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蒙古高原草地利用特征及其国别差异

    乌兰图雅
    1722-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草原是蒙古高原草原带的南部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原生态修复任务重、压力大.本文以蒙古高原典型草原乌珠穆沁—温都尔汗样带为例,以1988-2016年5期TM数据为信息源,获取2016年样带草地利用信息基础上,按国别和年限对样带草地利用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草地主要干扰因素,探寻有效的修复途径和可借鉴的国际经验.研究发现:①草地面积占样带95.05%,均匀覆盖于整个样带;其他用地类型占比均不大,但分布相对集中,其中耕地集中于样带西北部蒙古国段,工矿用地、沙地、盐碱地集中于样带东南部内蒙古段.②1988-2016年样带耕地面积减幅最大,为35.71%,集中位于蒙古国段;草地、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在中国境内、境外变化趋势相同,但内蒙古段草地减幅大于蒙古国段且多转为未利用地;工矿用地面积增幅最大,为初期的近367倍,集中分布于内蒙古段;盐碱地、沙地面积逐年增加,在中国境内、境外的变化幅度相当.③草地是高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放牧是草地主要利用方式,开矿是除放牧以外中国草地的主要干扰因子,蒙古国则为垦殖,内蒙古的草地干扰远大于蒙古国.草地退化与干旱化是蒙古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境内尤为突出.

    土地利用草地退化国别差异蒙古高原

    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拓展与垦殖率变化基本特征

    方修琦何凡能吴致蕾郑景云...
    1732-1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和集成近年研究成果,综述了过去2000年中国主要农耕区拓展的阶段性及其间全国耕地面积和其中近千年垦殖率变化的主要特征.主要结论有:①中国主要农耕区第一次大规模拓展出现在西汉,从黄河中下游拓至整个长江以北地区;第二次在唐宋时期,主要是长江以南农耕区域从平原低地拓垦至丘陵山地;第三次在清中叶以后,主要是对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地区的拓垦和山地的深度开发.②过去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公元初突破5亿亩(1亩≈ 667 m2),8世纪前期突破6亿亩,11世纪后半叶达近8亿亩,16世纪后期突破10亿亩,19世纪前期突破12亿亩,1953年逾16亿亩,1980年逾20亿亩.③中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体格局至11世纪前后就已基本奠定.1080年前后,黄淮海、关中平原等的垦殖率达30%以上,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两湖平原和四川盆地等达30%左右.1850年前后,华北平原、汾渭盆地和陇东地区、四川盆地、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等的垦殖率均超过30%.2000年前后,东北平原、黄淮海地区、汾渭盆地和陇东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农业区中有2/3以上垦殖率超过50%,辽西丘陵、坝上高原、黄土高原及南方各省的丘陵山地也多达15%以上;西北绿洲农业带及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带的局部地区也达50%以上.

    过去2000年农耕区耕地面积垦殖率变化

    中国建设用地的坡谱演化规律与爬坡影响

    周亮党雪薇周成虎王波...
    1747-1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是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基础.以往相关研究更关注建设用地水平空间扩张格局特征与模式,极少关注建设用地三维梯度上的"爬坡"特征规律与影响.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并结合高精度地形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在建设用地坡谱概念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ABCI),系统地分析了1990-2018年中国建设用地坡谱在国家、区域、省级和城市4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并深入剖析建设用地爬坡的空间影响.结果显示:①1990-2018年中国坡度5°以上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43倍,比例由10.25%上升至14.81%.其中2010-2015年是建设用地爬坡发展最迅速与规模最大的时期,且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爬坡最为显著.②依据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与上限坡度变化,可将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高爬坡型、低爬坡型和水平扩展型3类,其中高爬坡型省份占50%以上,水平扩展型省份仅有7个,在空间上呈现"东南—西北"的两极分布特征.③1990-2010年爬坡型城市以山地与丘陵地貌城市为主,2010年后少数民族聚居区及低丘缓坡开发试点城市成为建设用地爬坡的主力.④建设用地爬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对平原优质耕地与生态用地的胁迫和侵占,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是无规划约束的开发和房地产驱动的"削山造地"则会导致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风险的增加.

