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资源对其城市创业的影响

    林李月周婧朱宇
    16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及其收益在农业转移人口行为决策中的影响日趋突出,而创业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重要的就业形态,是事关生存的行为决策,是否受到土地资源及其收益的影响是一项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土地资源对农业转移人口个体在城市的自雇型和雇主型创业产生复杂而又多样的影响,拥有耕地抑制了农业转移人口的雇主型创业,但拥有宅基地显著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两种类型的城市创业,而拥有集体分红无实质性影响.较低的耕地收益、土地流转和村集体分红的增量促进了自雇型创业,较高的耕地收益、宅基地和村集体分红的增量激励了雇主型创业.机制检验发现,土地资源及其收益通过缓解在农村的经济困难和帮助建立应对城市歧视的自信而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创业.以上发现可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创业支持体系构建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农村土地资源雇主型创业自雇型创业农业转移人口

    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三维测度及其地域类型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周贵鹏龙花楼戈大专徐林增...
    18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视角,聚焦探索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农业发展态势.从投入形态、产出形态和规模潜力形态入手,创新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理论解析视角和解析框架,提出理论假设,并尝试量化隐性形态.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区,开展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定量测度、时空解析和地域类型划分,并证实了理论假设.结论如下:①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综合水平不断优化,呈现"南高北低"格局,且南北分化不断拉大.投入形态值的"南高北低"是分异的主因.北部地区投入形态恶化以及南部地区产出形态和规模潜力形态的加速优化,导致了南北分化拉大.②研究区各单元的投入形态和规模潜力形态缓慢分化,产出形态快速分化,最终三维隐性形态均显著分化.③理论假设基本被证实:研究区整体的投入形态先优化后遭遇不利因素,后期不利因素在于大量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农业机械化缓慢和化肥的控制施用;产出形态大幅稳步优化,规模潜力形态加速优化.④研究区的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存在8种地域类型,至2020年已形成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投入显著型、产出显著型和投产显著型多聚集于南部的苏皖豫境内,归因于南部耕地"投入-产出"的结构和数量更丰富;规模显著型多聚集于北部的渤海沿岸平原地市,归因于当地地势平坦、耕地丰富,较高的城镇化率缓解了农民对耕地的矛盾和依赖;综合弱势型局限于边缘地带,一般发展型则填充剩余的大量地区.⑤未来研究区应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建设,及时应对劳动力投入空缺;警惕对化肥的依赖与生态风险;关注耕地"非粮化"对社会保障功能的削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解除小农式耕地依赖,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三维隐性形态的空间耦合协调与耕地利用效益及潜能的高水平释放.

    农业投入产出经营规模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转型黄淮海地区

    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及其治理优化

    郑淋议陈紫微
    200-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细碎化理论上会加剧农户耕地撂荒问题,进而威胁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然而国内鲜有学者利用全国大样本面板数据验证耕地细碎化与农户耕地撂荒的关系.本文基于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大数据库全国29省14454个农户调查样本,利用面板多维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结果显示:①耕地细碎化加剧了农户耕地撂荒,每增加一块地块,农户耕地撂荒率就增加0.2%左右.②耕地细碎化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约6%,这间接导致了农户耕地撂荒.而且,非农就业进一步强化了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负面效应.有非农就业家庭的耕地撂荒率比没有非农就业家庭的要高0.2个百分点.③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存在家户异质性,它的负面效应在经历过农地调整和没有经历过农地转出的家庭中更为明显.④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也存在区域异质性,它的负面效应自东向西逐步增强,但东北地区不受影响.因此,为遏制农户耕地撂荒,未来有必要采取建设高标准农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禁止大范围农地调整和鼓励农地流转等措施,因地制宜推动耕地细碎化问题的有效治理.

