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0-2020年间黄河中游不同地貌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丛佳敏孙从建陈伟高彩欣...
    2121-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研究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复杂地貌下城镇垂直扩张开展较少,而不同时间尺度尤其是县域尺度下的城镇化研究更有待进一步加强.黄河中游(MRYR)地表坡度变化大,其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尺度上的扩张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黄河中游的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建设用地坡谱探讨不同尺度下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坡度梯度上的分布格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不同地形下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过去20年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水平扩张显著,尤以2005-2010年间最为显著;其中风沙区及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镇建设用地水平扩张最为显著.②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出现向5°以上区域垂直扩张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爬坡高峰期在2005-2010年间;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的城镇建设用地爬坡现象尤为显著.③在县域尺度上,爬坡型县域的数量占区域县域城镇总数的68.45%,其中37.38%为高爬坡型;爬坡型城镇占比较大的是土石山区,较低的是黄土高塬(海拔较高的塬面)沟壑区.④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存在坡度、坡向、海拔的梯度差异.⑤平缓耕地被城镇建设用地侵占的现象在高爬坡地区得到缓解,而在低爬坡地区该问题依旧严峻,同时城镇爬坡可有效缓解城镇扩张中对平缓生态用地的多度侵占.研究结果可对多地形复杂地貌区域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地关系协调等提供重要参考.

    城镇扩张时空分布爬坡坡谱控制因素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县域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闫昊婷乔伟峰李语旻李琛...
    2141-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存在边界不规整、内部地类矛盾难以协调等问题,提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优化效果验证"的研究路径.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集成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GM)等研究方法,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缓冲区对原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和原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进行优化;分别从景观连通性和空间协调性角度量化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管控区的优化效果.结果显示:①金坛区MSPA核心区面积为10833.64 hm2,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质量高和较高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对一致.②最终识别生态源地9个,总规模9085.48 hm2,约占全域面积的9.31%,其中林地型6个,湖泊水库型3个,主要位于茅山森林公园、钱资荡湿地和长荡湖地区.③提取生态廊道共计41条,总长度达284.71 km,包括16条重要生态廊道和25条一般生态廊道,在茅山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分布较为密集.④优化后生态保护红线规模增加1700.57 hm2,可能连通性指数PC均值从22.10提高到25.06,整体连通性指数IIC均值从21.13提高到25.05,优化后生态管控区规模增加90.59 hm2,与耕地、建设用地冲突占比分别下降0.95%、0.57%.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要求,可以作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的有效手段,为划定方案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生态保护红线优化金坛区

    转型发展视角下长三角41市人口与建设用地时空关联格局及其启示

    游猎刘晓琴王婧
    2158-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转型发展视角审视长三角过去30年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为科学协调人地关系,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基于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覆盖遥感数据,对1990-2020年间,长三角地级市人地变化进行面板分析.研究发现: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41市人居空间变迁总体呈现"大蔓延、小稀释、高强度"的时空格局.人口、用地整体大幅扩张,且用地增速远大于人口增速.②分阶段看,变迁状态呈现"先同质化、后多样化",变迁强度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对应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市场经济转型,发展条件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型,发展理念以及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③人口与建设用地关联格局的空间分布以地理邻近特征为主,局部呈现空间分异.研究提出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人居空间变迁状态应尽量稳定,并保持较弱的强度;面向未来发展,应通过协调人地关系推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研究突破了对该地区人地关系演进单一指向的一般结论,有助于理解长三角转型发展和相关政策.

    转型发展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空间惯性长三角地区

    产业关联与无关性对开发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上海21家开发区的实证分析

    程子浩刘晓艺金阳李天宇...
    2176-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开发区作为各类产业集聚的复杂经济空间,如何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设计来激发整体创新活力,是未来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关联视角,着重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属性对开发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借助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以2013-2018年上海21家开发区为样本,研究发现:①与期初相比,上海开发区平均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国家级>市级""主城区>外围区"的空间格局虽依然存在,但组间差距有了明显降低,极化现象有了一定缓解;②产业间的关联属性与开发区创新效率显著相关,其中产业关联性有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产业无关性则相反;③产业技术复杂度在产业关联与无关性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促进了前者对创新效率的正向作用,抑制了后者对创新效率的负向作用.

    产业关联创新效率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开发区

    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

    顾伟男范信言任亚文古恒宇...
    2194-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背景下,准确把握全球半导体不同环节贸易网络组织结构演化态势及影响因素对诠释核心高技术产业视角下的新型世界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链视角构建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演化的理论框架,基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半导体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空间分析与负二项回归等方法,揭示2001-2022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不同环节贸易空间格局、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如下:①制造设备贸易网络格局始终由美日以及部分西欧国家担任主要角色,制造材料和制成器件的主导权持续向东亚国家(地区)集中.贸易网络联系愈发紧密,并呈现出明显的幂律分布特征和小世界现象.②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节点组织结构保持稳定的"核心-边缘"层次体系模式,节点类型以主导型和边缘型为主,网络关系组织演化具有显著的北半球分裂和南半球整合特征.③语言邻近性和良好的地缘经济关系对半导体贸易网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地理邻近性的正向作用减弱,经济邻近性的抑制作用增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治理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小.

    半导体贸易网络空间格局拓扑结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

    中国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综述与展望

    冯德东龙花楼王坤姜棪峰...
    2215-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布局乱、效率低,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有利于城乡空间重构与国土空间品质提升.论文基于文献研究、归纳演绎及逻辑推演的方法,按照"概念内涵—时空格局—机制效应—思路方法—优化模式"的研究思路对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体系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研究明晰了不同的学科认知偏好造成的农村居民点概念内涵的差异性、丰富性与动态性,以及地理学视角下要素多元、尺度多维及系统集成的基本属性;发现了中国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性与地理指向性特征以及整体大规模、高密度的演化趋势;归纳了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与政策制度三大类驱动因素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生态"效应;认为"3S"空间技术、计量经济模型及大数据智能等多学科技术方法交融为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提供工具与方法基础,有效支撑了"规模管控、要素重组、结构优化和功能重塑"四种主导优化模式.未来研究应着重面向城乡融合、远程耦合和数字乡村等复杂背景,重点关注农村居民点的混杂转向特征与调控模式、城乡远程耦合与农村居民点变化的互馈机制、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量盘活"与"增量管控"等核心议题.

    土地整治农村居民点乡村重构布局优化混杂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