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无人机应用的低空空域资源研究探讨

    廖小罕黄耀欢徐晨晨
    2607-2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无人机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承载无人机作业的低空空域资源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对面向无人机应用的低空空域资源研究的相关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从理论层面对低空空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了界定,在国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中应加大关注;其次,分析了低空空域资源无人机应用的现状,对制约面向无人机应用的低空空域资源自然、社会两大方面的限制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地理学的介入将加快其开发利用进程;最后,构建了由3大类9小类指标构成的低空空域资源量测度指标,提出了"资源非冲突、安全保障、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低空空域资源量测度4大基本原则,并由此形成了以国土范围(S)、真高(H)和时间(t)为基本三要素的低空空域资源量测度方法理论模型框架.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低空空域资源研究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理学和航空学的交叉融合.

    无人机低空空域资源利用资源量地理学

    面向高分卫星遥感共性产品真实性检验的无人机空港布局

    刘俊伟陈鹏飞鹿明廖小罕...
    2621-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分卫星遥感共性产品真实性检验对无人机数据的需求,本文以已有野外台站为依托,开展无人机空港布局研究.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卫星产品空间变异的因素,构建了地理背景覆盖率的物理模型;其次,基于地理背景覆盖率改进覆盖模型提出最大地理背景覆盖模型,并利用简单随机抽样中的样本容量确定方法确定合理的空港数量,分别利用本文提出的最大地理背景覆盖模型和已有最大面积覆盖模型进行空港布局的研究;最后,对两种模型下的空港布局结果进行对比,并利用MODIS EVI数据产品对布局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在空港数有限的条件下(n=60),最大面积覆盖模型选择的空港,其服务范围内的地理背景覆盖率为26.66%,能代表70.37%的中国陆地区域,而最大地理背景覆盖模型选择的空港,其服务范围内的地理背景覆盖率为38.32%,能代表73.36%的中国陆地区域.最大地理背景覆盖模型比最大面积覆盖模型能获得更优的空港布局结果,可用于支撑中国区域面向高分卫星遥感共性产品真实性检验的无人机观测网络建设.

    无人机空港布局最大地理背景覆盖模型最大面积覆盖模型高分卫星遥感共性产品

    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宪锋傅伯杰
    2632-2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梳理了作物产量影响因素及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过程,进而从基于田间控制实验、统计模型、作物生长机理模型以及遥感反演模型等4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干旱对全球主要作物产量影响评估的最新进展,揭示出当前研究呈现出由单灾种向多灾种、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统计模型向综合模型转变的特征.文献计量分析表明,1990-2020年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增长,且研究主题经历了由传统的作物水分胁迫到作物受旱影响与适应综合研究的转变过程,体现出研究视角的不断深化和综合.在学科分布上,农学、植物学和环境科学是研究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主要学科,建议应加强地理学多要素多尺度的系统性思维在粮食和水资源耦合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在分析现有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将未来应关注的重要议题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即构建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多源信息数据库、阐明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理、发展耦合宏观与微观过程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和搭建作物产量与粮食安全综合监测平台系统,旨在通过提高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监测预警和科学管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

    干旱作物产量粮食安全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1990-2019年贡嘎山地区典型冰川表碛覆盖变化及其空间差异

    廖海军刘巧钟妍鲁旭阳...
    2647-2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碛覆盖型冰川是中国西部较为常见的冰川类型.表碛层存在于大气—冰川冰界面,强烈影响大气圈与冰冻圈之间的热交换.表碛厚度的空间异质性可极大地改变冰川的消融率和物质平衡过程,进而影响冰川径流过程和下游水资源.基于Landsat TM/TIRS数据,运用能量平衡方程反演了贡嘎山地区冰川表碛厚度,研究了贡嘎山地区冰川在1990-2019年间表碛覆盖范围及厚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了东西坡差异.结果 表明:①贡嘎山地区冰川表碛扩张总面积达43.824km2.其中,海螺沟冰川扩张2.606 km、磨子沟冰川1.959 km2、燕子沟冰川1.243 km2、大贡巴冰川0.896 km2、小贡巴冰川0.509 km2、南门关沟冰川2.264 km2,年均扩张率分别为3.2%、11.1%、1.5%、0.9%、1.0%和6.5%;②海螺沟冰川、磨子沟冰川、燕子沟冰川、大贡巴冰川、小贡巴冰川、南门关沟冰川表碛平均增厚分别为5.2 cm、3.1 cm、3.7 cm、6.8 cm、7.3 cm和13.1 cm;③西坡冰川表碛覆盖度高,表碛覆盖年均扩张率低,冰川末端退缩量小;东坡冰川表碛覆盖年均扩张率高,但表碛覆盖度总体低于西坡,冰川末端退缩量大.