    耕地细碎化面板多维固定效应模型耕地撂荒农地调整农地流转

    古航道视角下聚落地名文化景观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湖南沅水流域为例

    赵思文胡希军金晓玲杜心宇...
    214-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航道作为军事、漕政和商贸的主要通道,孕育了沿线的聚落,其地名是解读流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等动态发展规律的重要切入点,对重新审视和发掘流域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地名层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以湖南沅水流域233个聚落地名语源的产生、嬗变和存续划分地名层,探讨其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沅水233个聚落地名以自然景观型为主,沿航道呈"串珠式条带状"分布,具有"名称化的水文"特征;以人文景观型为辅,沿航道、古道呈"西密东疏团块状"分布格局.②以聚落地名产生时序为轴,其演进揭示沅水流域开发过程,总体上呈现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的变化路径.③沅水聚落地名景观类型变更方式主要有4种,地名呈现层积性、功能性,航道、驿道沿线地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④沅水聚落地名文化景观分布和演变是自然环境、航道辐射和社会发展3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距码头0~13000 m、高程100~400 m、气温18~19℃、降水量1400~1600 mm、人口集聚、经济较为发达、通航河道密布的地区稳定性较高.航道辐射因素对聚落地名产生、变更和存续影响深远.基于沅水航道的自然属性和人文轨迹,系统开展多层次时空序列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期深化和提升地名普查成果,为今后跨区域聚落地名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等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古航道聚落地名文化景观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地名层湖南沅水流域

    基于陆海跨系统影响视角的海岸带空间范围划定研究——以宁德市为例

    刘健枭文超祥
    236-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海岸带空间范围,是开展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空间范围界定模糊或不合理,将直接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海岸带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其根本原因在于陆域、海域之间存在跨系统影响.由于未能充分考虑跨系统影响的重要作用,以往海岸带空间范围划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陆海统筹研究进展缓慢.据此,在陆海跨系统影响的视角下,本文首先比较了海岸带不同空间范围界定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要素.然后,通过跨系统影响的类型、过程和范围的分析,提出了行政边界、自然地理标示、空间距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海岸带空间范围界定方法.最后,以福建省宁德市为研究案例进行了海岸带空间范围划定方法的应用展示.方法所界定的空间范围能够基本涵盖海岸带生态系统,反映跨系统影响的真实状况,为建立跨系统影响为核心要素的陆海统筹及海岸带空间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陆海统筹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跨系统影响宁德市

    福建海坛岛海岸沙地风蚀坑形态动力学与形态演化特征

    张绍云董玉祥哈斯额尔敦黄德全...
    255-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蚀坑作为一种沙地负地貌形态一直是风沙地貌学关注的焦点,对风蚀坑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理解其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选择海岸风蚀坑发育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海坛岛沿岸沙丘区,以碟形、半碗形、槽形风蚀坑为研究对象,利用RTK GPS技术及二维超声风速仪对风蚀坑形态重复测量与气流观测,采用"空代时"方法探讨了风蚀坑演化模式及其形态与气流反馈机制.结果表明:①碟形风蚀坑形态沿盛行风向向侵蚀盆后部扩大加深并形成陡坎,入口则沿盛行风向呈后退趋势;半碗形风蚀坑形态沿盛行风向扩展并突入侵蚀壁形成破口,不断扩大加深;槽形风蚀坑侵蚀盆沿盛行风向向积沙区扩展且东侧壁形成分叉并逐渐向后部延伸.②来流风向与风蚀坑形态影响坑体内气流场分布,而坑体内部不同部位流速差异则促使不同部位发生侵蚀或堆积.③风蚀坑演化模式为沙斑或缺口的产生→碟形风蚀坑→半碗形风蚀坑→槽形风蚀坑扩大并消亡四个阶段,地表植被在整个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受形态与深度限制促使半碗形风蚀坑向槽形风蚀坑转变,槽形风蚀坑则不断扩大形成分叉逐渐走向消亡.

    风蚀坑形态变化地表气流形态动力反馈演化

    关于图件规范

    《地理研究》编辑部
    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