向健康的城市居民日常活动与活动环境优化,可从增加日常活动健康效益获取的时空机会、充实并联通促进健康的活动环境网络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健康城市日常活动活动环境健康效应南京

    三江源地区湖塘变化及其与多年冻土联系

    汤芸淇汪凌霄赵林李艳...
    1441-1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青藏高原湖泊的快速扩张引起广泛关注,已有不少研究系统分析了大于1 km2的大型湖泊的变化动态,但对于面积较小的由于多年冻土退化形成的热融湖塘,其在大范围流域尺度上的分布及变化研究尚不多见.论文基于光学和雷达影像,系统分析了三江源区内湖塘(<1 km2)分布及其变化,以及与多年冻土之间的联系,并且首次揭示了湖塘底部融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区2020年代(2020-2022年)的湖塘面积达917.03 km2,湖塘总数为61608个.其中长江源区湖塘数量最多,达到48987个,黄河源区12459个,澜沧江源区最少.②相较于1960年代,2020年代三江源区域面积小于1 km2湖塘数量增加了76%,面积增加了 13%.长江源区湖塘扩张明显,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部分湖塘萎缩.1960年代的湖塘有53%在2020年代依然存在.③三江源区80.9%的湖塘底部冬季存在融区,其中长江源有78.2%,黄河源有90.8%,澜沧江源有98.7%.在多年冻土区,有一半底部有融区的湖塘在1960年代就已存在,新增湖塘底部冬季较少存在融区,目前浮冰湖塘范围要远大于触底冰湖塘范围,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多年冻土融化.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状态以及多年冻土退化与热融湖塘发育之间的联系提供基础,为高原地区热融湖塘碳排放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热融湖塘多年冻土退化三江源区湖塘底部融区

    西方制造地理的研究进展与启示:缘起与主要议题

    黄素云陶伟
    1456-1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西方三次工艺复兴浪潮的兴起,以及人类世背景下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现实困境,人类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以及探寻不同的制造文化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作为近年来西方地理学研究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之一,制造地理试图通过在不同尺度上关注制造者的身体和物质互动的实践,为应对当前的物质和环境危机提供方法,并希望基于一种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福祉关心的方式,重新审视人类如何与物质联系、制造物品以及围绕物质建构经济和社会等基本问题.论文通过梳理西方制造地理的文献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自我民族志、学徒制等具身参与的研究方法,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于制造的多重情境、制造中的身体、制造的物质、制造的实践以及制造的关系等方面.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需要关注的研究话题,包括手工艺人的保护与物质的可持续利用、制造实践的流动性与地方重构、工艺制造与乡村手工艺人的可持续生计、制造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幸福感、友谊等方面,这些工作可以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乡村振兴等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及工艺制造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制造地理工艺身体物质情境实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