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海海岸带县域城市韧性演化及影响因素

    应超李加林刘永超张海涛...
    462-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海海岸带作为中国陆海经济发展前沿区域,在高强度开发背景下城市风险显著增加,研究城市韧性可为缓解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冲击提供依据,对海岸带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兼顾韧性能力与资源环境代价,构建"本底-运行-效率"评价体系,分析东海海岸带县域尺度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探讨韧性系统运行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东海海岸带县域城市韧性本底水平不断增长,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呈现上海市较高、浙江省北高南低、福建省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趋势,一般城市间多同质抱团,主要为低-低集聚.②东海海岸带县域城市韧性系统运行能力稳步提升,表现为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的位序格局,高值区集中于各市区,呈现极化和扩散两阶段空间演化模式,城市间多低-低集聚.③东海海岸带县域城市韧性效率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再快速上升,高值区多分布于市区和海岛城市;"低本底-低运行-中等效率"类型城市最多,"低本底-低运行-低效率"和"中等本底-中等运行-较低效率"类型城市较多.④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东海海岸带县域城市韧性运行的首要因素,但作用趋于减弱;城市开放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程度趋于增强;城镇化水平和城市集聚水平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

    城市韧性时空演化影响因素东海海岸带

    中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布局港口的供给水平

    苏晗王列辉
    484-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以多种方式在沿线港口进行投资布局.在贸易保护、地缘环境动荡等背景下,分析已投资港口的供给现状对于提升港口运营效率、节约港口资源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构建港口供给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港航数据、遥感数据,建立包含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等8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的港口供给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已投资港口的整体性、区域性和维度性供给水平.研究发现: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投资港口的综合供给水平不高,多数港口处于中等和较低水平,供需均衡程度低.②2015年以前主要集中于投资建设供给水平较高、较为成熟的欧洲港口,2015年之后转为布局供给水平较低的战略支点港、门户港、战略通道沿线港.③企业-合作类型-港口供给水平等级可归纳为3种类型:码头运营商-股权收购-较高供给水平港口;工程承包商-承建-中低供给水平港口;航运公司-股权收购、特许经营权-较高、高供给水平港口.④分区域看,西亚、南亚、非洲、东南亚和欧洲的港口供给体系空间结构分别处于低级均衡、孤立双核、原始单核、枢纽极核和多核共同发展阶段.⑤从维度影响力分析,影响港口综合供给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物流水平、服务水平和仓储条件等港口衍生性、提高性因素.

    港口供给水平中国企业投资供给评价体系港航大数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西藏自治区层级医疗设施可达性精细化评价

    刘泽程杨陶卓霖孔劲松...
    502-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独特,精细化评价该地区医疗设施可达性对于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西藏自治区地形和高程等自然地理数据、土地利用、路网、医疗设施以及人口数据,在1 km×1 km栅格尺度精细化评价各级医疗设施的就医时间,统计不同就医时间段内覆盖的人口比例,识别缺医区,并评价就近就医和就地就医方式下可达性的空间差异,为优化西藏医疗设施的配置提出建议.结果表明,西藏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和卫生院在1 h内分别可覆盖36.01%、65.55%和86.54%的人口,低等级医疗设施的覆盖人口比例较高.通过人口密度与就医可达性的耦合分析,识别出的缺医区主要位于那曲市与昌都市.就近就医与就地就医方式存在可达性差异的地区主要位于山南市与林芝市,建议在政策上促进这些地区居民跨行政区就近就医便利化.本文建立了适用于青藏高原医疗设施可达性精细化评价的方法框架,并系统评价了西藏自治区医疗设施可达性格局,为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提供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医疗设施可达性缺医区精细化就地就医就近就医西藏自治区

    中国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地域系统类型划分

    周晓芳邓俊
    515-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掌握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格局和过程,了解地域分异机制和类型特点,可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和规划指导.本文在梳理乡村旅游地发展4个阶段的基础上,基于农家乐、民宿POI数据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等,运用GIS空间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不同阶段的格局特点,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出发对中国乡村旅游地进行地域系统类型划分和分异机制总结.研究发现:①中国乡村旅游地呈现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格局,空间过程遵循核心-边缘和点-轴-面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规律,除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较为发达外,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整体上仍处于第一阶段.②中国乡村旅游地域系统可分为3大类共15个基本类型,不同类型区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特点不同,地域分异因素各异.自然生态环境本底结构是乡村旅游地域系统形成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是动力,在乡村旅游功能分化作用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呈现依山、傍水、沿路、环城、附景、彰文的地域分布规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趋势加剧.③乡村旅游地市场化发展加剧了乡村和乡村旅游地域系统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应支持不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地域系统类型中国

    游客与旅游地明星动物商品化的邂逅研究——以四川大熊猫基地为例

    尹铎卢薇朱竑
    53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动物的互动实践已成为人文地理学者探索人地关系的重要研究议题.以四川大熊猫基地为案例,基于"魅力"概念,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游客与明星动物在旅游活动中的邂逅,并揭示在此旅游过程中动物的能动性发挥与游客的多物种间的旅游体验.研究发现,游客与大熊猫的邂逅发生在不同空间情境下,其多样性是旅游地设计并刻意安排的商品化结果.大熊猫的魅力之于差异化的空间情境往往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①在实体展示空间的"前台"中,大熊猫的生态魅力与美学魅力能够激发游客观览时的天然好感,旅游地对其进行利用以维持大熊猫旅游的不竭热度;②旅游地所构建的虚拟展示空间则提供了无法直接观览到的大熊猫生物学特征与生命历程,使游客与大熊猫邂逅形式得以补充与丰富;③而在实体展示空间的"后台"中,旅游与公益教育相结合,游客被允许接近大熊猫的生活空间,建立起基于肉身魅力的更深层次的亲密邂逅.总体看,大熊猫的魅力不仅塑造了游客的多物种间的旅游体验,而且还构建了游客对于四川的地方认同.研究以空间视角探究了人与动物互动所营建的关系网络及其映射的权力运作机制,为探索旅游情境下的人与动物关系提供了新尝试,也为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来自地理学的解析.

    野生动物旅游地能动性地方邂逅大熊猫四川

    《地理学报》征稿简则

    《地理学报》编辑部
    封3页

    《中国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振兴》评介

    黄贤金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