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媒体报道的视觉设计策略研究

    杨慧霞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阅读的时代,融媒体报道在重视内容的同时,要强化报道的视觉设计.良好的视觉设计不仅可以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还可以让用户在快速阅读中抓住主要信息点.融媒体报道的视觉设计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版式安排,具有交互性、动态化等特点.融媒体报道视觉设计要突出汉字、数字和色彩的表现力,创意使用图像和图形,在整体设计上需要大胆创新,最终达到让用户眼前一亮,在阅读中舒心畅快的效果.

    融媒体报道视觉设计交互性动态化表现力

    听觉文化浪潮下两岸播客的新发展

    谢杭萍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视觉媒介的环绕使人们进入视觉疲劳阶段,听觉文化正经历一场复兴浪潮.作为声音媒介的新兴产业,播客在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下,开始在各类互联网平台涌现,中文市场下的两岸播客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分析听觉文化浪潮下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播客(Podcast)发展现状,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探究新时代下听众使用播客的收听意图,并讨论听觉文化浪潮下两岸播客的未来发展方向.

    听觉文化两岸播客Podcast互动仪式链

    以"声"唤情:浅析两岸音乐节目的情感唤起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声生不息·宝岛季》为例

    罗烨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声音景观"理论为线索,探究综艺节目《声声不息·宝岛季》如何通过声音唤起情感,以情感牵动并凝结两岸观众的集体记忆,再与文化相接合,从而唤起观众的家国情怀,将小"我"与宏大叙事相接合.该节目探索了两岸协同制作节目的新模式,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叙事范本.

    综艺节目声音景观集体记忆情动

    马来西亚华人华侨谱牒文化记忆建构的意义研究

    邢永川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来西亚华人华侨谱牒作为全球谱牒资源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宗族沟通、文化认同等所有谱牒共同的基本特征.文章通过对文化记忆理论框架的梳理,对马来西亚华人华侨谱牒具有哪些文化记忆意义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华侨谱牒具有身份固化、重构过去、强化局部血缘组织、后人尽孝、反思总结的文化记忆意义.深入分析这些文化记忆意义不仅是对海外华人华侨谱牒研究实践的丰富,还对谱牒传播研究的深化和提升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马来西亚华人华侨谱牒文化记忆

    数字背景下地方文化多模态传播研究

    陈丹丹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文化传播建设有助于传播中国观点、中国智慧,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立体化、多介质、多模态的传播形式为地方文化传播赋能,文字、图像及视听符号等传播方式助力地方文化传播创设更加具身、形象的体验方式;从传播话语看,地方文化外宣话语通过直接或间接引用、仿写及注音方案等方式进行显性互文,或通过主题上和体裁上的构成性互文生成话语的意义,既强调了中国特色地方文化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又传播了地方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一员的国际属性和国际价值.

    地方文化传播数字技术多模态互文性

    基于AMO(模型)的舞剧跨文化传播影响力提升分析

    杨荞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舞剧《孔子》是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的大型作品,国内外巡演300余场,掀起中国舞剧的风潮.本文以舞剧《孔子》为例,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出发,根据AMO模型对新时期舞剧传播效果的"能力(A)""动机(M)"和"机会(O)"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舞剧走出中国应坚持本土化与技巧化、娱乐性与技术性、立体化与亲民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舞剧《孔子》跨文化传播AMO模型

    媒介化社会下文化生产的媒介逻辑分析

    雷朋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媒介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角色实现从中介向本体的转向,成为了体验和目的的环境.在本体论上,作为技术、语言、环境的媒介影响着文化生产的理性、形态及生态.然而由媒介所带来的新文化秩序也产生了一定负面效能:资本裹挟下技术附魅加强,审美浅表化和泛娱乐化以及建构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面对媒介逻辑控制的不可避免性,应当提升用户媒介素养,加强审美引导和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以更好转化好媒介自身的规则和资源,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文化生产实践.

    媒介化社会文化生产媒介逻辑

    数字视频社区中传统节日的内容产出机制研究——以B站用户生产中秋节视频为例

    杨铭煜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促使数字视频社区兴起,并成为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阵地.B站作为国内重要的数字视频社区,拥有大量有关传统节日的用户高质量投稿视频,为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呈现注入新的活力.官方与民间两大力量的节日视频文本各具特色,体现出传统节日的内容创作产出机制主要围绕文化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空间同在下的情感共享和仪式感驱动下的主体需求展开.数字视频社区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需要活用科技与情感的能量,在官方与民间的携手共动下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传统节日数字社区符号仪式B站

    我国媒介记忆研究的知识图谱和发展脉络——基于CNK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武璇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记忆是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关乎社会与公众对于过去和现在关系的认知,进而能够影响社会系统的运行与发展.本文选取中国知网媒介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241篇,从发文数量、研究主题、作者分布等方面,利用Cite Space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得出,本领域内研究主题可分为媒介记忆理论建设、媒介与历史记忆、媒介与社会记忆、媒介与文化记忆研究四类,目前存在研究主题上重媒介文本分析而轻理论建设研究、研究视角上重集体记忆而轻个体记忆、研究理念上忽略媒介记忆的时间多向性的问题,同时,本领域迎来数字转向和全球面向的新趋势.梳理国内媒介记忆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能够厘清该领域的知识图谱与发展脉络,提出未来研究的面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向与路径

    媒介记忆社会记忆数字记忆可视化CiteSpace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空间女性语言符号传播治理分析

    刘洋张翠艳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发展对大众意识和社会认知起着关键作用.正确规范性别符号传播,有助于引导大众对性别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对社会和文化意义影响深远.同时,新媒体的多元与包容性质,使得性别符号呈现出更多的类型特征.为了理解并掌握女性符号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本研究将对女性语言符号传播进行操作分类,探究不同类型语言符号对女性独立认知和行为造成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对女性自身属性的先行问题进行了考察并验证.基于结果,理性女权主义言论和女性自身媒介素养对女性的独立认知和行为产生正面影响;经济因素对女性独立行为产生正面影响.网络空间对于女性言论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并进行规范,以确保女性在媒体和文化中得到公正和积极地呈现,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网络治理女性符号传播认知与行为