    空间规划坡谱城市三维城市扩张GEE中国

    基于冲突—适配视角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韩博金晓斌孙瑞李寒冰...
    1763-1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土地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对识别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制定可持续土地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利用可持续内涵解析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系统冲突与适配视角、适用于不同区域与时段的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框架,并以2000-2015年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基于土地系统外部发展施压及土地系统内部支撑角度,可以构建由"资源子系统冲突""功能子系统冲突""承载子系统冲突""资源—功能适配性""功能—承载适配性"组成的土地系统结构.并基于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结构支撑性与平衡性得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②长三角地区各项土地冲突适配指标中,土地系统功能冲突改善程度最高,但土地功能与承载适配程度最低.各项冲突适配指标具有显著的城乡、纬度、海陆空间分异特征;③长三角地区包含17种土地系统构型,呈现最稳定与最不稳定构型两极分布多、中间构型数量少的特征.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结果范围是0.20~1.58,其中浙江>安徽>长三角地区均值>江苏>上海,浙江诸暨市、安吉县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地区显著高于江苏连云港市、如东县等实施传统经济主导型发展战略地区.本文可以为分析区域土地系统可持续性、设置土地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探索土地系统转型方向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土地系统长三角

    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多主体共识定量研究——以湖南鼎城区为例

    吴瑶瑶江耀郭浩王静爱...
    1778-1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呈现加重趋势,加强旱灾风险防范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主体的共识程度会影响旱灾风险防范效果,因此,开展旱灾风险防范多主体共识定量化研究,有助于加深主体间合作抗旱机制的认识.本文从"认知—情感"维度出发,同时考虑主体情感积极程度,构建了共识指标体系和基于"距离"的模型,定量了湖南省鼎城区政府、乡镇政府、村委、农户和涉农企业等不同主体在旱灾风险防范上的共识.主要结论为:①"认知"共识中,各组主体在各项指标上的共识平均值呈现应急理解度>备灾理解度>恢复理解度的趋势,各村农户、村委、政府两两之间在恢复措施上的认知差异较为明显.②"情感"共识中,各组主体在各项指标上的共识平均值呈现公平感知<宽容感知<约束感知<归属感的趋势,主体在公平性、体谅他人和接受资源约束上的态度不够积极,其中政府、村委和企业的感知差异最为明显.③综合共识中,农户和乡镇政府、村委和区政府、乡镇政府和区政府共识的平均值均大于0.65,企业和其他主体共识的平均值均不超过0.6.以上结果揭示了主体间的感知差异,为社会—生态系统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多主体"凝心聚力"研究开辟了一条定量化新思路,为进一步考虑灾害不同阶段、不同主体需求和资源配置等问题在风险防范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农业旱灾风险防范多主体共识

    1948-2018年国际河流跨境水冲突的时空演化规律

    王涛刘承良杜德斌
    1792-1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河流流域跨境水冲突不断加剧,其时空演化规律成为当前跨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此,从水冲突"事件—关系"视角,对1948-2018年间全球跨境水冲突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发现:①1948-2018年全球跨境水冲突规模总体呈非单调波动增长态势,在1987年前后发生显著突变,表现出兼具趋势性、突变性和波动性等多维特征的非单调动力过程;②全球跨境水冲突事件以围绕水文干预和资源权属争夺的低强度事件为主,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的冲突显著增加,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成为主导全球跨境水冲突趋势演化的"序参量";③全球跨境水冲突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转变的空间扩散趋势,但"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相对集中"的总体不均衡格局基本锁定,形成以30°N为中心、横跨南亚—中亚—西亚—东非高水资源压力区的水冲突密集带;④国家间跨境水冲突关系趋于普遍化、复杂化和网络化,发育多个流域性网络社团,但水冲突关系的"马太效应"和极化分布特征持续显著,产生"路径锁定"效应;水冲突"规模—强度"关系存在一定的空间错配.

    跨境水冲突事件—关系时空演化国际河流流域突变点

    信息动态

    1810-1812,封3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与机制研究》评介

    朱翔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