    海洋型冰川表碛覆盖型冰川表碛厚度冰川变化贡嘎山

    1981-2019年全球气温变化特征

    沈贝蓓宋帅峰张丽娟王子晴...
    2660-2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1-2019年全球气温变化特征是揭示全球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实现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本文基于7套再分析数据,采用气候变化速率及空间插值等分析方法,分析了1981-2019年全球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及主要国家气温变化.结果 表明:1981-2019年全球陆地气温以0.320℃/10a的速率呈极显著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835℃;南、北半球陆地气温变化速率分别为0.147 ℃/10a、0.362℃/10a,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0.874℃、0.828℃.全球陆地80%面积上气温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最大的区域位于80°N~90°N,其次是70°N~80°N、60°N~70°N,高纬大于中、低纬,格陵兰地区、乌克兰、俄罗斯等中高纬度国家或地区增温速率较快,尤以格陵兰地区增加速率最快,气温变化速率为0.654℃/10a;增温最慢的地区主要位于新西兰和赤道附近的南美洲、东南亚、非洲南部等地,气温变化速率不足0.15℃/10a.本文统计的146个国家中,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国家136个,占93%;气温无显著变化的国家10个,占6.849%.1981-2019年全球增温2.0℃以上、1.5℃以上、1.0℃以上的国家分别为4个、34个、68个,分别约占统计国家的2.740%、23.288%、46.575%.本文认为1998年以来全球并没有出现气温变暖停滞的现象.

    全球气温变化局部空间全球主要国家1981-2019年

    欧亚大陆中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张风菊薛滨于革
    2673-2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水位高低通常能有效地指示湖盆内湿润条件的变化,进而反映区域有效降水(降水—蒸发)变化,成为重建第四纪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苏联和蒙古国古湖泊数据库以及中国晚第四纪古湖泊数据库中149个湖泊水位变化资料的梳理总结,探讨了末次盛冰期(18 cal.kaBP)以来该地区干湿变化规律及区域分异.根据研究区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及已有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东欧湖泊区、中东亚干旱区和中国北方季风区三大湖区.根据不同水位记录在整个湖泊历史中出现的频率,采用3级重新分类区分出高、中、低3级水量,并把每个湖泊数字化的3级古水量表示成与现代的差值,得到每个湖泊样点每千年时间间隔内相对现代的5级水量变化(很湿润、湿润、无变化、干旱和很干旱).结果 表明,三大湖区末次盛冰期以来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干湿变化过程:东欧地区湖泊水量记录在晚冰期之前较少,至全新世逐渐增多,且基本表现为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对湿润的状况.中东亚干旱区整体呈现出末次盛冰期至中全新世均较湿润而晚全新世干旱的气候状况,但区域内部不同湖泊在起讫时间和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北方季风区的湿润期主要发生在早中全新世,但是不同湖泊有所不同.对比分析显示,早全新世时东欧地区东部气候随着斯堪的那维亚冰流的逐渐消退而逐渐变湿润,中全新世由于夏季北欧反气旋东翼的气旋气流增强而达到最湿润状态,西部地区早全新世由于强劲的西伯利亚热高压存在而整体偏干旱,中全新世由于夏季亚洲季风的渗透而转为湿润.中东亚干旱区冰期内的湿润条件可能主要与西风带降水及低温低蒸发有关,而全新世则可能主要与夏季风深入内陆导致降水增加有关.中国北方季风区全新世湿度变化可能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

    末次盛冰期湖泊水位变化古气候变化欧亚大陆中北部

    平原河网区水利工程调控下水文连通变化

    陆苗许有鹏高斌周才钰...
    2685-2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水利工程建设及其人为调度的影响下,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针对平原河网区水文连通难以模拟的问题,在现有水系结构连通的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的运行纳入水文连通的评价体系,提出一种适用于平原河网区水利工程调控下的水文连通评价指数(SLCI).该指数从水闸通过概率、水流分流能力及河网连通程度,从点—线—面分尺度逐步评价不同调度规则下汛期与非汛期水文连通的动态变化.并且,该指数以格网为评价单元,结合反映地理要素空间集聚性的Getis-Ord Gi*指数,相比行政单元、水利片区等大尺度评价单元,能够更精细地描述水文连通空间上的分异性.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是一个典型的平原河网区,本指数在该区域进行了应用,得到以下结果:受到水闸调控的作用,武澄锡虞区非汛期时平均水文连通指数为0.66,汛期时平均水文连通指数则为0.50.另外,非汛期时水文连通集聚空间范围比汛期时高5%.其中,非汛期与汛期连通高值区SLCI值分别为0.93与0.87,低值区SLCI值分别为0.25与0.16.本文提出的水文连通评价指数可为有关部门开展长三角地区水系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开展人为调控下平原河网区水文连通评价提供新思路.

    河流水系水文连通水利工程平原河网区武澄锡虞区

    地形对黄土高原滑坡的影响

    胡胜邱海军王宁练崔一飞...
    2697-2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分辨率地形与影像数据的缺乏已成为研究地表现象、特征与过程的重要瓶颈.低成本无人机设备和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打开了地学领域获取高分辨率数据的大门,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与灾害编目的 精度与效率.本文通过无人机野外调查和遥感室内目视解译,构建了一个包含307个黄土滑坡属性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地形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总结归纳了黄土滑坡样本数据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地形对黄土滑坡分布的影响,阐述了地形相对高差对最长滑动距离、滑坡周长、滑坡面积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传统经验公式拟合的滑坡规模快速预测公式.结果 表明:①滑坡规模—频率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最大长度、最大宽度和周长的黄土滑坡数量分布均呈现正偏态分布,而不同面积的滑坡数量分布则服从幂函数分布;②地形对黄土滑坡发育控制作用明显,不同地形高差、平均坡度、坡形的斜坡单元滑坡发育数量差异较大;③地形相对高差与滑坡的最长滑距、周长和面积的拟合曲线很好地符合幂律分布规律,但不同地形区的拟合效果有所差异,黄土丘陵区拟合效果最好,黄土高原全区次之,黄土台塬区最差;④本文建立的黄土滑坡规模快速预测模型,为黄土滑坡灾害调查提供了经验公式支撑.

    高分辨率地形黄土滑坡黄土高原

    中纬度荒漠区河西走廊沙丘地貌的演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

    朱秉启
    2710-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沙丘地貌变化和粉尘活动历史是探索全球环境变化与景观响应问题的良好档案.本文从风沙地貌学、粒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气候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中纬度典型荒漠区河西走廊的典型沙丘动态变化、物质来源、粉尘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因素等.结果 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典型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等发生了较大的移动或摆动,平均移动速度介于0.8~6.2 m/a之间.沙丘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和年大风日数的影响,表明气候是沙丘地貌变化的首要影响因素.沙丘沙(三段式)与戈壁沉积物的两段式粒度曲线模式明显不同,揭示了后者在沉积学上的"不成熟性"而前者经历了高效的风成分异作用且非局地起源.古地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综合证据揭示沙丘沙的母源物质主要是冲洪积物和古河流沉积物等,包括南北山麓剥蚀带的碎屑沉积等.地表细颗粒物质的比例、表层盐结皮的覆盖率和可蚀性砂质物质含量等指标指示了西部戈壁区不是中东部风尘的主要来源区.沙丘移动方向与区域性主导风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表明河西走廊东、西部间之间在沙丘地貌动态演化上的差异应受控于区域尺度的环流风系,即受控于动力机制而不是物质来源上的差异.区域气候的暖湿化是对全球增温和亚洲夏季风增强的同步响应,也是研究区沙尘暴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期河西走廊潜在的逆沙漠化过程亦受控于气候变化;但绿洲区沙漠化过程还是起因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波动.

    沙丘地貌戈壁粒度沉积学地球化学全球变暖沙漠化中纬度荒漠

    1990-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特征和进展

    何春阳张金茜刘志锋黄庆旭...
    2730-2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地表综合集成研究的一个学科基础和前沿领域.本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1990-2018年的LUCC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在回顾LUCC研究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详细总结了不同LUCC研究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进展.进而阐述了当前LUCC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未来LUCC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1990年以来LUCC研究关注度不断提升,相关英文论文发文量和引文量呈指数增长趋势.LUCC研究正从1990-2004年间的过程研究阶段和2005-2013年间的影响研究阶段迈向2014年以后的可持续性研究阶段.当前LUCC研究正面临着如何借鉴可持续科学框架、整合新兴技术和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等挑战.未来LUCC研究需要与景观可持续科学和地理设计紧密结合,积极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主战场,为建设美丽中国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影响可持续性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